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孩子有6種品質,說明你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他已贏在起跑線

我們常說,養育孩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到底該如何認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父母自身。

我一直認為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教育要從小抓起。家庭教育這個話題越來越被大家重視,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尤其要特別重視孩子0-6歲甚至0-3歲的教育,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了。

如果從這樣的一個角度認知,這句話就沒有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出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話如何能掀起滔天巨浪?

關鍵在於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認識,對「輸」和「起跑線」這兩個關鍵字有不同的認識。

我們只有認識了什麼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什麼是「輸」或者「贏」,才能對孩子的教育少一點焦慮,多一份理性。

如果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有了這6種表現,說明你的教育就很成功,你的孩子已經贏在起跑線。

1.孩子能承擔義務

案例:女兒帶著鄰居家的小弟弟出去玩,淘氣捉弄保安被追,女兒跑得快安全躲到家裡,小弟弟被保安捉住訓斥。

這時父親沒有選擇自己去和保安協商帶回小弟弟,而是對女兒說:你是姐姐,你帶著小弟弟出去玩,現在遇到麻煩了卻自己跑回來,把小弟弟扔下不管,這樣做不是負責任的行為。

女兒哭著猶豫半天,終於跑出門去向保安道歉,領回了小弟弟。

這位父親的適時教育,讓孩子懂得了如何去負責任。孩子的責任感不是天生的,家長要給他們機會學會負責。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首先就要求家長不溺愛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去為自己多承擔一些責任,比如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整理、打掃,穿髒了的襪子自己去洗乾淨,家裡的地面髒了拿拖把去給擦乾淨,起床後自己整理床鋪,要自己照顧自己,家庭作業要自己獨立完成。

這些事情孩子做得多了,做習慣了,他就沒有了依賴思想,他的責任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來了。

2.孩子會遵守規則

案例:寶媽媛媛喜歡貪圖便利,在一些需要排隊的場合,她經常找各種理由插隊,有了兒子後,就經常教唆兒子賣萌插隊。

她的兒子長得可愛又機靈,因此她這個方法也屢試不爽,為她贏得了不少便利。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就不是那麼讓她痛快了。

上了幼稚園後,老師讓所有的小朋友排隊領東西,她兒子明明不是第一個到的,卻要搶在最前面,老師自然不允許,他就撒潑哭鬧。

一起和小朋友玩玩具時,偏偏要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動手打人。這樣的小朋友哪裡又會招幼稚園老師和孩子們的喜歡呢?時間一久,老師對他不滿,小朋友們也「孤立」了他。

案例二: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去美國洛杉磯度假。在飛往美國的國際航班上,兒子吵吵鬧鬧,騷擾鄰座的乘客,當乘客禮貌地提醒夫妻管教孩子時,換來的是白眼。

在被打擾了近3個小時候,鄰座乘客忍無可忍,罵了作為家長的夫妻二人,隨後,夫妻兩人不甘示弱,予以回罵,而丈夫更是掐住了乘客的脖子……

飛機到達美國後,這一家三口被美國FBI帶走,並被驅逐出境,原本計畫的赴美度假之旅,就此泡湯。

更嚴重的是,一家三口的護照上由於有被遣返記錄,以後要想出國,基本不可能了……

有句話說得好:無視規則的人,終會自食其果。這幾個案例中,父母因為不遵守規則被懲罰也就算了,但是孩子呢?

他們最開始都是一張白紙,本應該由父母畫上五彩斑斕的圖畫,然而,有些父母卻在上面畫上的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塗鴉。

有些孩子總是視規則如無物,出門在外,隨地吐痰,破壞公物,公眾場所大聲喧嘩等等。這雖然是孩子表現出的不當行為,但是卻直接證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職。一些規則的設定就是一種約束,一種安全,一種大家和諧相處的手段。

 

我告訴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能給別人帶去麻煩。每次帶他出門,都能收穫一片好評。

孩子能很好的遵守規則,說明家長教育過他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孩子樂於接受,說明孩子很懂事,這也說明家長教育的棒棒的。

3.孩子能夠在你面前,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

如果你經常關心一些身邊的小孩子的話,你就會很容易的發現,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別人面前都是比較乖的,即便是比較淘氣,也和在家人面前不一樣,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孩子只要一見到他的媽媽,就會各種各樣的撒嬌,更多的時候還會無理取鬧,作為一個母親,你一定不要因為這件事情感到煩,相反的,對這件事情你應該感到幸運。

之前有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給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配備了兩個假的成年猴子,在這兩個猴子之中,有一個是用鐵絲圍成的,這個猴子只能給小猴子提供一些吃的東西,而另一個猴子是用絲綢做成的,這個猴子能給小猴子提供棲息的環境,現在證明當小猴子受到外界的驚嚇的時候,他第一時間跑到的是用絲綢做成的猴子那裡,這個實驗其實告訴了我們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給他溫暖是最重要的。

很多父母比較頭大孩子在自己面前「發脾氣」,也有很多父母管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對孩子發脾氣。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可我們都只會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表現出來,因為我們都知道,無論我們怎麼發脾氣,你身邊這個最親近的人都不會離開你。

對孩子也一樣,覺得越親近的人,越容易在他們面前表現情緒。如果孩子心理感覺和父母貼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請——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相反,如果你平時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孩子,那孩子就會變得沒自信,在你面前小心翼翼。也只有當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安全感,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或者只表現某一類情緒,就預示著親子關係有些問題了。

4.孩子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會想到和父母溝通

一位網友說: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先應該想到的就是我的父母。現在正值20歲的年齡,遇到很難解決的問題找父母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家是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時最溫暖的港灣。我們在社會上遇到挫折與磨難時,唯一可以傾訴的物件就是我們的父母了。

小時候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賽,不免有成績不理想的時候,這個時候即便是心懷滿滿的失望,回到家中吃上幾口媽媽做的美味,什麼煩惱都會拋之腦後。

父母也會安慰我,叫我不要灰心喪氣,這給了我極大的動力,去努力拚搏,超越別人。

我一直認為,縱使父母在一些問題上與我們會有小的分歧,但是無論如何,在父母心中我們永遠是第一位的。

我們所認識的一些朋友,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無法給予我們幫助,但是父母對我們是毫無私心的,我們可以完全相信他們。所以,不管未來遇到什麼困難,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我的父母。

大多數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在遇到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都會找到爸爸媽媽解決,其實未必。

這取決於你平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你平時管教孩子的時候,表現的常是對孩子不滿意,就對他發脾氣,會導致孩子在你面前很膽怯,長期下去,孩子再遇到問題時,他就會先先判斷父母對此事件的反應,預測可能的後果。

所有判斷都是基於孩子過去和父母相處的經驗。只有當孩子覺得會獲得幫助,遇到問題才會第一時間找父母。

5.不給孩子貼標籤

有些父母給孩子的回饋完全不客觀,甚至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

曾聽一個老師說:

有一個坐在第一排的男孩子總喜歡在上課的時候打斷我說話,或者一個人自說自話。

他的聲音很大,已經影響了其他的同學上課。

下課後我就把他叫了過來問他:「上課的時候不可以隨便說話,你知道嗎?」

他迴避我的眼神說到:「不知道。」

我看到他調皮的眼神就是故意這樣說,因為我上課的時候提醒過他。

然後他又突然說到:「我媽媽說我手欠嘴也欠,說我總是亂說話,手亂摸。」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不知怎麼的咯噔了一下。

我很好奇,就繼續問他:「那媽媽工作忙不忙呀?你家裡還有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嗎?」

他在我旁邊邊晃邊說,裝出不以為然的樣子:「我媽媽不上班,我家就我一個孩子,他們說了,養我一個就夠討人厭的了,再生一個太煩了,整不了太麻煩。」

雖然每天與孩子相處,但是在一個六歲半的小朋友口中聽到這些話還是感覺到不可思議和心疼。

「手欠嘴欠」、「討人厭」、「麻煩」這些詞,居然是出自自己的父母之口。

因為父母的這些評價,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管不好自己,我就是淘氣,我上課的時候就要插話,我的手就要亂動別人的東西,因為這才是我啊。

孩子很有可能因為家長的一句反面評價而自暴自棄,也有可能因為父母一個積極的鼓勵而點燃希望。

其實家長們對孩子的評價就是我們所說的貼標籤,也叫「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父母錯誤的評價中讓自己一步步的養成壞毛病,以至於以後真的成為了父母口中那樣的人。

6.不給孩子安排,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領域。他們讓孩子發展的「興趣」,其實是自己沒有被滿足的興趣或愛好。

比如說,一些父母一廂情願給孩子報鋼琴班。你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的面子?很多家長不知不覺把孩子作為自己實現夢想的一個管道和工具,沒有把他們當作真正獨立的個體,也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求和心聲。

如果我的孩子喜歡修理東西,我就鼓勵他成為一名汽車修理師;如果他喜歡唱歌,就鼓勵他成為一名歌手 。現在就是要讓他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他想做的事,慢慢幫他鞏固、確立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有意義並且他喜歡的事情。有些家長之所以總是要代替孩子選擇,甚至強迫包辦孩子的未來,是因為他們的成見。

在有些家長眼裡,只有「體面」的工作才是好的。公務員、白領、律師、醫生這些體體面面,沒危險、不累(自認為)的工作才最好。熟不知把孩子框在了一個狹小的范圍裡。

說個真實的例子:

在北京西城區西四有家賣煎餅的,叫做「猴子煎餅」他家煎餅賣的很貴,老闆還經常任性關門出去旅遊。即便如此,生意依然火爆,許多人大老遠特意過來,就為了買個煎餅。像這位煎餅老闆這樣能養活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人生不好嗎?難道賣煎餅就低賤?就拿不出手?

你願意讓孩子像你一樣幹著不喜歡的工作,辭職又不敢辭,轉而寄希望於下一代嗎?這不是惡性循環嗎?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他喜歡的,而非告訴他應該喜歡什麼。

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逼迫他們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孩子會很害怕自己讓父母失望,他們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壓力也會尤其大。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一直在壓抑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