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了,誰能忘掉這首歌?

癲狂、暗黑、邪魅、撕裂……

沒有聽眾不曾被這首歌所震撼。

它是考驗歌手們翻唱功力的試金石,是 KTV 里不敢輕易被點播的「王炸單曲」。

它高超的演唱難度和外放浮誇的情緒,成為了陳奕迅在華語樂壇的代表作之一。

它還曾讓陳奕迅在韓國年度最大的頒獎典禮上,震撼全場。

不僅因此登上韓網熱搜,現場視頻也獲得了超高的點擊量。

這首歌是 —— 《浮誇》。

15 年過去,它依然是華語樂壇頂級神作之一。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浮誇》的初衷是為了紀念哥哥。

2003 年 4 月 1 日,張國榮墜樓自殺身亡,作曲人江志仁悲痛難耐。

因此,他寫下了《浮誇》的旋律,並取名為《Depression》(抑鬱症)。

但比起致敬張國榮,大眾普遍認定它在寫小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嘶喊。

因為當時黃偉文拿到旋律后,思慮再三,決定將這首歌的中文名定為《浮誇》。

歌中充滿故事性和場景感的歌詞,卻處處滲透著邪氣。

歌里表達了,有些人明明平凡卻又不甘於平凡,以至於不惜嘩眾取寵來吸引別人的注意。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爆火的電影《小丑》,它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像是一種諷刺。

既諷刺那些本身平庸又內心脆弱的人們,也諷刺這個殘酷的社會無法給予每個人平等與尊重。

在劇中的小丑本是一個有心理疾病但內斂老實的普通人,卻因為現實的社會環境一次又一次地被羞辱,被傷害,以至於最後徹底精神崩潰,成為真正的「小丑」。

小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溫暖,渴望被尊重。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先被看見。

因為平凡與沉默,註定會被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