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15式並非輕型坦克,應叫輕型主戰坦克,代表一種發展方向

 

15式輕型坦克,最近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熱點,也成為軍事愛好者們的新寵。但是關於這款坦克的戰場定位和作戰價值,筆者卻有一些個人的看法。

簡單來說,15式並不是真正的「輕型坦克」,而應該叫做「輕型主戰坦克」!而且,15式可能代表未來坦克的一個發展方向。

 

30多噸能叫「輕型坦克」嗎?

把15式叫做輕型坦克,其實一開始就困惑了不少人。因為這款「輕型坦克」重量已經達到了30多噸(出口型VT-5為33-36噸),按照傳統標準應該屬於中型坦克。傳統輕型坦克,重量一般在30噸以下,甚至不到20噸。

可以說,在15式坦克以前,從來沒有一款30多噸的坦克被稱為「輕型坦克」的。

 

例如土耳其和印尼聯合研製的「卡普蘭」輕型坦克,基本型重量為20多噸,只具備防禦重機槍子彈的能力。增強裝甲后的「卡普蘭MT」,重量超過了30噸,就改稱為「中型坦克」。但這款「卡普蘭」坦克與15式的技術水平相差甚遠,只能算是一款加強火力的裝甲車。

事實上,15式坦克的火力和防護足以匹敵早期型第三代坦克。再加上主動防禦系統和數字化作戰系統,15式坦克在體系作戰中並不比新式主戰坦克差多少。

另外,真正與15式水平相當,在設計概念上接近的,只有日本10式主戰坦克。

 

從日本10式到中國15式,主戰坦克「輕量化」概念浮出水面

日本10式,也是一款輕量化的主戰坦克,理論上是90式主戰坦克的換代產品。從發展趨勢看,坦克的重量往往是越來越重,以增強防護力和火力。但10式卻反其道而行之。10式坦克的重量只有44噸,比90式還要輕6噸。

10式坦克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包括模塊化裝甲和主動防禦系統,但裝甲防護水平與90式並沒有太大差距。另外,10式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仍採用44倍口徑,並沒有像豹2A6那樣加長炮管,所以穿甲能力與90式相比並沒有本質區別。

 

整體來講,10式的設計思想就是在保持90式裝甲和火力水平的同時,提升數字化能力和戰略機動性,而不是一味提高裝甲厚度和穿甲能力。從這個角度講,10式反映出來的就是「輕量化」的設計思路。

15式坦克也是近似的思路,火力能確保擊毀早期三代坦克,防禦上也達到甚至超越早期三代坦克的水平,而不是盲目強化裝甲。另一方面,15式坦克由於輕量化設計,再加上優秀的大馬力發動機,戰略機動性和戰術機動性都非常出色。

相比之下,傳統主戰坦克遵循的「重火力重裝甲」路線,當前已經舉步維艱了。

 

主戰坦克的「重裝甲路線」已經走進死胡同

第三代主戰坦克在上世紀70年代已經裝備部隊了,迄今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是,雖然坦克技術不斷進步,但主戰坦克卻遲遲無法完成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俄羅斯在21世紀推出的T-14「阿瑪塔」主戰坦克,雖然號稱是「第一種第四代坦克」,卻根本無法對第三代坦克形成技術碾壓。

第四代坦克的概念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提出來,首先就是更大口徑的主炮(130-140毫米),以及更先進的裝甲防護。但是近幾十年來的實戰證明,坦克炮口徑和裝甲防護級別,在對抗性競爭下已走入怪圈——想獲得「無堅不摧的坦克炮」,或者「無法被擊穿的裝甲」,基本都要用坦克重量來換。但是坦克重量一旦超過60-70噸,就會喪失了戰略機動性,不僅無法空運,而且連多數公路和橋樑都無法通過。

 

另一方面,各種火箭彈、導彈和制導炸彈都瞄準了坦剋薄弱的側後方,甚至是坦克頂部和底部,這讓坦克正面的裝甲厚度意義大幅度降低。即使是裝甲最強的T-90M、豹2A7、梅卡瓦-4坦克,也不得不考慮增強全方面的防護,裝甲重量只能一增再增,但是也進一步觸碰到坦克總重量的極限。

由此可見,「重裝甲路線」已經走進了死胡同,除非出現電磁裝甲這種黑科技,現有的坦克裝甲水平已經接近防護極限了。在新一代反坦克武器面前,戰車的重裝甲相對於輕裝甲的性價比已經越來越低。最關鍵的是,重型主戰坦克的戰場部署效率越來越低。

 

與此同時,主動防禦系統的發明,讓坦克擁有了完全不同的防護手段。尤其是採用「硬殺傷」的主動防禦系統,如15式的GL5系統、「梅卡瓦4」的「戰利品」系統,在攔截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的效率上已經達到很高水準。如果進一步發展,主動防禦系統也很可能具備攔截高速穿甲彈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以主動防禦系統為契機,主戰坦克的輕量化就有了光明的前景。15式「輕型主戰坦克」,就是代表了這樣一個發展方向,而不是單純的特化型產品。

 

火力和防護夠用就行(能夠對抗早期三代坦克,不必硬抗新式重型主戰坦克),機動性尤其是戰略機動性是關鍵,關鍵時刻能夠及時部署到必要地點,充分發揮在體系作戰中的陸地節點作用。這將是輕型化主戰坦克的主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