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迷霧看看中印邊境班公湖南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最近很忙一直沒時間動筆寫文章,不少網友催我寫寫班公湖南岸發生的事情,因為各種消息滿天飛,一會說印度已經入侵四公里佔據了所有制高點,一會說我軍反擊推平了機場,又冒出來一堆黑頂、頭盔頂、桌頂這種二戰山頭式的名字,讓人看得雲里霧裡。

基本上都是印度媒體在大肆鼓噪然後傳到國內,或者是少數國內自媒體散布所謂的前線小道消息,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很多人在問我們不吭聲真的是吃大虧了嗎?不能再這樣被阿三一步步蠶食而無動於衷了。

 

> 9月10日印度報道的標題:印度軍隊佔領了拉達克湖畔更多高地,小標題印度在班公湖南北都佔據了戰術優勢,圖中的橫幅上寫著"永不放棄"。

開始我是不太想寫這個話題的,因為比較敏感。之前幾篇都是從印度方面的視角寫的,盡量避免涉及我軍的布防情況和兵力結構。但是看到前兩天朋友轉發給我的文章,說已經開戰了,我軍深入印度20公里,時間地點都言之鑿鑿,輿論戰也是戰爭的一種重要形態,這個陣地同樣不能輕易放棄。本篇嘗試利用公開的資料去撥開迷霧,看看8月底9月初在班公湖南岸到底發生了什麼。

 

印度的話,不能信真

真的不是刻意貶低,喜歡雄辯、詭辯加狡辯是印度人刻在骨子裡的天性,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販夫走卒也會在網上大肆吹捧印度在各個方面都是天下第一,理由有一火車:連英國國力最盛的時候在印度都辦不成的事情他們辦成了,blablabla……

看印度的新聞或者推特,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一不小心就會中圈套。隨便舉個例子,之前就在網上看到印度空軍"阿帕奇"開始巡邏班公湖激起浪花點點的視頻,而且是一位印度退役中將發的推特,瀏覽量達到28萬次。當時也沒留意真假,只是覺得三哥還行啊,剛到手的"阿帕奇"都拿出來了。

 

昨天碰巧看到這圖被印度自己人標註為假新聞(頭像就是那位退役中將)。現在一想破綻還是很明顯的,三哥的"咖喱版阿帕奇"是全世界獨一份的淺藍灰色塗裝,根本不是墨綠色的,尾樑上也沒有印度空軍機徽。居然有這麼一個叫"講邏輯的印度人"的W站,開設了一個"實事調查"頻道,查出來這個視頻是名叫Hangar 24 Craft Brewing的美國博主發的,拍攝地點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Fake!懂王是不是該給這個網站發個獎呢,講邏輯的印度人實在是少見)。

 

而另一個印度推特甚至用同一個視頻解說這是印度海軍的海王直升機攜帶聲納設備在班公湖進行反潛作業,這腦洞驚為天人啊。

 

再舉個例子,有印度網友發推特稱中國軍隊佔領了班公湖北岸手指3和手指4之間的印控區,在20天內修築了4座營地和一個直升機停機坪,控制了通往黑頂的公路,配圖如下:

 

我看著這地形不對啊,手指3、4之間沒有這麼個灣,而黑頂在南岸得繞過半個湖。再看另一張圖,明白了,張冠李戴。在印控區沒錯,但這是印度自己遠在手指4西北方26公里處設立的後方營地(全是印度軍營典型的綠皮屋頂),存在好幾年了。這就拱手送給中國,是自己沒搞明白呢還是故意栽贓呢?

 

所以三哥嘴裡說出來的話,可信度打一折都還有一半是假的。

 

班公湖南岸地形

把目光轉向南岸,來看一看最近爆發爭端的班公山地區是怎麼樣的情況(建議用手機橫屏或者在電腦上查看地圖大圖)。

 

八月底九月初的衝突區域就位於手指4的正南面,不過並不在湖邊而是湖岸後面的大山上,南北縱深要大得多。如果對班公湖地區不太了解,建議先看一下之前寫的從克什米爾到加勒萬河谷

 

順著手指4向南越過班公湖(湖面海拔4225米),實控線在穿過一個小湖灣后爬上對岸的班公山,第一座海拔4980米的山頭被印度稱為頭盔頂(Helmet Top) -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5000米的山峰真的只能算是個小山頭。之後實控線沿著山脊線拐向東南,逐漸爬升到海拔5524米的Bump,我方稱為5524.5高地。

Bump東面1600米是黑頂(Black Top),因為山體黝黑而得名,我方稱為5684.6高地。這是班公湖和斯潘古爾湖之間、秋迪檢格拉達坂以西、楚舒勒山谷以東這一小片山地的最高點。

 

實控線在Bump高地折向南坡,往前2.5公里有一片三角型的台地,就是印方所稱的桌頂(Table Top),我方稱為5100高地。實控線位於高地西側的山脊上,也就是說整個桌頂都處於中國範圍內。再往前實控線下了班公山余脈,穿過寬度2.5公里的斯潘古爾豁口,爬上對面的Magar山。

 

換個角度從正南方往北看,實控線沿著通達河河谷東側的開拉斯山山脊往東南延伸,在熱欽山口和熱欽溝交匯,它的西北制高點就是最近忽然出名的神炮山。

 

俯視整個班公湖南岸地區,可以看到實控線的走向和幾個要點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值得特別介紹的是秋迪檢格拉哨所和普爾楚邊防連這兩塊地區。

秋迪檢格拉哨所

在黑頂東面山坡下1.35公里處的埡口坐落著我軍在整個阿里地區地勢最高的秋迪檢格拉哨所,海拔5040米。它論名氣沒有神仙灣哨所響,論高度沒有5418米的河尾灘哨所高,但是從戰略位置來說它比DBO附近的三個哨所更加重要,因為高居湖面815米之上,俯視整個班公湖衝突地區,北岸幾個手指的動態盡收眼底。

最近央視剛剛播放了紀錄片《走進阿里 走進秋迪檢格拉》,相當細緻地描繪了哨所環境和官兵巡邏情況。按紀錄片中的敘述,從斯潘古爾湖畔的普爾楚邊防連前往秋迪檢格拉哨所,18公里路程,54道之字彎,海拔上升900米。在這樣陡峭曲折的野戰公路面前,泰山十八盤、天門山通天公路之類的著名險路都相形見絀了。

 

埡口上的哨所一共只有2棟板房,從去年開始由季節性哨所變為常駐哨所,兵力不超過一個排。此地地勢險要,俯瞰南北兩側的斯潘古爾湖和班公湖。

 

秋迪檢格拉哨所還是我軍控制附近制高點的大本營,雖然在更高海拔的山頭沒有部署常駐兵力,但是安裝了大量自動監控設備。紀錄片里央視女記者跟隨巡邏分隊登上黑頂,按帶隊指導員的說法主要任務就是檢查設備,可以想象包括可見光/紅外視頻、雷達等特種感測器。

 

位於黑頂山頂的巡邏點位距離哨所直線距離只有1300米,但垂直高差達到640米,9人的巡邏小分隊加上央視攝製小組花了4個小時才爬上陡峭的山坡。只有一條戰士們常年巡邏踩出來的小道,滿山都是風化的碎石,有些路段坡度極陡,必須手腳並用。年輕的女記者空著手都已經因為強烈高山反應幾次想要放棄,戰士們還背負著十幾公斤重的裝備。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大晴天,實際上當地常年刮7、8級大風,山頂年平均氣溫零下20度,我們的戍邊將士就日復一日地堅守在這片苦寒的生命禁區里。

 

普爾楚邊防連

在南邊山下的斯潘古爾豁口是一片阿里地區罕見的平坦荒漠,毫無阻礙地聯通斯潘古爾湖和西側的通達河河谷。然而這片平地危機四伏,印度62年大敗后在這個豁口布設了高密度的雷場,直到近年我軍為了進行邊境會晤談判才在雷場中開闢出一條道路,直抵實控線邊界上的會談地點。

 

我非常懷疑Google地圖中的這條實控線(橙色虛線)位置也是不準確的,按印度人錙銖必較的性格沒有理由會允許中方把道路和小屋修進印度一側680米,這既不符合外交慣例,在軍事上也存在隱患。雙方實際默認的實控線更應該在中印兩棟建築之間穿過(白色虛線)。曠野中能發現不少工事、掩體和戰壕,至少呈兩線布置,印方工事旁還停有多輛卡車,不知道中方的工事是目前仍在使用的還是過去戰爭的遺跡。

 

上圖是從多次舉行中印軍長、旅長級會談的印度營地向東看,右前方白色建築就是中方的小屋,各自有向外伸的鐵絲網欄桿圍住,兩個建築之間有一條從雷場中開闢出來的小道連接,用紅白相間的指示帶標出。遠景就是整個斯潘古爾豁口,只能看到中方的道路通向遠方,視野里一片荒蕪。

但是在右側山脊之後,隱藏著我軍的大片設施,名義上這裡是普爾楚邊防連的駐地,和平時期可能只駐紮了一個普通的邊防連,但實際上營地的規模絕對應該叫做基地了。和印度方面把所有營地、工事包括後面的機場都大大咧咧擺在一馬平川的河谷里相比,我軍的軍營和工事全部構築在山丘後方和反斜面上,高低有致,相互掩護,並且有高等級的柏油馬路聯通各陣地和後方,隱蔽性、防禦和交通條件都要好得多。這裡也是整個班公湖南岸我軍防禦體系的核心陣地和後勤基地。

 

如果真的發生大規模衝突,雙方投入坦克或者步兵力量,印軍部隊整個集結、準備過程完全在我軍各高地的監視之下,而我方坦克在衝出豁口之前將一直處於隱蔽狀態(腦子裡忽然想到突尼西亞的凱瑟琳隘口)。

 

> 海外媒體製作的班公湖南岸我軍布防圖,可以看到在斯潘古爾湖南岸還有多處我軍營地進行梯次配置

 

中印陣地位置

根據公開媒體的報道和衛星圖片,讓我們來還原一下8月29日開始在上述班公湖南岸地區發生的衝突情況和目前雙方實控陣地位置。因為消息來源多樣,說法各異,可能也會和實際情況有出入,不過應該比印度的那些雞血宣傳要靠譜一點。

8月29日,在班公湖北岸和加勒萬河谷多次吃癟的印度軍方又在班公湖南岸挑起事端。當天夜間印藏邊境警察部隊派出一支7人小分隊試圖爬上頭盔頂佔據無人把守的高地,但在實控線附近誤入印方自己早年布設的防步兵地雷陣,帶隊的尼瑪丹增連長觸雷死亡,另一藏族士兵重傷。

我軍聽到動靜后(也可能是高地上的感測器發現目標),立刻從秋迪檢格拉哨所出動裝甲巡邏車沿著下到班公湖的盤山公路前去控制局勢。我方巡邏隊及時佔領頭盔頂,阻止了印方的入侵併要求他們撤離。但是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在得到陸軍部隊增援后賴在了頭盔頂上印方一側構築工事,同時派兵佔據了印方几個無人高地和我軍形成對峙局面。

 

印藏邊境警察部隊(ITBP)是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幫助下於1962年10月成立的,屬於印度7支中央警察部隊之一,另外6支是:

· BSF邊境安全部隊 - 負責巴基斯坦/孟加拉邊境

· AR阿薩姆步槍隊 - 負責內衛,戰時支援軍隊

· CRPF中央預備警察部隊 - 負責國內快反,包括宗教衝突

· CISF中央工業安全部隊 - 負責重要設施安保

· NSG國家安全警衛隊 - 負責反恐

· SSB邊界巡邏隊 - 負責尼泊爾/不丹邊境

ITBP行政上隸屬於印度內務部,但實際接受印度軍方指揮,在從喀喇昆崙山口到藏南長達3488公里的中印邊境線上協助印軍執行任務。不少媒體將其稱為SFF特種邊防部隊,人數只有幾百人,這其實不準確,因為另外幾支准軍事力量也都屬於SFF範疇。

ITBP規模相當龐大,截至2018年擁有60個營8.9萬人,成員中有一部分是流亡印度的藏人後裔,這些藏人甚至都沒有印度公民身份,屬於持"註冊證"的外國人。

 

> 2017年12月31日,印度內政部長辛格視察駐北阿坎德邦的ITBP第12營,可以看到中高層軍官中完全沒有藏人面孔

8月31日,印軍又換了一個方向,於凌晨派出部隊從班公山西南坡向上攀登,越過桌頂和Bump兩個高地後進入實控線中國一側,意圖破壞我方設在黑頂上的無人守值自動觀察哨。這一企圖同樣被我軍及時發現,派出兵力搶佔黑頂,將印軍逼回Bump以下山脊。

印軍完全就是以撒潑耍賴的方式待在山脊實控線上,我軍前出就跨幾步退回印控方,我方人員撤離再跳出來。因為我軍巡邏隊必須從秋迪檢格拉哨所爬上黑頂再沿山脊往下走,從上面央視報道也可以看出這一路非常難走(注意關鍵詞是凌晨、5500米以上山脊),無法及時展開大量部隊,因此雙方又在Bump以下山脊形成另一處對峙局面。

 

9月1日凌晨,我軍派出配備登山裝備的分隊從班公山東南坡向上攀登,準備截斷山脊上印軍的後路,但印軍已經趁機控制了桌頂那個全部屬於中國的三角型台地,要仰攻驅逐憑險拒守印軍已非常困難,於是撤回山腳下監視印軍行動。

 

就因為這點,那兩天印度媒體大肆吹捧,說印軍深入中國境內4公里,佔領附近所有制高點(指曾經到達黑頂附近,但沒提早已被趕了回去)……。印度隨軍記者也登上桌頂俯拍了中國境內的斯潘古爾湖,似乎驗證了印軍得手的說法。

 

而事實上桌頂是唯一被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其餘的頭盔頂、黑頂、Bump等海拔最高的、最關鍵的高地全部在我軍掌握之中,我方已經把大口徑高射機槍部署到黑頂上(難以想象怎麼從近乎垂直的山路扛上去的),可以居高臨下火力控制附近所有山頭。

9月4日,新德里電視台在節目中承認雖然印度在班公湖南岸佔據優勢,但是黑頂和頭盔頂仍然在中國軍隊手中,只不過它們都在附近山頭上的印軍火力射程之內,就算被印度控制了。可見之前的印度報道很孔乙己啊,竊書不算偷 - 按這個理論列城都早就在我軍掌握之中了。

 

同一個報道中還提到中國在實控線后20公里處部署了遠程火炮,班公錯地區出現更多的坦克部隊,包括重型和輕型坦克,中國空軍在這一地區也非常活躍。

9月7日,印軍又在更南面的熱欽山口試圖跨過實控線進行蠶食,原因是我方已經把戰備公路修到山口地區,馬上就要俯視印方通往列城的戰略公路了,和公路一起鋪設的還有國防光纜。

在神炮山下印軍迎頭撞上了我軍的刀陣,到底是青龍偃月刀還是改良朴刀還有爭議,反正面對人手一把的大刀三哥沒有討到任何便宜,惱羞成怒竟然鳴槍示警,我邊防部隊也朝天鳴槍,自1975年以來中印邊境首度傳來槍聲。

 

實際上這裡也是62年自衛反擊戰的一個重要戰場,當時我軍2個連以1小時40分鐘迅速殲滅印軍第114旅第13營第3連141人。我軍神炮排在此打出威名,以此命名為神炮山。

有不少人質疑21世紀了還在用冷兵器是不是太落後了,印度人三番屢次越界為什了山口地區,馬上就要俯視印方通往列城的戰略公路了,和公路一起鋪設的還有國防光纜。在神炮山下印軍迎頭撞上了我軍的刀陣,到底是青龍偃月刀還是改良朴刀還有爭議,反正面對人手一把的大刀三哥沒有討到任何便宜,惱羞成怒竟然鳴槍示警,我邊防部隊也朝天鳴槍,自1975年以么不開槍?我得說這朴刀還真是個好東西。雖然印度輿論很雞血,印度高官很嘴硬,到目前為止雙方的一線部隊還是比較有分寸的。衝突經常有,雙方衝突的目的就是管控邊境讓對手後撤。過去普遍用推搡、揮拳、飛踹、背摔等散打動作解決,再升級也就是扔板磚、揮棒子,還是屬於街霸級範疇。

雙方都背著槍,後面也有重火力支援,但是一旦開槍開炮發生傷亡,對於兩個人口最多的大國來說可能就會剎不住車了,中印邊境本來就不是各自的首要戰略方向,所以還是心照不宣地點到為止。

但是也不能不防對手使陰的,打紅眼了動一下匕首刀子,高原上受一點傷都可能是致命的。於是老祖宗留下的朴刀就成了最趁手的兵器,不用貼身肉搏,橫著掃、豎著劈、直著捅都能遠遠地把敵人逼退,既安全又高效,比狼牙棒、紅纓槍什麼的都好使。朴刀對拳頭,這也屬於降維打擊了。

 

都換了三個地方還是沒打開局面,印度人的精力又回到了目前便宜佔得最多的桌頂地區。印度媒體發布了一張攝於9月7日的高清衛星照片,不知依靠什麼方法定位出雙方的兵力部署,代表中國軍隊的紅點沿著實控線附近的山脊排得密密麻麻,在中間位置甚至有幾個紅點越線進入了印度範圍,而代表印軍的綠點都很老實地待在實控線后。

 

這張衛星圖標註的其實才是真正我方認定的傳統習慣線(深灰色實線),從小湖灣西側而不是湖灣中間上岸,然後向西畫了一個半圓才回到頭盔頂的南方。頭盔頂確實位於中國境內4公里,而不是坐落在實控線上。數年前印方趁我邊防兵力不足越過習慣線佔領了附近高地,才造成了如今白色虛線所示的實控線,白線和灰線之間的地帶也處於北岸手指4和手指8之間過去的狀態,雙方都進入巡邏,到中間的山谷各自折返。所以目前大多數資料都採用Google地圖版本的實控線。

印度媒體搬出這張的地圖似乎想說明印軍沒有越界,而是中國在欺負印度。明明先動手打人,打不過立馬就哭訴被打了,這也是很印度的做法了。不到一個星期內印度輿論發生這樣的反轉,似乎是在暗示前線真的發生了些什麼,只可惜這還是假的。

9月11日,我國"高分二號"衛星的高精度衛星圖片顯示印軍仍然賴在桌頂上沒走,在這條西南山脊上一字排開設立了至少7座營地,最高的印1號營地距離我方據守的5524.5高地只有455米,還修起了一道石牆準備長期對峙 - 我又很不厚度地想起了加勒萬河谷里被大水沖走的那道印軍石牆

 

> 印軍士兵從3號營地向上拍攝的現場畫面

我軍也排兵布陣,除了扼守兩個制高點,部署重武器,還在東南山坡上築起了一個營地,從640米開外監視印軍低處3個營地的動向,山下的公路上時有巡邏車輛開過。印度的一字長蛇陣就這樣被掐頭去尾動彈不得了。

 

印軍營地看上去數量很多,實際上每個營地就幾頂小帳篷。上來容易,在5千多米的高山上要堅持下去可就難了。以印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實在是難以支撐山上的部隊,不得不發動楚舒勒地區當地善於爬山的藏族志願者從印軍設在山下的補給點把飲水和補給背上山。

遠處山下的小黑點是印軍的補給卡車

而我軍最近剛剛展示了用無人機蜂群向高原陣地配送熱食的能力,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仗還沒開打,後勤戰上三哥就已經輸了個底掉。

 

 

關於"列印"

目前班公湖南岸的情況就基本如此,網上有人貼出圖片顯示印度營地已經下起了大雪,三哥們慘兮兮地在小帳篷外露天燒飯。

 

事實上這是錫亞琴冰川印軍的照片,拉達克地區近期已經開始下雨夾雪,但那是北面更高海拔的地區。列城到班公湖一線最近一兩周都是晴天,氣溫在夜間的1度到白天的19度之間,大雪封山還要再過一個月左右,當然黑頂這樣近6000米的山頂上夜間還是會達到零下20度的。

列城天氣預報(海拔3500米)

日土縣城天氣預報(海拔4400米)

我看到網上有些網友不去了解情況就隨口質疑我軍"在實控線附近為啥不安排兵力?為什麼沒有預案?不知道越界是阿三的一貫伎倆嗎?不知道阿三在加勒萬吃了虧,肯定會在其他地方挑事嗎?"

初秋內地還有20多度,你家裡舒舒服服敲鍵盤的時候想想我們的邊防戰士在幹什麼吧。他們可能比你還年輕,同樣來自內地,同樣是獨生子女或者初為人父,在萬里之外零下20度的高山之巔憑著一腔熱血為祖國把守西大門,你真的可以閉嘴了!

 

八月底班公湖南岸的幾次衝突可以這樣總結:印度預謀已久,希望在今年大雪封山之前製造事端,盡量搶佔一些戰術上有利的制高點,爭取掌握局部戰場的主動,並期望一個月後大雪封山時把這些主動權固化下來。橫跨戰區上百公里多點出擊,已經是費盡心機了。印軍出擊的山頭都不是我軍現有陣地,最多也就是無人自動觀測站,這樣的山頭在漫長的中印實控線上成千上萬,不可能處處分兵駐守。

從實際情況看我軍反應非常迅速,在海拔高地、交通條件等方面都更加不利的情況下關鍵制高點一個都沒有丟,反而造成印軍騎虎難下的窘境。印度人肯定也發現了,他們竟然成了我軍的義務邊防檢察員,每每發現一個看似防守薄弱的環節想去捅一捅,馬上就被我方變成銅牆鐵壁,捅得越多我軍的邊境防衛就越牢固。從洞朗高地到加勒萬河谷,從班公湖北岸到班公湖南山,莫不如此。基建狂魔真不是蓋的,如今班公湖四周已經開通5G網路了。

有人會說既然這麼牛,為什麼不把桌頂的中國領土趕緊收復,讓印度人這麼耀武揚威。我得說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干,邊境防務最專業的就是我們的邊防部隊。桌頂周圍什麼環境、敵方多少兵力、後勤補給條件怎麼樣、火力配置如何,只有現場官兵最清楚。如何對應,怎麼反擊,自有前線指揮員做規劃,上級指揮機關乃至中央軍委根據國際環境、敵我態勢、外交政治等各個方面綜合決策,絕對不是熱血沖頭喊一聲"列印"這麼簡單。

前線情況我們一介平民當然也不了解,我只想說兩點。其一,對這個山脊我軍是非常熟悉的。62年自衛反擊戰我軍2個連冒著大雪翻越黑頂從天而降,2小時40分鐘克服3道雷區和炮火封鎖,拔除了印軍第114旅廓爾喀第1營3連據守在桌頂上的"阿印16號"陣地。但這一仗是慘勝,印軍陣地前有三道被積雪覆蓋的雷區,造成我軍重大傷亡,在第一道雷區掃雷器材就已耗盡的情況下不得不憑藉血肉之軀殺出一條600米長的血路,湧現出羅光燮這樣的滾雷英雄。我軍雖然取得勝利,但拔點部隊犧牲46人,傷35人,擊斃印軍29人,是62年反擊戰中非常罕見的傷亡超過印軍的戰例。在這裡如何用兵必須相當謹慎。

 

其二,印度號稱已經在拉達克地區部署了20萬陸軍和准軍事部隊,拉達克的環境和交通狀況前幾篇文章里已經介紹過。現代戰爭中還把如此巨量的部隊堆在前沿,印軍也是拼了,生生把一個基礎設施和國力都無法承受之重的

巨大包袱頂到了自己頭上,坐等大雪封山的降臨。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這個節骨眼上還不收縮兵力反而四處出擊,桌頂上可能只有一個連,山下提供火力支援和後勤運輸的就起碼得有一個營;為了這個前出的營在楚舒勒地區印軍已經展開了一個旅,而為了這個旅整個第3步兵師都得靠前部署,進而牽動14軍和北部軍區乃至大半個印度空軍。這樣四兩撥千斤的"劫材"送到我們眼前還不最大化地利用?

我軍不會跨過實控線去佔印度一點領土,連1962年阿前指上報桌頂拔點作戰決心時都嚴格考慮到不要越界的情況,今天更不可能深入印度多少公里去推平那個土跑道的楚舒勒機場。但我軍也不會放棄任何一片中國領土,回答朋友疑問的時候我就說過在中印前線現在真沒什麼可擔心的。

 

據印度媒體報道我軍在斯潘古爾湖一線也部署了師級規模的部隊,15式和96A式面對印軍的T-72具有壓倒性優勢。從單兵防護到班排火力,從偵察情報到電子戰,從後勤補給到部隊士氣,從空軍戰機到太空衛星,這種壓倒性優勢是全方位的,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