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要到了!流傳千年「節日起源故事」 真正的含意「不只專注離去祖先」籲把握眼前人

一段朗朗上口的七言絕句描繪了自古至今的習俗與文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馬上就是清明節了,很多人可能要回家掃墓。清明祭祖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親敬祖、崇宗隆嗣的傳統觀念,其核心是儒家倫理的忠孝文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但是清明節的來歷很多人並不清楚的。清明節的真正涵義是什麼?我們來看看清明節的來歷吧!

春秋,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浪國外,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犧牲自己,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那是介子推自己犧牲換來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浪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收拾好行囊與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走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又發現一封信,上寫:「但願主公常清明」,因此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

然而,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那些離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著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

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了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感恩節,就等同於清明節,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

經過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對於大家來說,不僅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