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要義106:你平常就經常的憶佛念佛,這樣不斷的想想想,久了就跟真理相應了

 

楞嚴經要義106:

 

凈界法師宣講

 

 講義235面。己二、約情想別示

 

這地方佛陀講到六道善惡的因果,佛陀是講出二個觀念:一、從我們心性的本體上來說是清凈本然,周徧法界,說:「一切眾生,實本真凈。」我們在觀察我們心性的不變之體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沒有所謂的內分外分這樣差別的對立,沒有這種事情。但是當我們在觀察我們心性隨緣作用的時候,當然講作用,那就是念頭開始動的時候,一動就分成內分、外分這二種差別。「內分」這個動,是由情愛來帶動的,隨順於我們情愛的力量所帶動,就產生水分出來,使令我們的生命慢慢的往下墜;第二種動,是根據我們經過聖賢的教育產生的理想,產生了氣勢,使令我們超升。

 

佛陀在講六道之前,先把超升跟墜落的主要因素區分出來。我們講到理想(渴想)會產生氣勢,這以下引證。以下佛陀舉出我們一般修道人的六念法門來作證明。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心持禁戒,舉身輕清」:「禁戒」,指三聚凈戒。「心持」,意為不但身持,連心也持。但不可謂只是「心持」而身口不持。「舉身」,全身。「輕清」,因為持戒清凈,離世間雜染,舍世間貪愛及身語之粗重,故全身輕清飄逸,離世間系(系縛)。

 

「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咒印」,即如來正傳之陀羅尼及其手印。「印」者,印可,印許,印證。即修真言行者,如法求得阿奢梨之親傳本尊之印言(手印及真言),即是正式獲得本尊之許可而受持此法門,可得本尊之三密加持,所修易得成就,無有障難。「顧盼雄毅」:「雄毅」,沈雄弘毅。此謂,如法受持真言咒印者,由得本尊無上加持力故,顧盼之間,皆顯露出沈雄弘毅之氣概,於自於法,乃至於本尊,皆具無上之信心;乃至自信當得作佛,是故其心沈雄,其行弘毅,於一切邪魔外道,以及障難,以本尊加持力故,無有畏卻。

 

「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天」,指欲界、色界、或無色界諸天。此謂,有人以厭患下界之苦障多故,一心想生於諸天,以此想故,於其夢寐之中,其超勝之氣便令他夢到飛舉之事。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若心存佛國之想,念念不斷,凈念相續,即可令佛國的聖境冥現於彼人。「冥現」,有別於「顯現」。「顯現」即他人亦可見。「冥現」則只有行者自己能見,他人不得見。

 

「事善知識」:即是念僧。「事」,指依教奉行,身體力行,故稱為事。此「事」不必指日常生活的「事奉」,或侍候,乃指法上而言:於法上隨順善知識教而修,即是「事善知識」。

 

「自輕身命」:以如法事善知識之一念,念念不斷,所聚集的超勝之氣,能令行人不辭勞倦,艱險困苦,乃至能輕身命,無怨無悔。

 

念施、念戒: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我們經常抱著一種持戒的理想,我一定要把戒持好,有這樣理想抱負的人,很自然就少欲知足,從少欲知足當中,就能夠產生內心的輕安而隨順於禪定。這地方的心持禁戒,要按古德的解釋,是包括了布施在裡面,我們願意施捨,也會讓自己身心感到輕安,這就是念施跟念戒。他為什麼有輕安呢?他有一種氣勢讓他身體往上輕飄,一種持戒的氣勢,布施的氣勢產生。

 

念法:心持咒印,顧盼雄毅;這一個人他經常喜歡持『大悲咒、楞嚴咒心、或往生咒』。咒是如來的心印,所以他持咒以後,就感覺到他的心跟佛的心在一起,他產生一種強大的氣勢,就「顧盼雄毅」,充滿了雄心壯志,縱然遇到天魔外道的干擾也無所畏懼。因為他的心跟咒一接觸的時候,他就產生一種氣勢,這種氣勢使令他顧盼雄毅。

 

念天:心欲生天,夢想飛舉;這個人他的心中厭惡下界的麤苦障,欣求上界的凈妙理,他經常想到他自己要生天,有這樣的美好理想抱負,他就能夠在夢中,乃於在寂靜當中,想象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往上飛舉的。當然往上飛舉這是好事情,表示他這個人有清凈的勝氣,殊勝的氣勢在他內心當中生起,他還沒有生天哦,但是只要他有這樣的理想,他的身心世界當下就變化了。這個地方還沒有講到他真正生天,這只是引證。

 

念佛: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他經常憶佛念佛,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凈土的殊勝,在夢中跟禪定中,他就能夠看到佛菩薩的莊嚴,凈土的莊嚴在心胸顯現出來。

 

念僧:事善知識,自輕身命。他為跟善知識求法,而願意侍奉善知識,他就能夠像善財童子一樣,「百城煙水,不辭辛勞」,為了求般若的法門,能夠放棄自己色身種種的受用。

 

我們在六念:念戒、念施、念法、念天、念佛、念僧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殊勝的氣勢,會讓自己感到輕飄,這都是一個功德相。

 

結示立名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這種種想念雖不一樣,但皆屬於白業,所以其輕舉之性皆一樣。

 

「飛動不沈,自然超越」:若飛動,則不致下沉(以飛動者則體性輕故),因此自然能超越重濁之境界,例如下界及三惡道。

 

【詮論】

 

本節所說外分之「心持禁戒」等,即是修習六念:「心持禁戒」,即是念戒;「心持咒印」,即念咒或念法;「心欲生天」即是念天;「心存佛國」即是念佛;「事善知識」即是念僧;「自輕身命」即是念舍。又,「念」即是「想」;以此六念(或六想)屬白業,故令行人身生殊勝之氣,令之命終後上舉。

 

想象的所緣境不同,有的想象持戒,有的想象法門,有的想象僧寶,想象的所緣境不同,但是依止想象所產生的輕舉是相同的。身心既然是屬於飛動的,自然就不下沉,臨終自然就超越而往生到善趣,這個就是「外分」。

 

這地方蕅益大師的批註講出二個總結,值得我們注意:

 

蕅益大師說:眾生全體在迷,所以以愛染為內分,以渴想為外分。我們眾生一念迷惑以後,當然活在自我,自我當中其實不管情愛,不管想象,其實這個地方我們從《唯識》來看,都是想心所在作祟。你研究《唯識學》你會發覺,在整個唯識所有心所當中,最有強大力量就是「想心所」,就是五徧行:觸、作意、受、想、思中的那個「想」。

 

我們為什麼產生貪愛?因為你對這東西產生美好的想象。所以它這個地方整個關鍵點就在「想」。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想:「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的墮落是一種錯誤想象的誤導,但是我們的超升,「諸佛正徧知海」,也是從眾生心想生。我們為什麼能夠念佛、念法、念僧,也是要靠經典的學習而想象。

 

海公他在錄音帶他常說:一個人為什麼證得空性呢?他就是不斷的想,他想我的色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他說:你就這樣不斷的想想想,想久了,你就跟真理相應了。說:空性的真理是怎麼出現呢?你就是不斷的想,想出來的!說:他為什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現前呢?他平常就經常的憶佛、念佛。關鍵點在「想」,當然想有顛倒想,還有一個如理思惟的想,這地方不同。這是第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同樣是想,一個是顛倒的,一個是智慧的。

 

第二點蕅益大師說:雖然眾生有內分外分的差別,但是當我們會歸到清凈的本體的時候,依舊是「狂花亂舞,空體依然。」其實這個都是我們內心當中,隨順染凈的因緣所顯現的一個假相而已,從清凈的本體來說,它依舊是清凈的。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華,有的看到美好的華,有的看到醜陋的華,在空中飛來飛去,虛空還是這樣。就表示說,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因為它的清凈本性永遠沒有變,它只是一個隨緣的因緣顯現的雜染相,隨順清凈相,但是那個清凈的本質是沒有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依止正念真如,依止憶佛、念佛,馬上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假設這些的煩惱相罪業都是真實的,那我們怎麼帶業往生呢?不可能帶業往生,那就要消業才能夠往生。所以念頭的轉變在於這一句話:「狂花亂舞,空體依然。」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在觀察身心世界的時候,你看蕅益大師的開示,他經常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他講即假的時候,他要提醒你是即空;他講即空的時候,他會提醒你即假;自性空而因緣有,因緣有自性空;清凈本然而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又清凈本然。你要隨時保持中道的平衡,是這個意思。

 

己三、明純雜升沉

 

前面是簡單的說明,以下就講得比較詳細,純一的想跟情,或者是有參雜的想跟情,所產生的六道的超升跟六道下沉的差別。 分二:

 

庚一、正明升沉。

庚二、結答同別。

 

庚一、正明升沉

 

依止情想純雜所產生的升沉。

 

臨終相現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阿難,一切世間」 眾生之「生死相續」之相為:當其「生」時,則「從順」其「習」氣以行事;當其「死」時,則「從」其業力之「變」遷「流」轉而受種種同類或異類之身;凡人「臨命終時」,六識已不現行,而八識尚未離體,故尚「未舍暖觸」,當此壽命凈盡未盡之際,此人「一生」所造「善惡」之業,「俱時頓現」,以「死」系「逆」其所欲,而「生」 乃「順」其所求,逆死及順生「二習」於此時「相交」併發,故有種種相現。

 

「生從順習」:「順習」,隨順習氣。謂當其在生之時,則隨順其習氣以行事。

 

「死從變流」:「變流」,變遷流轉。謂當其死時,即隨其業而流轉變遷,受同道或他類之報身。

 

「未舍暖觸」:「暖觸」,即是暖。生命現象有三要素:識、暖、壽。若三者皆離體而去,才是正式命終(有別於世間人之以呼吸或心跳之有無,而定生死)。臨命終時,壽命將盡未盡之際,此時雖六識已不行(不再運作),而八識卻尚未離體,這時便是所謂「彌留」之際。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此時,不可思議地,一生中所造之善惡之業,都會一時於臨終者目前顯現。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謂當此之時乃「現陰」將謝,而「中陰」未生,臨終者正處於生死交關、畏死求生之際。然則,死為逆其所欲,故說是「死逆」;生則順其所願,故說是「生順」。「二習」,逆死及順生二種無明習氣。「二習相交」,謂逆死及順生二種習氣相交而併發,因而令上文所說之一生所作善惡業,皆隨其情想之輕重而頓現。

 

【詮論】

 

《華嚴經》云:「譬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其業所受報相。行惡業者,即現地獄、餓鬼、畜生,所有一切眾苦境界。作善業者,即現諸天宮殿,天眾彩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悉皆妙好。身雖未死,而由業力,見如是事。」故知地獄或天堂,本無定處,亦不須待命終之後才見,但隨眾生所造妄業,而於自心緣熟即現。

 

在一切的世間,這個地方的「世間」,是偏指有情的正報世間。在整個生死輾轉相續當中,我們的生命是相續的,你看死了以後又出生,出生了又死,它是相續的。在生跟死生命的交換當中,我們有一個心態:「生從順習,死從變流」,我們眾生是貪生怕死的,這一句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受生的時候是順從習氣,順從我們的習氣去受生,但是死的時候,就會產生身心的變化,我們是順從習氣而生,然後因為業力的變化而死亡。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將死但是還沒有死,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未舍暖觸」。在臨命終的時候,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臨命終的時候,首先前六識都不活動,最後進入夢覺,但是他第八識還會在,還在一段時間。所以第八識還在的時候,他就溫度還在,他的壽命也在,這時候他一生所造的善惡業同時顯現出來,就像看電影一樣,他一生當中他沒有學佛之前,依止情想造的殺盜淫妄那種煩惱水、業力的水、果報水顯現出來;但是他學佛以後他在佛堂拜佛、修懺、憶佛、念佛這種功德法也顯現出來。這時候真妄交攻,「死逆生順,二習相交」,「死」是違背我們的心情的,「生」是順從我們心情的。這個時候眾生他有二種心情,一求生,二怕死,這二個心情在我們心中同時顯現出來。在善惡顯現的時候,他的心情是這樣子的,是「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這地方是講到臨命終當時業力的顯現,跟一般人內心狀態。

 

依想超升

 

純  想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

 

「純想」就是他心中有一個很明確的理想。這個地方的理想看經文的意思,不是出世追求聖道或往生的理想,應該不是這個,指的是他心中修學上品十善業的理想,他對這個理想非常的堅定。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因為有這樣子的理想的堅持,使令他的身心世界是飛舉的,而生天,「純想」。這個人煩惱淡薄,但理想卻非常的堅定。

 

在整個純想當中又有另外一個情況,「若飛心中」,假設在他純想飛舉的心中,他又有持戒修福,而且他又有出世的智慧,出世無漏空假中的智慧,而且他有清凈的願力,這個願力包括菩薩的四弘誓願,也包括了往生凈土的願力,福報、智慧跟願力這三個加持,臨命終的時候就心地開通。

 

古德說:一般人的神識是暗鈍的,一個沒有理想抱負的人,到臨終的時候,你看他的眼神是獃滯暗鈍的;修行人的眼神他是明亮,因為他內心當中有理想,所以臨終的時候他是心地開通。這時候他就會自己見到十方諸佛,乃至於種種凈土的莊嚴,而隨順心中的願力往生十方凈土。這地方把生天當中,又另外標出了他有福德力、智慧力跟誓願力這三種的差別,而產生了往生。這是在六道輪迴的凡夫當中,最好的一個相貌,表現最好的「純想」,這個人沒什麼貪愛的,完全是活在心中的理想。

 

 雜想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其他眾生若「情少想多」,雖能「輕舉」亦「非」能至於「遠」處,此類眾生「即」成「為飛仙」(由於九想一情)、或「大力鬼王」(由於八想二情)、或「飛行夜叉」(由於七想三情)、或「地行羅剎」(由於六想四情);此等眾生皆能「游於四天」,下,其「所去」來「無」有障「礙」。

 

於此四類眾生之中,「其中若有」曾發「善願」或存「善心」,願「護持我」佛「法,或」於戒壇「護」持如來「禁戒」,或於平日「隨」侍擁護「持戒人;或護」 持「神咒」,而「隨」侍「持咒者;或」 於禪堂中「護」修「禪定,保」 護「綏」靖道場,令禪者於所得「法」而得「忍」可、安住。「是等」眾生即得「親住如來座下」,而為如來之內護。

 

「保綏法忍」:「保」,保護。「綏」,綏靖。「法忍」,於所得法達於忍可、安住。謂保護綏靖禪者之周圍,令其於所證得之法得以忍安、安住。

 

中等的:他一生對男女財富多少有一點貪愛,但是他理想抱負這種正念的力量是超過貪愛的力量,想象的力量多,情愛的力量少。這個人從本經來說,當然他身體裡面有水,但是也有氣勢,但是氣勢強,所以他能夠高飛,但是不能夠飛得很遠。

 

這以下提出四種差別:

 

即為飛仙;這是指的九想一情,百分之九十的想,百分之十的情,這種人是具足五種神通,在天上做種種飛行的天人。

 

大力鬼王;指的八想二情,比方山神種種的土地尊神,某某大帝,某某國王等等的,這種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七想三情,前面是指鬼王,這是指他的將帥,八部的鬼帥,他能夠飛行。

 

地行羅剎;六想四情,一般的曠野鬼神,但是他也沒有太多障礙,就算不是多財鬼應該也是少財鬼,還不是屬於餓鬼,因為他想的成分還是多,六想四情。

 

這以下四種最多的範圍,能夠遊行在四天王天來去自如,無有障礙,因為他生前雖然有一點貪愛,但是他的理想,希聖希賢的那種抱負還是多的。

 

另外一種在情少想多的過程當中,它又把它分出一種。佛陀在講經的時候,前面的純想也是一樣,他先講非佛弟子,再講佛弟子。前面是講非佛弟子,變成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這個是世間的善人,這以下講佛弟子。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假設他有一般的善心,除了希聖希賢的理想抱負,更重要他有一種善願,護持三寶的願力。護持三寶當中,他以下提出了有四種的情況:

 

護持我法,護持如來的正法。這種護法尊神,講大乘經典的時候,護法神會來護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護戒的善神。在戒壇當中有很多的護戒善神,或者他是保護戒法,或者保護持戒之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保護神咒,乃至於保護持咒之人。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有的護法神是專門護持哪一個人修禪定他就保護他,使令他遠離魔障,保綏(安定),使令能夠身心安定,而成就無生法忍。有這種親近護持三寶願力的尊神,他就會在如來的座下而成為三寶護法尊神。

 

它這個地方,我們一般講鬼道,其實它是把鬼道分成二類,一種是鬼,一個是神;有福德的是神,沒有福德叫做鬼。

 

在神當中,本經又分成二類:一、具足善心而不具足善願,他有善心,但是沒有護持三寶的願,這一類大概就是到了飛仙、鬼王、夜叉、羅剎去,福報力很大,但是跟三寶都沒有什麼因緣,只有善心的。二、他有善心又有善願,就會親近三寶,來護持三寶。

 

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若諸眾生其「情」與「想均等」(具五分情五分想),故雖「不」能「飛」升,亦「不」致「墜」落至三途,因而多「生於人間」。由於其具有五分「想」,以想之體性為「明」達,「斯」有一半「聰」利之性;復由於其具五分「情」,而情之體性乃能「幽」閉心智,「斯」成一半暗「鈍」之相。

 

「想明斯聰」:「斯」,於是。由於人道眾生具有五分想、五分情,以此五分之想體多系明達,因此人道眾生多有聰利者,如能覺觀知識,推度事理,在這方面人道眾生勝於三惡趣眾生。

 

「情幽斯鈍」:「情幽」,情之體性為幽閉。以人道眾生具五分情,故亦由於此五分情之幽閉本心,而成闇鈍,因此令其不能有神通智覺,亦不能飛舉。

 

他內心當中對於五欲的情愛,跟對整個聖賢之道的理想抱負是均等的,一半一半的,這種人他也不會飛舉,也不會墜落,而生在人世間。做為一個人有二種差別:第一種人是想明斯聰,這個人他平常歡喜用覺照的智慧來推度事理的聰明人,這種人就屬於聰明人,凡事用智慧來推度的。第二種人是情幽斯鈍,他遇到事情是習慣用感情來判斷,跟著感覺走,做什麼事情也沒什麼章法,沒什麼考慮的,這種人一般都是暗鈍愚痴之人。這是講到情想均等,他是做為一個人,到這個地方還沒有墮落,都還不錯!以下看墮落的情況,墮落的情況又分二種,一個是雜情,一個是純情。

 

依情墜落

 

雜  情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此墜畜生。情愛多,而勝想少者,是不均等。情多一分為六情,想少一分為四想,流入橫生。然橫生復有二類:若身之重者,則為毛群走獸,地行之類;若身之輕者,則為羽族,飛禽空行之類。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若「情」愛「多」而勝且「想少」者(六情四想之眾生),則「流入橫生」(旁生、畜生)道中,其中情又較「重」者則生「為毛群」(地行走獸),其情稍「輕」者則生「為」空行飛禽之「羽族」。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流入橫生」古德說是六情四想,「橫生」就是畜生道。這個人的情感已經多於理智。在畜生道又分二種,一毛群,二羽族。在畜生道中情愛比較重的就在地上爬,像牛、馬…種種的走獸;假設他過去當中,他的情愛比較輕薄,就是飛行的鳥類。這地方有所不同,情感重是在地上走,情感輕薄的在天上飛。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此為餓鬼。七情三想,則沉於水輪之下,生於火輪之際,受猛火之氣分,結氣成形。身為餓鬼常被焚燒者:因受氣猛火之故。水能害己者:因見水變火之故,水反能加害於己也。此乃業力使然,隨識遷變,如天人見水是玻璃;魚龍見水是窟宅;人見水是水;餓鬼見水是火。由是無飲無食,經百千劫,常受飢虛之苦。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若「七情三想」之眾生,則「沉下水輪」(在水輪之下),而「生於火」輪之「際」(接近地獄),「受氣猛火」以成身,故「身為餓鬼,常被焚燒」;然因業力故,「水」反而「能害己」,而不得受水之利,見水成火,故「無食無飲,經百千劫」,常在飢餓中。

 

「沉下水輪,生於火際」:水輪再向下即是火輪。「火際」,即火輪之際,為餓鬼所居之處。

 

「受氣猛火」:即受猛火之氣以成身。

 

「水能害己」:由業力故,其所見之水皆現為火,故不能飲,反能傷其身,因此說「水能害已」。

 

如果他是七情三想,他就沉在水輪之下,而生於火輪之上,他剛好受生在水火二界交接的處所,他經常受到猛火氣分的燃燒,就變成餓鬼。餓鬼的特色是什麼呢?常被焚燒。「常被焚燒」古德批註有二層意思:

 

第一、常被內火所燒,餓鬼眾生他內心經常有一種饑渴之火逼迫,他永遠也喝不飽、也吃不足,有饑渴火的逼迫,內火。

 

第二、他有外火,外受猛火的燒燃。什麼叫外火呢?水能害己。餓鬼道他去喝水的時候,他過去慳貪的業力,就把水變成猛火,把自己給燒了,但是他被燒了以後,他下次看到水,他還是過去喝水,又被燒,經常被外火所燒。他一生當中的總結是:無食無飲,經百千劫,沒有食物,沒有飲食,活在內外火燃燒當中,經過百千刧的時間,這是七情三想所引生的。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此為地獄。九情一想者:略輕取重,因重知輕故,文中少八情二想。想少於前,益不能飛,情多於前,愈沉於下。前在火際,今又透過火際,下洞火輪,以洞即透過義。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者:身即墜獄之身,入此風輪、火輪,二交過之地。此地有間無間,俱在其中,如八情二想,罪之輕者,生於有間;九情一想,罪之重者,生於無間;此二種地獄。然斯無間,但對在獄受苦言之,非對下之阿鼻地獄也。以既惟九情,罪惡未至極重;猶有一想,善根未至盡斷故。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九情一想」 之眾生,則向「下洞」穿透過「火輪,身入」 於「風」輪與「火」輪,「二」輪「交過」之境「地」。其情較「輕」者(八情二想之眾生)則「生」於「有間」地獄中,而其情較「重」者(九情一想之眾生)則「生」於「無間」地獄中。此為 「二種地獄」眾生之別。

 

「下洞火輪」:「洞」,洞穿。謂以業重,向下乃至洞穿透過火輪。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風火」,即風輪與火輪。「二交」:風火二輪交過之地。

 

「輕生有間」:「輕」者,蓋指八情二想之眾生。「有間」,指有間地獄。謂其輕者即生有間地獄。

 

「重生無間」:「重」者,指九情一想之眾生。「無間」,指無間地獄。此謂,情重之九情一想眾生,即生於無間地獄。

 

無間地獄依《成寶論》所明,有五種無間:

 

一、 趣果無間:一捨身又立即生於彼地獄。

 

二、 受苦無間:受苦無有間斷。

 

三、 經時無間:受生彼處決定為一大劫。

 

四、 命無間:於彼地獄中受苦,雖亦經歷萬死萬生,然於其生死中間,其命無有短暫斷絕之時。

 

五、 形無間:此地獄眾生之身形,縱廣八萬由旬,一人或多人皆遍滿地獄。

 

地獄:這個人他一生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根據感情在做事情,偶爾有一分是跟著理想抱負,臨終的時候就下洞火輪;「洞」沉淪,沉淪到火輪之下,而到火風二地交接的地獄,風輪跟火輪的交接處所。比較輕的八情二想,他就在有間地獄,重的就在無間地獄。有間無間當然有幾種差別,比方說他受苦差別,無間地獄你一進去以後,你的痛苦是沒有停止的,有間地獄他的痛苦是有停止的。第二、生命也有差別,有間地獄的生命是有期限,無間地獄的生命是沒有期限,死了以後,業風一吹,又活過來,一天當中萬死萬生,生命受苦無間,乃至於時間也有種種的差別。

 

純  情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純情即沉入阿鼻地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yīng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至若「純情」(十分情而無想之眾生)「即沈」而墮「入阿鼻地獄。若」 於其「沉」墮之「心中」,尚含「有」毀「謗大乘」,或「毀佛禁戒」 (如寶蓮香比丘尼),或「誑妄說法」,(如善星比丘輩,妄言一切法空,無因無果),或並無實際之修行「虛」偽「貪」取「信施」之資財,或無實證得而「濫膺yīng」四眾之「恭敬」,乃至「五逆十重」 無業不造,犯如是重罪之眾生,則本獄不足以償其罪,是故其將「更」轉「生十方」世界之「阿鼻地獄」,以受果報。

 

「濫膺yīng恭敬」:「膺yīng」,受,承受。此謂無實證得,而大妄語,僭聖位,妄得四眾之恭敬。

 

「五逆十重」:「五逆」,為五逆罪:「逆」者,逆於人倫、天倫、或僧倫,以下犯上之行,謂之「逆」。

 

五逆罪為: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噁心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

 

「十重」,即十重戒,一作波羅夷,有顯密二種十波羅夷,今但說明顯教之十波羅夷;一般而言,此指《梵網經》菩薩戒的十重戒: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酤酒戒;六、說四眾過戒;七、自贊毀他戒;八慳惜加毀戒,;九、嗔心不受悔戒;十、謗三寶戒。

 

這個人一輩子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希聖希賢的這種理想,完全是一種情感的作用,這個人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也不用經過中陰生直接墮入。古德批註說:這個地方的阿鼻地獄比前面的無間地獄更厲害,那無間的力量更大,受苦無間、壽命無間、時間無間等等,更厲害。在無間當中,前面是一般人,這以下有更厲害,就是跟三寶有關係的。

 

假設在整個純情的下沉心中,有毀謗大乘,說大乘佛法非佛說,或者毀佛境界,比方說,寶蓮香比丘尼破戒、破見;或者狂妄說法,比方說前面那個善星比丘,說一切法空而撥無因果;或者虛貪信施,假借種種的因緣來貪求信施的財物;或者濫膺恭敬,自己沒有德行就假裝有德行,來追求別人的恭敬,乃至於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這種人他就不只一個阿鼻地獄,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因為一個阿鼻地獄它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一個大劫阿鼻地獄結束以後,他的罪業還沒有結束,他又換到另外一個阿鼻地獄去,他的時間是無間,時間特別長。

 

這地方就是他對於整個三寶有毀謗、傷害的過失。這一段是把整個情想升沉的差別做一個大方向的說明。蕅益大師說:眾生法界造業也是不可思議,因為眾生法界造一念心性的時候,也是即空、即假、即中,也是不可思議。在這不可思議當中,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個譬喻說:為什麼不可思議呢?說:我們這一念心性清凈的本體就像黃金一樣,而隨緣的相狀你可以把黃金做成佛像,讓人家恭敬禮拜;把黃金做成兵器去殺人。兵器跟佛像就是它隨緣的作用,黃金就是它的不變之體。當然兵器你也可以重新把它燒一燒又可以做成佛像,關鍵在哪裡呢?蕅益大師說:就在迷悟的差別。眾生隨順迷惑的因緣,跟隨順於覺悟的因緣而產生差別。

 

這個「想」,第一個是以迷惑來引導的,一個是由覺悟來引導的。

 

「想」我們再說明一下:我們一路看來,你要超生比較高的境界,想是不夠,他要達到純想的時候,還加一個「思」。五徧行裡面,觸、作意、受、想、思。我們常說思想、思想,其實這個觀念不對,是「想思」,「思」是決定性的造作。比方有些人說,我內心存有善念就好,我幹嘛受戒呢?不一樣。你沒有受戒,你對於持戒這件事是存在這個「想」,我很想要做善事,但是你受完戒以後,到「思」的時候,是我一定要造善業。

 

諸位知道「想跟思」有什麼差別?一種是一種增上意樂。你看為什麼我們〔凈土宗〕一定要發願,我為什麼要發願呢?我覺得凈土很好就好。不可以!因為你很想要往生,這叫做想;我一定要往生,這叫思。這地方有所不同。這地方就是說,你內心的堅定的力量,這是成敗的關鍵,那種「堅持」。我們修行人你最關鍵就是…每一個人都會修行,但是那個力道有所不同。你看懺公師父對善法的堅持,我們比起來就差一截的,當然這就是善根的問題。

 

那麼這「思」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他能夠堅持,而我們就沒辦法堅持呢?智慧淺深有差別,就在那個勝解,對功德法的勝解。我自己參加佛七,我有這種感覺,你看我們同樣是依止佛號來抗拒煩惱,一念敵萬念,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每一個打佛七的人都是妄想紛飛才來打佛七,沒有一個人是寂靜來打佛七,都是在這個地方打滾了很久沒辦法了,到佛堂去,把佛號提起來。有些人一下子就上路了,有些人他念了七天還是老樣子,佛號總是建立不起來。關鍵在哪裡?就是你沒有堅持佛號嘛!你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那個堅持的力量來自哪裡呢?

 

來自於對生命的勝解,來自於對凈土功德的勝解,那種堅定的理解。我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有一個好處就是說:欸!我們看那麼多經典幹什麼呢?看那麼多經典你平常不覺得有什麼好處,你讀聖賢書你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但是你一旦修行的時候,你真妄交攻的時候,你會對正法多那一分的堅持。那一分堅持就是養兵千日,平常的聞思來的。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想,你不能停留在想,要到思,增上意樂。

 

庚二、結答同別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此結答前問。謂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今答云:一切眾生,循其自己所造惡業,雖則自業所感,還自來受;猶儒書所云:天作業猶可違,自作業不可活也。而眾所感,同分獄中,兼有本元,一定處所,此結答別業同報,不可謂於我無分。如地獄既爾,諸趣皆然。初略示情想為升墜根由竟。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一切眾生皆「循」其自己所「造」之「惡業」,而自受所得之惡報,其報「雖則」系各「自」別業之所「招」感,然而「眾同分」所感之同分獄「中」,則「兼有」各自本「元」別業所成一定之「地」。(地獄報如是,其他諸趣亦然。)

 

「自招」:各自別業之所招感。

 

「眾同分」:眾同所感之同分地獄等。

 

「兼有元地」:「元地」:本元一定之地。「地」者,處所。此謂兼有本元一定之地。意謂,若是別業所感,則其地獄即各各不同,其處所也不一。但眾生惡業所感之地獄,主要雖由於自己的惡業所感,而眾生各自不同的別業中,亦有其共同或雷同的成分,而形成惡業之「眾同分」,因此其所感之地獄報亦有「眾同分」之成分,而成為大家共同所感成的地獄;若是大家共同所感,則其處所也非各各不同,而是有一定的處所了。地獄道如是,其他道亦然:眾生雖各依其別業自受果報,然其別業之雷同部分,便促成大家共有的眾同分。

 

先做一個簡單的回答,它分二段:

 

別業:眾生各別造業個別受報。從別業的角度,一切眾生,他循其所造的惡業的輕重不同,各自去招感自身不同的痛苦的果報。

 

共業:從共業的角度,在眾生的共業當中,也的確有一個地獄的處所存在。蕅益大師說:你要講「萬法唯心」的時候,把一切法匯歸到一念清凈的隨緣不變體的時候,那就是所謂的「故知道地獄非本來有」;你依體起用講「唯心萬法」的時候,那就是大眾共同造業共同受報。就是說,也的確有一個地獄,但是進到地獄的人,各自受個自報,共業中有別業。

 

戊二、別示七趣

 

這地方講到七趣的差別因果 分七:

 

己一、示地獄趣。

己二、示餓鬼趣。

己三、示畜生趣。

己四、示人趣。

己五、示仙趣,

己六、示天趣。

己七、示修羅趣。

 

己一、示地獄趣 分三:

 

庚一、總標。

庚二、別釋。

庚三、總結。

 

庚一、總標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上科略示情想,為升墜根由,此科詳示升墜,有因果差別。故呼阿難,而告之曰:此等因情想所感升墜之報,皆是彼諸眾生,自業之所感招,設無自業,雖本有地獄,誰能驅之入哉?此屬躡前,下乃標后,造十習之業因,受六交之果報。此雖因果各言,義實互具,以有因必有果,而果不離因也。初躡前標后竟。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阿難,此等」 升墜之報「皆是彼諸眾生自業」 之「所」招「感」而致;以「造十習」之「因」,而「受六交」之果「報」。

 

「自業所感」:自己所造的業,所感的果報。假使沒有自業,則雖本有地獄,誰能迫他進去?因此,眾同分所成之地獄雖定有,但你若毫無與諸惡人「同分」之惡業,地獄之報便與你「無分」;所以地獄報之招感主要還是在於自業。

 

這地方的「此等」看前後文的經文來看,古德批註的說法是說:特別指的是地獄的果報,叫「此等」,持等地獄的果報,包括有間地獄、無間地獄。這地獄是怎麼來的呢?眾生在因地當中,依止自己的身口業所招感的。他怎麼造業,怎麼招感呢?

 

在因地「造十習因」。本經把眾生的煩惱習氣列十種,《唯識》是分成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蕅益大師說:其實它這十種煩惱,就是把《唯識學》六根本、二十隨煩惱全部把它合起來,有十種根本煩惱。

 

「受六交報」,「六」指的是六根。它的意思就是說,眾生是怎麼造業呢?依止六根造業,煩惱去推動六根。他造業的時候,它一定會有一根為主,其它的根當輔助,受果報的時候也是這樣,它有一根來受痛苦特別重,其它根兼代的受報。因為你因地的時候,有一個根特彆強,其它當助伴,受果報也是這樣,會有其中一根特別重,其餘的受報。這以下等於會把我們眾生是根據什麼煩惱來造業,會有各種果報出現,等一下就要詳細的說明。

 

蕅益大師說:簡單的講,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捏造一個煩惱出來,然後去造業,自己把地獄的果報顯現出來,自己去造作,自己去變現,自己去感受,是這個意思。你說為什麼學佛要你自己去學呢?你說:我受戒,為什麼我自己要去發心?明明是緣境發心,你一定要自己發起來。因為沒有人可以幫你改變,你自己要誓斷一切惡,你自己要誓修一切善,你自己要誓度一切眾生,是你自己要做的。所以你看你造業,也是發自於你內心,學佛也是要發自你內心,關鍵就是你要加強你的覺悟,你才能夠發自內心想要改變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