花菜2塊、芹菜2塊5,杭州鬧市有個神秘菜攤,開了25天沒見過老闆

杭州下城區天水街道環北新村南門入口邊,在一頂藍色的帳篷下有幾個塑料筐,裡面擺著些蔬菜。

大蔥、大蒜、青椒、青菜、春筍……少說也有十四五種,每樣菜都已經打包好,塑料袋上都貼著標籤,手寫著價格:萵筍4元一根、花菜3.5元一袋、芹菜2元一把、西紅柿5.5元四個……

一塊泡沫板上寫著「今日菜價」。地上支著微信和支付寶的二維碼,地上還有一個餅乾盒,裡面都是些5元、10元的零錢。

這是一個無人售賣的菜攤。

3月3日,是它開張的第25天。

綿綿細雨,瑟瑟寒風。進出小區的人幾乎都會在菜攤前徘徊一會兒,有選中的直接拿上,手機掃一掃二維碼付好錢就走了。

這些天,居民們都熟悉了這樣的買菜方式,紛紛點贊,只是很少人能見到蔬菜攤的老闆。

菜價挺便宜,小區悄無聲息開張無人售賣菜攤

要不是被居民撞見來補貨,俞榮鋒打算一直「隱身」。

38歲的俞榮鋒,諸暨人,做了將近20年的蔬菜生意。可以說是子承父業,他父母在萬壽亭農貿市場賣蔬菜有二十七八年了。

不過,俞榮鋒做的是「大生意」——專門給一家知名連鎖餐飲企業供貨,生意挺好。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他的生意一下子暫停。

「損失肯定有,但是跟那些暫時歇業的飯店比起來,我們這樣算好的了。」

他沒讓自己閑著,跟萬壽亭農貿市場商量了一下,暫時有了一個小攤位,做些零售,專門賣愛心菜。「我是個黨員,也是帶頭做表率,特殊時期,菜價要更優惠些,比一般的價格會便宜個三分之一,有的直接半價了。」

要不是社區找上門,他也沒想過在小區里擺個菜攤。

環北新村裡老人居多,前一段因疫情出門管控,居民買菜不便。社區找到農貿市場,然後和俞榮鋒一合計,直接在小區門口擺個無人售賣的菜攤。

「那時候兩天出門採購一次,蔬菜還是新鮮的好。所以擺攤的主要目的,還是方便居民不用出小區就能買到菜。」俞榮鋒說。

就這樣,2月8日,小攤悄無聲息地開張了。

餅乾盒裡準備了找零,專門方便沒有支付寶的老年人

談不上「日進斗金」,但是看到進賬,俞榮鋒知道,這個蔬菜攤開的,值了。

每天早上7點,大家常吃的十來種蔬菜準時出現。俞榮鋒把菜都碼好,還會額外放一小袋的小米椒和一把蔥,這是免費讓居民拿的。

他不多做停留就去市場忙活了。聽到支付寶上入賬的提示鈴聲,他也不會刻意去看。

雖說是無人售賣,但是俞榮鋒也是很操心的。一邊在市場做著生意,一邊預估著,那邊菜攤上的量賣得差不多了,該補貨了。稱斤、打包,貼標,零頭全部抹掉。把補齊的菜放進電動車的小筐里,他騎著車,兩三分鐘就到了。

像這樣的補貨,一天要四五趟。傍晚5點,他來收攤,也就大致算算收入。「本來菜價也算便宜的,也不會特別計較。」俞榮鋒坦言,一天也有個七八百的收入,可能存在一些「小偏差」,他也沒細算。「這些就不要計較了,本來也不是為了賺錢,靠的是誠信,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很誠實的。」

他說,現在是特殊時期,他能做的很少,沒有像很多人那樣捐款捐物,能做的也就是給大家提供便利。

餅乾盒子里的錢,他也沒怎麼動。「每天都要放零錢進去,如果有大票子找不開,可以自己動手。」原本支付寶和微信就夠了,他特意放了個餅乾盒,就是為了照顧年紀大的居民。

等疫情結束,菜攤就收了,不知居民能不能習慣

現在已經復工復產了,大家出門也相對方便了,但菜攤依然開著。

下午4點,俞榮鋒冒著雨又來補貨了,這是當天的第四趟。

車筐里裝著不少東西:胡蘿蔔、西藍花、南瓜、大蔥……他一邊卸貨,一邊說:「最多的時候,這裡擺了二十多種蔬菜。」

他手腳很利索。

他說,自己有點著急。

隨著餐飲店的逐漸復甦,俞榮鋒供貨的連鎖餐飲企業也慢慢開始恢復營業,生意也忙碌起來。因為小工們都還沒回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一個人操辦。但是,他還是堅持每天花一個多小時打包這些菜,再送過來。

為了照顧上班族,他特意將收攤的時候推后了一小時。

陳大伯正好經過,手裡拎著一條處理過的魚和一袋零食。「給我來點大蒜頭。」六個大蒜頭七塊錢,看到老闆正好在,他就直接付錢了。「這個很方便的,尤其是前段時間,不出門就能買到菜。」他說,現在能出去買東西,對蔬菜攤的依賴沒有那麼強的,但是如果燒個菜突然缺點蔥姜蒜的話,這裡能救急,很貼心的。

一個大姐騎著電動車停了下來,車簍里裝的打包的晚飯。她選了兩把大蒜,給了4塊錢。「這裡價格挺划算的,停個車,買了東西就走,方便。就家裡不缺菜,也總要買點回去,菜新鮮。」

看著居民們都挺滿意這個小菜攤,俞榮鋒心裡也美滋滋的。「等疫情結束吧,菜攤就收起來了,畢竟放在這裡不那麼美觀。」

他也不知道,等小攤結束營業了,居民們還習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