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生氣時,父母「教養四步驟」讓你培養高情商孩子!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情緒,

並不是只有快樂可以表現在臉上,

只要是情緒都必須得到釋放且不壓抑,

不是小孩哭,我們就叫他不要哭,

如果不聽話就懲罰什麼的,

真正懂得教孩子的父母,

知道要在什麼時候給孩子釋放情緒,

並且在對的時間點教養孩子,

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孩子如果覺得自己的自有被限制的時候,

就會以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但很多父母並非能懂孩子釋放情緒時的模樣,

反而是壓抑孩子的情緒,

覺得這樣的情緒是無理取鬧且不可取的,

這樣的事情才是問題的癥結點。

記得兒子小時候,當我回到家的時候,

在家帶孩子的老人常常會告訴我:

你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可乖可聽話呢,

你一回來,孩子就變成淘氣包,也愛發脾氣了。

一開始,我還有點奇怪,也有點擔心,

後來我看到《美國育兒百科》裡有這樣一段話: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

照看孩子的人告訴你,

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

你千萬不要急著高興,

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

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原來,

孩子在我面前調皮搗蛋,

在我面前脾氣更壞,

是因為我是他最親近的人,

他對我有足夠的信任。

想一想我們成人不也一樣嗎,

在我們信任的人面前,

我們才更可能敞開心扉,

或者把一些情緒發洩出來。

面對孩子的憤怒,

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遵循以下這四個步驟,

我們就可以成為孩子身邊的情緒教練,

教孩子越來越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

1、覺察自己,保持冷靜

當孩子覺得他遭遇不公平的對待時,

他有權利感到憤怒。

憤怒是孩子的權利,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權利。

那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容忍孩子的憤怒呢?

就像立規矩常常失敗的那位媽媽,

她很小的時候因為妹妹的出生而由奶奶撫養長大,

到了上學的年齡,

她就開始在寄宿制學校讀書,

跟父母的關係一直都不太親近,

尤其是跟自己的媽媽關係不好。

回憶起童年,

她說自己的母親脾氣很暴躁,

常常因為一丁點兒小事就忽然發怒,

經常打罵自己。

在她的內心,

積存了很多對母親的不滿和憤怒。

 

當自己的孩子哭鬧時,

常常無意識地勾起她對自己小時候孤立無援處境的回憶。

當這些痛苦重新翻滾時,

她就無法在當時保持冷靜,

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更無法給孩子做很好的情緒引導。

社會學家TJ Scheff說,

一個人壓制的感情積累得越多,

越不能夠忍受別人對這種感情的發洩,

因為別人的發洩會擾亂自己的寧靜。

由於這位媽媽壓抑了自己的許多情緒,

所以她無法忍受孩子情緒的宣洩。

在孩子哭鬧時,

她要麼妥協,要麼吼叫壓制。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認為,

我們以往的經歷影響著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未妥善處理的過去也許會埋下隱患,

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這些隱患帶來的問題很容易引發我們與孩子的矛盾。

而當矛盾發生時,

這種不恰當的心理會削弱我們理智思考和適時反應的能力。

當孩子發脾氣讓我們感到心煩意亂時,

不妨向內看,

看看自己的反應跟過去哪些經歷或者經驗可能有關,

然後去關照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

覺察自己,試著解決自己的難題,

我們就更有可能在當下保持冷靜,

用更靈活的方法應對孩子的情緒。

當我們保持心平氣和時,

再去靠近孩子,

而如果我們本身也是被激怒的狀態,

一定要讓自己平靜下來再跟孩子交談。

2、積極傾聽,了解需求

憤怒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

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對孩子而言,

很可能是有一些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面對一個隨時可能炸毛的孩子,

我們可能會很抓狂。

但我們能做的,

是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

去傾聽孩子,

去了解他未被滿足的需求。

研究發現,

長期被冷漠對待的孩子有可能導致兩種極端,

一種是過早懂事,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

一種是很暴躁,不會控制情緒,容易歇斯底里。

無論哪一種,都讓人心疼。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其實正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接納、理解和共情,

而不是長篇的大道理或者說教。

我們只需留在他身邊關注他,

安撫他,允許他發洩怒氣。

等到孩子憤怒的情緒淡了一些,

我們可以嘗試著跟孩子共情:

「小朋友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把玩具拿走了,你感到很生氣是不是?」

「妹妹破壞了你好不容易搭好的積木,你肯定氣瘋了,要換做是我,也會很生氣的。」

和孩子共情,

會幫我們和孩子重新建立聯結。

我們溫柔的語氣語調,

我們的耐心和安慰,

能讓孩子的怒氣逐漸消退。

有時候孩子會在憤怒的情緒下說出一些過激的話,

比如:「媽媽,我恨你!」「我討厭你!」等等。

記住,

那隻是他在表達激烈的情緒,

你千萬不要過於當真。

如果你跟孩子說:

「不許說這樣的話。我不想再聽到第二次。」

那麼,只能觸發孩子更激烈的情緒。

你可以說:

「你好像很生氣,

是因為我剛才沒有給你買那個小熊毛絨玩具吧?」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得到理解,

就更容易從情緒腦中解放出來,

用理智腦去思考和反應。

了解孩子的需求,

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實際滿足孩子,

有時候可以用一種好玩的幻想的方式來滿足。

 

我女兒有一次出門忘記帶自己心愛的玩具小兔,

她在半路想起來時大發脾氣,非要回去取,

但是因為已經走出很遠,又有事要辦,

所以不可能真的走回去取。

於是,我跟她說:

「沒有小兔在身邊陪著真是討厭啊。

我好希望咱們有架直升機,可以嗖的一下飛回去拿到小兔呀。」

很快,

她的情緒就平復下來,

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

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每個願望都得到滿足,

而是你看到他的需求和心願,

理解他在此情此景中的真實感受。

3、教孩子學會用積極的方式表達憤怒

當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

正是培養他情商的好機會。

他不會表達,我們可以教會他怎樣表達,

可以跟他一起分析這種情緒是怎麼產生的,

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孩子畢竟是孩子,

在表達憤怒時,

他們可能會扔東西,摔門,揪頭髮,

或者大聲喊叫,罵人等,

這些都是消極的方式。

作為父母,

我們可以引領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

負面情緒我們都可以有,

而且每個人都會有,有這些情緒很正常。

我們不需要剋制,只需要發洩出來就好,

但是,下一次,換一種平和的方式可以嗎?

4、設置行為限制,共同解決問題

在幫助孩子處理憤怒的時候,

要對孩子的行為設置限制。

最基本的三個底線是:

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損壞物品。

當孩子憤怒地想摔椅子時,

我們要及時地阻止他的衝動行為。

當哥哥憤怒地想打妹妹時,

我們也要立刻阻止他的打人行為。

我尊重你憤怒的權利,

但堅決不允許你做出過激的行為。

我允許你表達自己的憤怒,

但不能突破底線,傷人或者傷己。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限制,

就像是十字路口的紅燈,

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必須停下來,

而不能任由狂烈的情緒一路油門踩到底。

有柵欄,才更安全;

有規矩,才更自由。

給孩子設立行為限制,

孩子才會有更長遠更踏實的安全感。

要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之後,

我們再幫孩子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無須急於給出我們的意見,

而是可以先啟發孩子自己思考,

或者跟孩子一起想辦法,

有時候孩子的智慧不可小覷呢。

聖經《箴言》中說: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當孩子憤怒時,

需要的是耐心的傾聽和溫和的引導。

如果孩子生氣了,

我們不是恐嚇或威脅他,

而是要理解孩子生氣的理由,

並且為他的生氣找出路。

大人都有的情緒,

怎麼可以讓孩子沒有呢?

孩子的成長很漫長,

也需要父母循循善誘的指導,

如果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

相信他也會是個將心比心的人,

也會懂得理解別人的情緒,

成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