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太過倔強,軟硬不吃,家長不如試試「心理暗示」教育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路,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總是接收到許多寶爸寶媽的反饋,孩子脾氣太過倔強,自己小小一個,折騰起來,好幾個人都招架不住。

鄰居家孩子小西性格倔強是出了名的,家長總是對他無可奈何。小西媽媽又和我說,昨天帶小西去逛超市,小西非要鬧著吃冰淇淋。可是小西下午拉肚子了,小西媽媽擔心他的身體健康,就沒有同意。

 

結果小西馬上就在超市地板翻滾著哭鬧了起來,不顧周圍人來人往。這像牛一樣的犟脾氣發作起來,小西媽媽攔都攔不住。最後只能應允了,小西這才乖乖的跟媽媽回家了。

這種經歷許多家長應該都見怪不怪了。孩子一味的表露自己的倔強,家長多是舉手投降,或是簡單粗暴的應對。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衍生了負面影響。

 

許多家長常說,自己孩子生來就倔強。其實不然,存在著生來性格相對他人而言更加執著的孩子,但是過分的倔強,軟硬不吃的孩子性格並非與生俱來。

孩子性格過於倔強的可能形成因素:

1、家長的溺愛導致孩子肆無忌憚

蒙田曾說過:"用溺愛態度培養出來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謂透頂了的人。"

 

倔強多是孩子為了獲得某種滿足表現出的性格特徵。而父母的溺愛恰恰是縱容這種性格特徵出現的"推手"。

現今,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每一個孩子在家中都享受著掌上明珠的待遇。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和長輩都盡最大程度滿足。這種溺愛讓孩子只有"得到"的認識,逐漸養成了倔強的性格。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一旦無法滿足需求,就採取哭鬧的行為讓家長妥協。

 

2、家長的負面標籤"暗示"

許多家長都無法擺脫對孩子的刻板印象。孩子偶然的一個錯誤就會被家長貼上"負面標籤"。當孩子今天十分倔強的向要求家長必須買玩具車。家長可能就會對孩子說:"沒見過你這麼倔強的孩子"。無形之中給孩子貼上了"倔強"的負面標籤。

當家長又不以為意的將孩子的倔強向他人傳遞,孩子又被再次暗示,"原來自己是一個倔強的人。"久而久之,在家長的標籤暗示和孩子自身的心理暗示雙重暗示下,孩子就養成了倔強的性格。

 

3、家長的性格影響

有一些本身就是倔強型性格的家長,經常有倔強性的言語和行為表現。孩子就很容易在耳濡目染中被影響,去模仿家長倔強的脾氣。

舉例而言,家長執著的要求孩子必須在七點之前吃完飯,不吃完就不許看動畫片。而當孩子因為要生病了無法看動畫片,但孩子卻非要找事先約定好話語中的漏洞反駁:"明明說了七點前吃完飯可以看,我已經吃完了,我不管,我就要看動畫片。"

 

以上三點可見,孩子的倔脾氣不是與生俱來的,與父母後天的教育息息相關。所以家長應該合理引導,嘗試解鎖"心理暗示"的教育方法,有利於緩解孩子性格倔強的問題。

何為"心理暗示"教育?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來自外界或自我的願望、看法、評價等從而影響判斷的心理特點。心理暗示作為一種十分普遍的心理現象存在,兼具積極和消極的兩面。

家長通過利用心理暗示的積極效用,來實現讓孩子不那麼倔強的教育目的。

 

積極的心理暗示對孩子有何效用?

讓孩子轉移注意力,緩解執著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2個孩子成績差不多的孩子解一道題。當第一個孩子解題時候,他告訴孩子這道題很難,很多人都解不出來。當第二個孩子做題時,他告訴孩子這道題很簡單,五分鐘之內絕對可以成功。

結果,第一個孩子花了十分鐘沒有解答成功,第二個孩子成功在五分鐘之內完成。顯然科學家的積極心理暗示有了成效。孩子從必須解題成功的執著轉變為這題很簡單,我覺得一定能夠成功的積極暗示。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可以採取這種積極的暗示教育方法。當孩子倔強於某一事物時,轉移孩子注意力,緩解孩子執著。

 

運用"心理暗示"教育,需要注意這三點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無需給到孩子面面俱到的照顧,以愛之名的"溺愛"不可取。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滿足,就不會輕易的形成倔強的個性。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意識,讓孩子有主動思考,發散思維的能力。就不會輕易的被外界環境的"負面標籤"所暗示。當孩子越發獨立,足以獨立面對挑戰,就會有更強大的能力和足夠的信念。

當孩子有了自己已經具備獨立處理事情的自我心理暗示后,他就會更加努力讓自己更加優秀,用以驗證暗示。

 

2、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有的孩子有倔強的表現是因為家中沒有規則。在一檔美國綜藝《超級保姆》中有一家人的孩子都非常倔強,三個孩子沒有一個聽父母的話,還隨便叫父母的外號,對父母一點也不尊重。超級保姆到來后,指出家中的問題是因為家裡沒有規則。

於是保姆給家裡制定了規則,和每個孩子談話,確保他們聽懂了規則,制定獎懲措施,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執行。一個星期過去,孩子們變得有規矩,不再因為一點小事大喊大鬧,也願意聽父母的話了。

 

規則在家裡是很重要的,有了規則孩子才能知道什麼行為是好的,什麼行為是壞的,有的孩子堅持做一件很惱人的事是因為他不知道這件事是壞的,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要建立規則,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當家長認為覺得孩子太過倔強,難以管教。不妨試一下"心理暗示"教育法,讓孩子不是正面的感知被束縛,而是旁敲側擊的給孩子進行暗示,對於而言孩子更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