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上為何沒有國民黨軍隊?蔣介石倒是想派兵,美國沒同意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對於已經失去整個大陸、惶惶不可終日的蔣介石而言,無疑是救命稻草。因為,當時蔣介石的800萬美械大軍不但已經被解放軍徹底消滅,即便是他龜縮的台灣,也在解放軍的解放序列之內。

朝鮮戰爭前的半島局勢

當時的解放軍已經做好了解放台灣的所有計劃和準備,再加上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蔣介石並不待見,國民黨賴以為生的美援更幾乎終止。可以說,如果沒有朝鮮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第7艦隊的進駐,蔣介石小王朝滅亡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然而,這一情況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朝鮮戰爭爆發之後,反應過度的美國就此判斷:朝鮮戰爭很可能成為第3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因此,為了取得戰略優勢,美國不但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而且屢屢在鴨綠江挑釁,徹底關上了新中國和談的大門。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保家衛國,剛剛建國一周年的新中國,被迫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

志願軍通過鴨綠江

剛剛進入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雖然與美軍的武器裝備相距甚遠,後勤補給更天差地別,但是,戰鬥經驗豐富、戰鬥意志高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開始,就給了囂張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當頭一棒。

英勇的志願軍將士直接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到了三八線。聯合國軍總司令、二戰名將麥克阿瑟的「聖誕節攻勢」因此成了笑話。

因此,1950年11月美國軍隊在朝鮮戰場總攻勢失敗之後,麥克阿瑟開始尋求更多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之下,一直十分積極、上躥下跳的蔣介石映入他的眼帘,11月28日,麥克阿瑟致電蔣介石,請蔣介石派軍入朝參戰。而且,這並不是麥克阿瑟第一次邀請蔣介石派軍隊參加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

其實,在蔣介石敗退台灣之後,美國政府對於蔣介石政權就起了分歧,有的美國官員認為國民黨政權是扶不起的阿斗,因此決定將其放棄。但是,也有不少官員是支持蔣介石政權的,這其中就包括麥克阿瑟。

而且,早在朝鮮內戰、志願軍並未入朝之時,麥克阿瑟就提出過邀請國民黨軍隊參加朝鮮戰爭的建議。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之後,朝鮮人民解放軍以其迅猛的攻勢將南朝鮮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在這種情況之下,驚慌失措的韓國總統李承晚開始向美國等盟友乞求支援,在台灣的蔣介石也在李承晚的求援範圍之內。而當時,在駐紮在東京的「日本太上皇」麥克阿瑟,對於這一要求是十分支持的。

麥克阿瑟

蔣介石在接到派兵前往朝鮮半島的請求之後,他立刻召開了高級會議。對於派軍前往朝鮮,國民黨軍隊的高層普遍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國民黨軍隊裝備很少,大多數又是重建軍隊,所以,他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台灣的防務,而不是出台參戰。

而支持派兵前往朝鮮的反而是國民黨的文官們。最終,在蔣介石的傾向出兵意見之下,這場歷時4個多小時的會議通過了派兵朝鮮的決議。會議之後,蔣介石立刻回復麥克阿瑟,表示願意派遣國民黨第五十二軍前往朝鮮半島。

當時的第五十二軍擁有3.3萬餘人,是國民黨殘存的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為了達成出兵朝鮮的目的,蔣介石還走專門派遣了國民黨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何應欽到達東京,與麥克阿瑟進行協商落實。為了表示出兵「誠意」,何應欽還想向麥克阿瑟承諾「5天之內即可參戰」。

蔣介石

不過,當蔣介石的這一回復擺上美國總統的案台後,美國總統杜魯門開始猶豫起來,他隨即召開了由美國國防部長、國務卿、三軍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等高官參加的會議,而會議的結果:對蔣介石提出派遣部隊參加朝鮮戰爭的建議予以謝絕。

反對蔣介石派兵這一意見的主要是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因為他擔心,如果蔣介石真的派兵前往朝鮮半島,很可能會「招來中國共產黨的干預,惹出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未能達成目標,但是,蔣介石對美國政府的拒絕並不氣餒。朝鮮戰爭爆發之後,尤其是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司令之後,8月18日,蔣介石再次命令顧維鈞前往東京會見麥克阿瑟,表示「願意派遣1.5萬餘人前往朝鮮半島助戰」,而且為了防止引起糾紛,蔣介石還頗有先見之明的將這1.5萬人「作為志願軍,而不是政府的援助」。

麥克阿瑟

不過,當時已經正在準備仁川登陸的麥克阿瑟認為自己的勝利近在咫尺,因此並不在乎蔣介石的這點兒兵力。當時已經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認為,他手中的聯合國軍足以迅速徹底覆滅北朝鮮,所以,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蔣介石的出兵請求。

然而,令狂妄的麥克阿瑟萬萬沒想到的是,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入朝作戰,朝鮮戰局急轉直下,麥克阿瑟率領的聯合國軍在志願軍的打擊之下,接連遭遇慘敗。在這種情況之下,麥克阿瑟再也狂妄不起來了。

1950年11月28日,為了挽救被陷入困境的美國第8集團軍,麥克阿瑟急電要求蔣介石派遣第五十二軍前往朝鮮,為美國第8集團軍解圍。當時,心急如焚的麥克阿瑟甚至已經在沖繩和菲律賓準備好了足夠的武器裝備,並由飛機和艦船送往台灣,補充第五十二軍。

麥克阿瑟

由於當時的麥克阿瑟急切需要52軍的援助,也做好了將第五十二軍空運至平壤地區的準備,這與早想派兵的蔣介石一拍即合,他立即下達了「第五十二軍在24小時內完成作戰準備」的命令。

然而,如同之前一樣,麥克阿瑟和蔣介石的這一行動再次被杜魯門拒絕。因為杜魯門認為,如果真的允許蔣介石大舉入朝作戰,很可能就此引起美國和中國的全面戰爭,這意味著美國需要派遣更多的兵力和更多的物資用於亞洲戰場,美國不但會因此付出更多代價,也會令美國先歐后亞的戰略破產。

最為嚴重的是,在亞洲的對抗升級很可能將蘇聯牽扯進來,並最終釀成第3次世界大戰。而很顯然,此時的美國並沒有做好應對全面戰爭的準備。所以,避免與中國和蘇聯的全面對抗,一直是美國在朝鮮戰爭的戰略之一。

杜魯門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明知道入朝作戰的志願軍是中國軍隊整建制轉化的,卻依然沒有挑破這層窗戶紙的原因。

更何況,此時美國的戰略目標其實和蔣介石並不完全一致。美國政府十分擔心,一直叫囂著反攻大陸的蔣介石是否會借著美國的兵力趁機從朝鮮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從而徹底引發中國和美國乃至於蘇聯的對抗。

因此,麥克阿瑟和蔣介石關於派兵進入朝鮮的這一要求,直接被杜魯門拒絕。他甚至還專門派人前往東京,告誡麥克阿瑟:美國和蔣介石之間的戰略目標有衝突。

蔣介石

最終,在美國政府的拒絕之下,麥克阿瑟雖然上躥下跳,屢屢要求蔣介石入朝作戰,蔣介石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也十分配合,但是,這一舉措還是胎死腹中。

而隨後,在朝鮮戰場美國軍隊的全線大潰敗在震驚全世界的同時,也使得美國總統杜魯門將麥克阿瑟作為替罪羔羊,解除了他聯合國軍總司令職務。隨著麥克阿瑟的離職,自然也徹底斷絕了蔣介石派兵入朝作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