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要義110: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造了功德相的人身體是輕飄的

 

楞嚴經要義110:

 

凈界法師宣講

 

請打開講義241面。我們講到齅報,鼻根當中齅的功能。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

 

發明二相者:既入獄中,仍依嗅業,發明二相:一者通聞:由在世於通塵上,嗅龍麝珍饈之香而造業;今則嗅氣所沖,變諸惡氣,熏極難忍,心神擾亂。二者,於塞塵中,不欲嗅臭穢之物,依之造業;今則嗅氣所沖,氣塞不通,悶極氣絕,昏卧於地。二本根發相竟。

 

以鼻根造業到無間地獄以後,他有二種受苦的相狀:一者通聞,他因地當中他的鼻根,是依止通塵,他的鼻根是完全開通的,也就是他遇到的美妙的滋味,產生貪愛而去造業,叫「通聞」。得果報的時候他就會被種種惡毒的氣息,來熏習他的色身,而感到心神擾亂不安,這是通聞招感惡氣來熏習他。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塞聞」就是說他的鼻根在因地的時候是依止塞塵,他聞到一種他不喜歡聞的氣味,而產生厭惡近而造業,叫做塞聞。他得果報的時候他的氣息就阻塞不通,喘不過氣來而昏昧。氣絕於地上。這是他因地的時候依止的煩惱相貌不同,得果報的相貌也會不同。這是講到他的本根發出痛苦的相狀,以下看看它跟諸根交互受報的情況。

 

正示交報

 

如是齅氣,沖息,則能為質為履;沖見,則能為火為炬;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沖味,則能為餒為爽;沖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沖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如是嗅氣,沖息:則能為質、為履;沖見:則能為火、為炬;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沖味:則能為餒něi、為爽;沖觸:則能為淀、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沖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沙礫,擊碎身體。

 

如是嗅報之氣,因中貪嗅色塵之香而造罪;今則沖息,則能為質為履,以鼻根屬息,氣見息而益惡,故為質證其罪,履踐其形。因中貪視美女之色而造罪;今則沖見,以見覺屬火,氣見火而成燒,故為火為炬。因中貪聞嬌嬈之聲而造罪;今則沖聽,以聽聞屬水,氣見水而成溷,故為沒溺於洋湯沸屎之中。因中貪求厭飫之味而造罪;今則沖味,以氣見味而成臭,故為魚敗之餒,羹敗之爽。因中貪求情愛之觸而造罪;今則沖觸,以身根屬觸,氣見觸而成殺,故為綻裂爛壞,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蛆蟲咂食。因中貪求欲樂之思而造罪;今則沖思,以思動屬風,氣遇風而成揚,故為揚灰潑瘴,飛沙擲礫,擊碎身體,皆帶揚氣;此皆流逸奔香之報,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三嗅報竟。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如是嗅氣,沖息:則能為質、為履;沖見:則能為火、為炬;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沖味:則能為餒、為爽;沖觸:則能為淀、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沖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沙礫,擊碎身體。

 

「如是嗅」報之「氣」,若「沖」於鼻根之「息」覺,「則能」感「為質」證其罪、「為履」踐其形。若「沖」於眼根之「見」覺,「則能」感「為火、為炬」;若「沖」於耳根之「聽」覺,「則能」感「為」沈「沒、為」汩「溺、為」巨波之汪「洋、為沸」 騰之屎海。若「沖」於舌根之「味」覺,「則能」感「為」魚類爛「餒」之味、「為」羹敗之「爽」味。若「沖」於身根之「觸」覺,「則能」感「為」身「綻」裂,「為」體「爛」壞、全身成「為」一「大肉山、有百千眼」,為「無量」蛆蟲之所「咂食」。若「沖」於意根之「思」覺,「則能」感「為」揚「灰、為」潑「瘴、為飛砂」 擲「瀝,擊碎身體」——此等皆為六根流逸奔香之苦報。

 

「如是嗅氣,沖息」:如是嗅報之氣,若沖於鼻根之息覺。

 

「為質、為履」:「質」,質證其罪。「履」,履踐其形。

 

「為洋、為沸」:「洋」,海洋。「沸」,指沸屎之海。

 

「為餒、為爽」:「餒」,魚爛曰餒。「爽」,羹敗曰爽。

 

「為綻、為爛」:「綻」,裂開,指身體。「爛」,指身爛。

 

「為大肉山」:此謂感全身成為一大肉山,為無量蟲所咂食;此為因中貪求欲樂而造罪,所感之報。

 

「有百千眼」:「眼」,孔、洞,指爛洞。

 

「咂食」:「咂」,入口,或品嘗。

 

齅氣它衝到他本根的氣息的時候,就產生質跟履,到了地獄就會經常有人來跟他對質,證明他的過失;或者是「履」,有依些牛馬等等來踐踏他的身體,使令他喘不過氣來,這是講到他的沖息。

 

沖見,他的鼻根跟眼根的見和合,就產生火跟炬,火是比較小,廣大火叫炬。

 

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假設是跟耳根的聽,聽是屬水,鼻根的氣息根火的結合,就會為大水所沉沒、所淹溺,乃至於會有洋銅灌口,乃至於沸騰的屎尿等等的情況出現。

 

沖味,則能為餒為爽;假設鼻根跟舌根的結合,為「餒」,腐爛的肉所發出的味道,「爽」,臭穢的菜,這二種味道都是很臭穢的。

 

沖觸,則能為綻為爛;假設他是跟身根的觸結合,就感覺到皮肉破裂(綻)或者爛壞,甚至於他就會發覺他的色身變成一個廣大的肉山,而這肉山當中他有百千的眼睛,但卻沒有手跟腳,他也沒辦法跑,也沒有手來處里他身上的蟲,所以他就眼睜睜看到他身上的肉,被無量的小蟲來咂食他的身體。

 

沖思,就是鼻根跟意根的思,思是屬於風相結合,就會經常感受到空中有很多的灰塵,他跑到水中就有很多很多瘴毒的氣來干擾他,或者在路上行走的時候,有很多的砂(細沙)礰(小石頭),砂跟小石頭從空中飛過來,來擊破他的身體。

 

這是從鼻根的氣息,鼻根的氣息它主要的果報有二種:一、他經常聞到臭穢的味道。二、他根本就喘不氣來,二種情況,這跟他因地的煩惱不同,一個是貪愛,一個是厭惡的結果不太一樣。

 

味報

 

臨終見墜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焰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

 

「味報」就是他因地的時候,依止舌根來造罪,當然舌根也帶動其他諸根,得果報的時候,除了舌根的自業報,也包括其餘諸根的交業報,這二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他首先看到很多非常猛烈充滿火焰的鐵網,因地當中因為貪求美食,就廣泛的利用鐵網來補殺山中跟水中的生物。在臨終的時候,看到燒得很熾盛的鐵網充滿整個世界,亡者的神識他當然想跑,但是他跑的時候因為他本身有情重,所以就是從空而降,下降下來透過網子掛在網子中間,而且身體是倒掛在鐵網當中,而直接進入無間地獄。因為他這個都是情比較重,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中陰身,直接看到痛苦的相狀,直接下去,因為他情重,所以下沉的速度很快,到了地獄以後…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冽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

 

他得果報的時候,第一個是吸氣,他因地當中他的氣息是由外而內,他在造業的時候是吸氣來造業,所以吸氣他本身會產生寒冰。前面說過,一個人經常吸東西,他身體就會寒冷,產生寒冰凍冽他身上的血肉。第二個,他因地當中的氣息是吐氣的,把氣息往身外吐,吐氣會產生火,身上會感到猛烈的火,來燒毀自己的身體,變成骨頭來燒毀焦爛自己的骨髓。他得果報有吸氣跟吐氣二種差別,一個是寒冰,一個是猛火。

 

正示交報

 

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如是嘗」報所感之「味」報苦,若「歷」經於舌根之「嘗」覺,「則能」感「為承」當、「為忍」之受。若「歷」於眼根之「見」覺,「則能」感「為然金」爍「石」之色。若「歷」於耳根之「聽」覺,「則能」感「為」銳「利兵刃」之聲。若「歷」於鼻根之「息,則能」 感「為大鐵籠,彌覆國土」。若「歷」於身根之「觸」覺,「則能」感「為弓、為箭、為弩、為射」 之苦觸。若「歷」於意根之「思,則能」 感「為飛」行之「熱鐵,從空」 如「雨」而「下」之境——此等皆是六根流逸奔味之苦報。

 

他的舌根跟他的本根接觸的時候,就產生「承跟忍」,他會感受到一種很強大的壓力,使令他不得不承受、忍受這種痛苦的滋味,叫做為承為忍。他本身不喜歡去成受這種滋味,但是那種強大的壓力。意思是說,因為他因地的時候吃眾生肉,吃眾生肉他也沒有經過眾生同意,他也是強迫的把眾生殺了,把牠的肉吃掉,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這來至的壓力也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強迫他必須要去承當、要去忍受。

 

歷見,則能為然金石;眼根的見火相遇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火燒,他會發覺自己…「金石」就是金石做的鍋,他發覺自己在鍋裡面被燒煮;因地的時候燒煮動物,所以他覺得自己在金石當中被燒煮。

 

歷聽,則能為利兵刃;耳根的聽就會經常聽到鋒利兵刃的音聲。

 

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舌根跟鼻根的結合,就會發覺自己處在一個很大的鐵籠當中,而這個鐵籠是瀰漫國土,在鐵籠當中空氣也不流通,使令自己喘不過氣來。

 

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跟身根的結合就會發覺有強大的弓箭,或者是發射毒箭的機器(弩),有弓箭跟毒箭來射傷自己的身體。

 

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假設跟意根的思,思屬於風結合,就會看到空中飛來熱鐵,炎熱的鐵器從空而下,無處可逃。

 

舌根有二種情況:一、它是屬於味,經常的感受到臭穢難忍的氣味,二、舌根本身又屬於金,所以又招感兵刃鐵器種種的傷害。舌根的果報大致是如此。

 

觸報

 

觸是身根,以接觸東西來造業。

 

臨終見墜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矟shuò,驅入城門,向無間獄。

 

他因地的時候依止身根來接觸而造作罪業,得果報的時候有他觸的自業報,以及諸根交互作用的交報。臨命終的時候依止身根造業的是什麼情況呢?他會先看到有廣大的山從四面來合,因為因地的時候身根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所以他會發覺四面的山來逼迫自己的身體,自己根本就沒有出路可以跑。沒路可逃的時候,亡者神識就一直跑、一直跑,就看到一個很廣大的鐵城,因為山要來逼迫他,他就跑到鐵城當中來躲避,但是發現鐵城當中有很多的火蛇根火狗,還是虎狼獅子,他又不敢進去。他不敢進去,而這牛頭獄卒跟馬頭的羅剎,拿著尖銳鎗矟逼迫他一定要進入鐵城,入了鐵城以後,就直接進入無間地獄,這是他臨終的情況。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

 

發明二相者:既入獄中,仍依觸業,發明二相:一者合觸,謂貪於合觸造業,因中見他美貌如玉,強合成事;故感合山逼體,碎骨和肉,與血而俱潰也。二者離觸,謂貪於離觸造業,因中見他色衰愛弛,棄離不顧;故感刀劍觸壞其身,令其心之與肝,俱受屠裂,而分碎也。二本根發相竟。

 

到了地獄以後身根造業地獄有二種:一者合觸,他造業的時候強迫以自己的身體來接觸別人,用強迫的方式,所以他的果報的時候是合山逼體,骨肉血潰,就有左右或者是四面的山來逼破他的身體,擠壓他的身體,使令他的骨肉破碎,乃至於血流出來,這地方講「合」的情況。

 

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這個人他在因地當中是強迫自己離開自己的父母師長,棄之不顧,叫離觸,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是由刀劍觸壞他的身體,使令他的心肝整個斷裂,心是心、肝是肝,各處一方,叫心肝屠裂。這是他依止離觸來造業的情況。

 

正示交報

 

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他身根的觸跟身根的觸結合的時候,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這個「道」就是說,牛頭馬面逼迫罪人趨向於地獄,通往地獄的道路叫道;「觀」就是地獄主他所居的宮殿的二邊,往往是在判罪的地方;為廳為案,「廳」是審案的地方,「案」是判罪的地方,這四個都是一個恐怖的地方,使令他的身體不得不要往於這地方走。

 

歷見,則能為燒為爇;他身根跟眼根的火接觸,就感到自己的身體有大火在燒,非常的炎熱。歷聽,跟耳根的聽相接觸,就感到有大石來相撞,有木杖來擊打的音聲,乃至於剚zì,「剚」用刀來割其肉,或者用箭來射其身,種種的恐怖的情況發生。

 

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假設跟鼻根相應的時候,「括」用布把他的身體纏繞起來,「袋」用布袋把他封起來,「考」用布纏繞以後再加以考打,「縛」用布袋裝起來以後,就用繩子把頭的地方再綁起來,總而言之,就是讓他喘不過氣,是他鼻根的氣息的交報。

 

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假設是跟舌根的嘗相應的時候,就會發覺有犁來耕其舌頭,或者用鉗子來拔他的舌頭,用刀來斬壞他的舌根,「截」截斷他的舌根,這是用他的舌根的交報。

 

歷思,思屬風,身體下墜或者是往上拋,「煎」就是放在鍋子裡面去燒煮,「炙」直接用火來燒烤,為煎為炙。

 

身根的情況主要二種,一個是招感石頭或刀箭來壓迫他的身體,叫做「觸」。

 

思報    「思」就是意根當中的思惟,在因地的時候主要靠意識的思惟來造業。

 

臨終見墜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墜無間獄。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者:此思報,謂意識造業,所招引之惡果,從意根而出;以根為賊媒,引識奔走,故招引惡果,唯意根而出。此思業交者:即思業,與餘業交作,故云此思業交,則地獄之因成矣。蓋思屬風,有善有惡,善思則能成,惡思則能壞;今約惡業,故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無所依止,被吹上空,旋復為九情所墜,故從空落,乘於風力,不覺轉入無間地獄。初臨終見墜竟。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墜無間獄。

 

「六者」意識所造邪「思」惡業之「報,招引」之「惡果」為:「此思業」若與餘業「交」相而作,「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 此惡風「吹上」虛「空」中,「旋」即為九情所墜而「落」下,復「乘風」力直「墮無間獄」。

 

「旋落乘風墮無間獄」:「旋」,旋即,立即。謂被吹上空后,立即又為九情所墜而下落,於是乘風而直墜於無間地獄。

 

他因地的時候依止思,第六意識的思惟來造業,得果報的時候也是二種,一種是思的自業報跟諸根的交業報。他臨命終的時候是先見到兇惡的狂風,吹壞整個國土,亡者神識就會感到自己被吹上空中,然後馬上落下來,因為他畢竟是屬於情重,所以他從空而降,落入風大當中,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隨風而入無間地獄,這是他臨終的情況。

 

本根發相

 

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

 

到地獄的時候的二種相貌:一者不覺,這個人在因地造業是在迷夢不覺,比方說他臨終的時候是喝醉了酒,迷夢不覺的時候去造業,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也是感到自己在迷夢不知的情況,突然間莫名其妙,慌亂不已,也不知道在慌什麼,總而言之,到處奔走,不知何去何從,這是他依止迷夢不覺的心態來造業。二者不迷,他造業的時候內心是很清楚分明的,在一種覺知的情況造業,他得果報的時候,他真正的能夠覺知身心劇苦。為什麼呢?因為他身心感到無量的猛火在煎燒,使令他的痛苦非常的深重而難以忍受。這地方因為他的覺跟不覺,得果報的相貌也不太一樣。

 

正示交報

 

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邪思,假設他是結合他的耳根的思,就會有「方所」,會經常感受到猛風吹到某一個地方,或在某一個處所,完了以後又被吹到某一個地方、一個處所;因為思屬風,居無方所。

 

結見,則能為鑒為證;他的思惟跟眼根結合造業,得果報就「見」,他會經常看到有業力的鏡子,來顯現當時造業的情況來對他做證明。

 

結聽,跟耳根的聽結合就會發覺左右有大山來夾合他的身體,或者為冰塊寒霜所苦,或者身體會經常感受到有空中的塵土,還有空中的雲霧來干擾他的身體。

 

結息,假設跟鼻根的氣息結合,就會感受到自己在一個大火車當中,這火車密閉的,裡面充滿了猛火來燃燒他的身體,使令他無處可逃,或者火船,或者火檻(車子),四面都封閉的車子叫「檻」。

 

結嘗,假設跟舌根的嘗接觸,這時會感到身心很痛苦而生起叫喚,或者感到悔恨乃至於感到悲泣。

 

結觸,如果是跟身根的觸接觸,就會感到自己為業風所吹,業風吹到它身體裡面去,他身體裡面突然間膨脹又變成縮小,忽大忽小,或者一天當中為業風所吹突然間死掉,又為業風所吹突然間又活過來,萬生萬死,或者是由業風所吹佛,躺於地面(偃yǎn),或者面向於天空(仰)。這是他的意根,意根他主要就是會感到非常的慌亂,或者是有種種的熱火來燒他的身體,這屬於風。

 

「六交報」我們簡單做總結:一個臨命終的人他要墮落到三惡道去,第一個他的相貌一定是下墜,因為我們造罪是依止情,因為情愛來造罪,情愛是屬於下墜相。所以我們做夢的時候,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因為造了功德相的人,你的身體是輕飄的,所以你如果修行的過程當中,感到內心很沉悶,這就是煩惱跟罪業的相狀;一個功德很強的的人他的身心感到很輕安,因為功德是輕飄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他下墜相,這是一種墮落的相狀。第二個,他一定是怖畏相狀、恐怖,他不可能很安穩。

 

蕅益大師一再強調,「這種果報是因緣所生,非本來有」。這個觀念很重要,非本來有就是說它是因緣生,它當然也可能因為我們清凈的因緣而消滅。諸法因緣生,也因為我們覺悟的因緣,而諸法因緣滅。

 

我講一個〔凈土宗〕的小故事:在『念佛法要』講到:宋朝有一個叫吳瓊的居士,這個居士他年輕的時候他出過家,後來因為某種因緣他還俗了,還俗以後他也沒其它工作好做,就造殺業的工作,為人家殺雞、殺鴉,但他畢竟學過佛,知道造殺業以後會有痛苦的果報。所以他每次在殺雞殺鴨的時候,他這刀子砍下去一下,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且他還發願悉妄你們能好好的去超生,一方面造罪業,一方面給牠們咒願,希望牠們好好的去超生。殺了幾年以後,他殺業的花報現前了,他眼睛的上方長了一個腫瘤,這腫瘤看起來就像雞的眼睛,長得跟雞的眼睛一模一樣的腫瘤,他生起大怖畏。這是要墮落的前兆,花報現前,他就不敢再造這個罪業了,趕快就跑到山上去,在一個茅棚每天修懺念佛。念了以年以後,後來他的罪業慢慢消滅,「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突然間他有一天,他就跟他附近的居民說:我明天晚上要往生凈土,如果明天有空來幫我助念一下,順便送我一程。大家都覺得很好奇啊!果然晚上的時候就來幫他助念。而這吳瓊居士他在助念當中,他就在佛前端坐,念一念他就說:「佛來也!」阿彌陀佛來了。然後就在那個地方端坐念佛而往生。你看他本來是造了罪業,他地獄的花報也現前。

 

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個人你即便你造了罪業,然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二個重點: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他這意思是說:我們有些人造罪業以後,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那個惑業苦,煩惱障、業障、報障,那個力量非常堅固,完全沒辦法踩剎車。煩惱引生罪業,罪業引生果報,這三個東西像惡叉聚一樣,產生那個強大的漩渦,肯定把他旋轉下去,這個人造了罪業一定要得果報的。為什麼?沒有善根。佛弟子的好處在哪裡?因為他本身聽聞佛法,他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他造罪過程當中,他一時的胡塗造罪業,但是他善根發起來的時候,光明覺悟生起來的時候,他能夠努力的懺悔,乃至於憶佛、念佛,他在黑暗當中產生光明的相狀。

 

蕅益大師說,就算你造了罪業,以懺悔之力,亦能往生。你看我們佛教徒,我們還不是很怕說這個人煩惱重,還真的是怕你沒有善根。所以一個人「根利遮重」還有救。我們過去講過央掘摩羅,他一生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的生命,但他後來遇到佛陀至誠的懺悔,修習止觀,他今生成就阿羅漢果,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照樣證阿羅漢果,因為他那個還滅的力量生起了。你看有些人他「根鈍遮輕」,他也沒有什麼煩惱,他也沒善根,就完蛋了!最可怕的是「根鈍遮重」,有些人他煩惱重,罪業也重,這個人他得果報的時候是誰也救不了他,因為他沒辦法踩剎車。雖然我們過去造罪業,沒關係!第一個你能再造作--懺悔。第二個要發願,發願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

 

你為什麼會懺悔?你為什麼會發願?那你就是要聽聞經典明白道理。所以栽培善根,這一件事很重要。蕅益大師常講一句話:「真能破妄」。他說:你雖然依止虛妄的心造了很多罪業,但是你要依止真實的道理來生起觀照,你肯定可以破妄。這地方是講到說,假設這個人完全沒有善根,在造罪的時候完全沒有慚愧心,那就沒辦法了,惑業苦就直接下去了.

 

庚三、總結

 

因果根源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阿難,是名」 為「地獄」之「十」種現之習「因」及「六」交之「果」報;而此等「皆是眾生」以不了自心,「迷」於種種虛「妄」之相,復起於妄情之「所造」。

 

因果的根源做總結:招感地獄的十習因跟六交報,是怎麼來的呢?它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生起的,完全是眾生一念的「迷真起妄」,乃至於「執妄為真」去造業。簡單的說,就是我們一念的妄想去造業,我們依止一念的妄想去造業,也依止一念的妄想去得果報。等到有一天我們成佛以後再正念真如,把虛妄的妄想給破壞了,煩惱障、業障、報障完全消滅,若因若果,就是一念妄想的妄動所生的。

 

因果差別

 

依圓別判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若諸」純情「眾生」,於諸「惡業」以全部六根對十因「同」時俱「造」,以其罪極重故,即「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若「六根各」各具「造」十因,但不同時,「及彼所作」 但於十因中「兼」幾「境」(而非具足十因)、或但於六根中「兼」幾「根」(而非具足六根),「是」九情一想之「人則入八無間獄」,以業報較前者為輕故。

 

「惡業同造,入阿鼻獄」:「惡業同造」,指於諸惡業,皆以全部、六根對十習因,同時俱造。因此其罪極重,故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簡言之,造惡時,所涉之根愈多,及所含之習因愈多,則其罪愈重。受阿鼻獄報者,以其所含蓋者為六根、十因俱全,且同時俱作,故為「純情無想」眾生,罪咎極重,故墮阿鼻地獄。

 

「六根各造」:六根各別俱造十因,但不同時。

 

「及彼所作兼境、兼根」:「兼境」,謂於十因中只兼幾境,並非具足十因。「兼根」,於六根中只兼幾根,而非具足六根。如是即為九情一想。

 

「是人則入八無間獄」:此人業報比前一種較輕,故墮八無間獄。

 

六根的具足跟不具足:假設這個眾生在造業的時候是同造,「同造」批註有二層意思:一、這個人煩惱特別的重,他具足了前面十種煩惱,十習因全部具足,貪瞋痴慢全部具足,他每一個煩惱都很重,依止十習因來共同造作。二、依止六根,他每一根的煩惱都很重,這叫「同造」。依止十習因,同時具足六根來推動罪業,這種人在果地當中,就直接進入阿鼻地獄經無量劫,這阿鼻地獄是最嚴重的,這阿鼻地獄只有一個。

 

二、六根各造,六根當中雖然煩惱很重,但是他是六根不同時,某一根比較強,所以他可能是在某一種境緣,在某一種根兼境,某一種境,某一種根當中。比方說他是以眼根為主來帶動其他諸根,或者是以耳根為主來帶動其它諸根,但是他的煩惱還是特別的重。前面那個是偏重在純情,這是九情一想,進入到八無間地獄,比前面的阿鼻地獄稍微輕一點。身口意業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依具缺判

 

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若但於「身、口、意三,作殺、盜、淫」(即六根不交作,且十因不俱造),「是人則入」 八火獄十寒獄之「十八地獄」,(但非入無間獄)。

 

「身口意三作殺盜淫」;「身口意三」,若但於身口意三(即六根不交作)。「作殺盜淫」,指十因不俱造。

 

「是人則入十八地獄」:即八火獄及十寒獄。

 

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

 

若「三業不」全「兼」(如但以身口、身意、口意二業),「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或一殺一淫、或一盜一淫),「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而受苦較前者輕,劫數亦較短。

 

「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不兼」,不全具。指身口意三業不全具。「或」,不定之詞。此指「身口意」及「殺盜淫」各缺一種,如是排列組合,便有九種情況:

一、以身口犯殺盜, 

二、以身口犯殺淫, 

三、以身口犯盜淫; 

四、以身意犯殺盜,

五、以身意犯殺淫, 

六、以身意犯盜淫; 

七、以口意犯殺盜, 

八、以口意犯殺淫,

九、以口意犯盜淫。

 

「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以根、境皆未具全,故罪較輕,因此不須入無間獄,而只入三十六地獄,受苦較輕,劫數亦較短。

 

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若以能「見」、所「見」之「一根」,且只「單犯一業」,非具十因,「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受苦更輕,劫數更短(以於十因、六根既不具造、又不交作,未盡其極,故其罪又較前為輕。)

 

「見見一根,單犯一業」:「見見一根」,以能見所見之一根,且只犯一業,亦不具足十因。此人之罪則更輕。

 

「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因罪輕,故其所入之地獄為小地獄,共有一百零八種,稱為「一百八地獄」。

 

他的身口意(六根)他可能只是身業來造業,身業是殺盜淫,他只是其中的身業,或者其中的口業,來造二舌、綺語、惡口,或者其中的意業貪瞋痴。總而言之,他是偏重在身口意的某一個業,這種人就直接進入十八層地獄,比前面的八無間地獄還輕。

 

假設他的身口意當中,他每一個業的造業也不具足,比方說,他的身業(殺盜淫)他可能身業當中只造殺跟盜,三惡之中的二種,沒有把身業的罪全部造滿,這個就入三十六地獄,比前面的十八地獄又更輕了。

 

或者他只是六根當中的一根,眼根或者耳根,在六根當中單一眼根或單一耳根等等,在所造的業當中,可能只犯殺生,或者只犯偷盜,或者只犯邪淫。單根單業就更輕了,受苦的情況比前面三十六種地獄更輕了,一百八地獄,他受苦的情況、受苦的時間都比較輕。

 

別造同受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由是」可知「眾生」雖各「別作」因、各「別造」業,然卻「於」諸「世界中,入」 於含有個人差別之「同分地」獄中,以受其報(此即別中有同——別造而同分受)。然此等諸報,皆由眾生自「妄想」而得「發生」,並「非本來有」之。(若妄想滅,即惑滅,惑滅即業不得生,業不得生即報無從而有。)

 

「別作別造」:各別作因、各別造業。

 

「入同分地」:入有差別之同分地獄,以受其報。故可知:雖各造別業,然並非僅私受其報,而有同分。

 

「妄想發生,非本來有」:然此等諸報之地獄,皆由眾生之自妄想而發生,非本來就有。若眾生能離諸妄想,以無妄想即無妄為,自然無諸地獄這妄報。

 

總結:這個眾生他的造也是別作別報,每一個人各別的造作,得果報的時候各別來受報。你在因地歡喜用耳根來帶動造業,你得果報的時候,耳根受的苦特別多;你依止眼根來造罪,你眼根受的苦就比一般的根重。

 

「別作別造」,在諸根當中個別造作各別受報,你哪一根沒有造業,那一根在得果報的時候絕對沒事。在整個果地的世界當中,是「入同分地」,雖然是各別造作各別得果報,但是它的確有它固定的處所,總而言之,是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妄想發生,非本來有」,就是前面的假觀又把它回歸到空觀去了。蕅益大師說:什麼叫「妄想發生,非本來有」?狂華亂舞,其實空體是依然。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也本來沒有痛苦,完全是一念的妄想自己捏造出來的。

 

罪業的輕重,我們也可以從《唯識學》做一個總結。《唯識學》說:造業有三種的判定:

 

一、約心,約心的強弱。本經說的你在造業的時候,第一個煩惱具足,或者六根同時,這個業就特別重,心力強。你看我們在布施也是一樣,有錢人布施跟貧窮人布施,那個業就不同,因為貧窮人他的痛苦當中又能夠布施,他所生起那個布施的心相對強,所以貧窮人在布施當中,他得果報會特別的殊勝,因為心力強。

  

二、約境,境有三種境:上品境,佛菩薩、父母、師長,這種境造的業也特別的大。中品境就是人道,因為人道是法器,所有人會生天,只有一種情況--在人間修福報;所有人會墮到地獄去,也是在人間,其它道不可能造業。你研究《唯識》你就知道,六道當中只有人道有強大的造業功能,第六意識那個想,我們講造業是依止想,諸天太快樂,他那個想象力太薄弱,他整天大概都沒什麼想象,活在當下及時行樂;三惡道是痛苦的不得了,也沒有時間去想;人間苦樂參半,所以人間是最有可能成就法器的。所以人道的果報,你布施人跟布施畜生當然不一樣,人道是中品境。下品境就是畜生跟餓鬼。境還是有差別。

 

三、約相續,你數數現行,你造業的次數,如果是無慚無愧當然業就比較重。所以你的心境相續,在本經當中就是你的身口意要具足。

 

我在新加坡有一個女眾居士她問我:師父啊!修凈土宗的人是不是一定要拜佛?她說她就喜歡念佛,她不太喜歡拜佛。諸位你要知道,你如果沒有拜佛,你身口意三業不具足。天親菩薩是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觀想,身口意三業相應。你今天三業當中少一個業,少一個身業的禮拜,那麼這種凈業你要成就,你只有成就別人三分之二的功德,因為你身業不具足。造善造惡都是一樣,你造惡業的時候身口意三業同時,這個業特別重,你看前面就是這樣,身業也具足,口業也具足,意業也具足;你造善也是這樣子,你對佛陀的皈依,身業的禮拜,口業又同時出聲,意業又同時觀想,那力量特別大,這道理就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