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開槍射殺二太,還曾2次對妻動殺心,四太卻為他守寡70餘年

1936年的一天,張靈甫和二太太吳海蘭從西安城回老家大東村,傭人王生文拿著臉盆去門口的大缸打水給兩人洗臉,王生文正舀著水,突然聽到後院傳來一聲巨響,但她沒有停下手中的動作。

 

隨後,王生文端著一盆水往後院走,剛準備開門,門就被張靈甫推開了,她打了一個趔趄,水灑了一地,還沒等她反應過來,張靈甫又重重地關上了門,王生文覺得莫名其妙,抬頭往門縫看了一眼,嚇得渾身發抖。

 

只見二太太吳海蘭趴在韭菜地上,身體朝下,背部流血不止,她試圖起身,卻在掙扎了幾下后再也動彈不得,一旁的張靈甫冷眼看著這一切。

 

這時,張靈甫的原配妻子邢勤英聞聲而來,當她看到這殘忍的一幕,嚇得大叫起來,張靈甫煩躁地威脅道:「趕緊給我回去,再敢出來,連你一起打死。」

 

邢勤英被嚇得不輕,本來就行動不便的小腳直接癱軟在地,連滾帶爬退出了後院。

 

兩年前,張靈甫娶了17歲的吳海蘭,誰也沒想到,短短2年後,年僅19歲的吳海蘭就死在了丈夫的槍下。

 

張靈甫被捕后,對殺妻的原因隻字不提,在殺害吳海蘭后,張靈甫還曾對兩任妻子動過殺心,第一次是在原配邢勤芳撞破他殺害吳海蘭是,第二次是第三任妻子高艷玉的孩子去世時。

 

可就是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男人,在去世后,最後一任妻子王玉齡為他守寡70餘年,還稱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對張靈甫說一句我愛你。

 

張靈甫長得高大帥氣,還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為何卻屢次對妻子動殺心?王玉齡又為何願意為他守寡70餘年。讓我們一起走進他那令人唏噓的4段婚姻。

 

1、官至團長欲與原配離婚,舅舅監督兩人同房40天

 

1903年,張靈甫出生在陝西省長安縣大東村的一戶農人家裡,2歲那年,母親去世,父親本想把張靈甫送人,幸好舅舅把他接回家撫養。

 

一年後,父親續弦又生了2個孩子,對於張靈甫的關心自然有限,張靈甫學習成績很好,曾考入北大,可父親卻以無力承擔學費為由勸他退學。

 

張靈甫只好改讀了師範,畢業后回鄉教書,可他終究不甘心就這樣過一輩子,后又考取了黃埔軍校。畢業之後,憑著出眾的軍事才能,以及殺伐果斷的性格,張靈甫很快就升了排長,北伐結束后,他又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中升遷至師長。

 

張靈甫從小就缺乏家庭溫暖,內心沒有安全感,這導致他性格偏激易怒,嫉惡如仇,手下的士兵們私底下都叫他「張判官」。

 

正是因為偏執個性,才能讓張靈甫從一個無名小卒,成為國民黨戰將,但也是這種個性,導致他在婚姻中只顧自己的需求,無法共情妻子的需求,最終釀成悲劇。

 

21歲那年,在父母之命下,張靈甫娶了同村的小腳女人邢勤英。結婚一年後,張靈甫就棄文從戎,進入黃埔軍校學習,這期間的學費由父親和岳父共同承擔。

 

丈夫離家那些年,邢勤英在家盡心侍奉公婆,和妯娌和睦相處,很受張家人的喜歡。邢勤英不識字,每當思念丈夫時,只得求侄兒張居敬給丈夫寫信,一開始張靈甫還偶爾回信,到了後來,幾乎就不回信了。

 

直到1933年的一天,張靈甫突然寫信回家,提出要離婚。那時,邢勤英已經29歲,結婚10年來,她一直沒有生育,丈夫官越做越大,要娶新人她攔不住,可她不願被休,思來想去,只得求助舅舅滕益。

張靈甫和邢勤英

張靈甫雖個性乖張,但對撫養他長大的舅舅非常敬重,得知張靈甫要休妻,滕益帶著邢勤英趕了15天路,殺到部隊。

 

見到張靈甫后,滕益強壓著怒火說:「我們一家吃盡苦頭養大了你,你岳父又供你念了黃埔軍校,如今你竟然要休妻,你說這是什麼道理? 」

 

張靈甫自知理虧,垂頭小聲道: 「強扭的瓜不甜,勤英不識字,是個小腳,一起生活不光說不到一塊,遇有場合,也帶不出去。時代變了,現在國家提倡婚姻自主。」

 

舅舅氣憤地說:「強扭的瓜不甜,婚姻自主,你早幹啥去啦?小腳有什麼錯啊?你娘就是小腳!」

 

「舅,你說得都對,可時代變了,我又是公家人·····」張靈甫還想狡辯,舅舅卻不願再聽,直接命令道:「啥都不說了,眼下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跟她生一個娃,其他隨你。」

 

那之後,滕益每天晚飯後,都監督著外甥、外甥媳婦進同一間房,在他的監控下,兩人同房40餘天,直到部隊換防要去四川,滕益才帶著邢勤英回了家。

 

回去之後,邢勤英還真懷孕了,不久就生下兒子張居禮。那之後,邢勤英看著丈夫娶了一任又一任妻子,她不僅不敢抱怨,還得幫其他女人帶孩子,真正活成了「工具人」。

邢勤英和張居禮、張清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人類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當較低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傾向於尋求較高需求的滿足。這一理論,放在婚姻中,也同樣適用。

 

張靈甫之所以願意娶邢勤英,就是為了滿足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即性、傳宗接代的需求,如果他一輩子都窩在鄉下教書,兩人自然能夠白頭偕老。

 

可隨著張靈甫步步高升,他的需求開始變化,產生了第二層次的安全感需求。

 

張靈甫是農家子弟,毫無背景,他需要一個「賢內助」來幫自己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鞏固自身地位。

 

在和舅舅對話時,他強調自己是「公家人」,邢勤英一方面是小腳,一方面又不識字,無法成為自己官場上的助力,所以才想方設法想要離婚,娶一個能幫自己獲得更多安全感的妻子。

 

2、為求賢內助娶17歲吳海蘭,3年後卻開槍殺嬌妻

 

1934年,張靈甫在中央軍第1師獨立旅1團擔任團長,並奉命駐紮廣元縣城。在廣元城裡,有一條打鐵街,這天,張靈甫帶著副官王志強來購買馬匹的掛杖,卻被街上一位妙齡少女吸引了目光。

吳海蘭畫像

這位少女是街上吳銅匠的女兒,名叫吳海蘭,今年16歲,高小畢業后,因家裡沒錢供她繼續讀書,就留在店裡幫忙。

 

吳海蘭讀過書,長期在父親店裡幫忙,是個大方的女子,張靈甫認為這樣的女人一定能幫自己和那些官太太斡旋。

 

這天中午,張靈甫整理軍容,備好酒菜,在王副官陪同下,鄭重其事地接待了吳家夫妻和吳海蘭,雙方其樂融融,吳海蘭見了張靈甫后,也非常滿意。

 

1934年初秋,兩人正式結婚,很快,吳海蘭就懷孕了,可這時,張靈甫卻以安胎為由,送她回了老家大東村,還派了一個連長的妻子去照顧。

 

1935年夏,吳海蘭生下一名女兒,取名張清芳,女兒8個月大時,張靈甫才回家探望,還特意帶著吳海蘭、邢勤英及一雙兒女進西安城遊玩,第一天,吳海蘭將女兒託付給邢勤英照顧,自己陪著丈夫走親訪友,晚上,夫妻倆還聽了秦腔戲。

 

到了第四天,張靈甫吩咐勤英帶著兩個孩子先回東大村,自己和海蘭在西安再住一天,次日再回老家拜見父親和繼母。

 

可這天,兩人並沒有一起出遊,張靈甫白天在外辦了一天事,晚飯時才回家,隨後就一直在寫信,吳海蘭見狀沒好氣地說:「出去了一天,回來又沒完沒了地寫,還讓不讓吃飯啦?」

 

張靈甫在外聽了一些關於妻子出軌的流言,心情正煩躁,隨手就摔了一個鐵制茶缸,吳海蘭也不甘示弱,拿起茶杯就摔在地上,張靈甫乾脆一腳踢翻桌子,飯菜潑了一地。

 

爭吵聲一浪高過一浪,張靈甫命令吳海蘭:「以後再也不許穿得花枝招展出去,否則打斷你的腿。」

 

吳海蘭冷哼道:「我哪裡穿得花枝招展了,你別血口噴人。」

 

張靈甫說不過妻子,乾脆把她的衣服全都丟進火盆里燒掉,兩人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堂兄張德甫勸住了。

 

次日,張靈甫帶吳海蘭坐馬車回東大村,剛一進門,張靈甫就說要吃韭菜餃子,還指定要吳海蘭親自做,雖然不情願,但吳海蘭還是來到後院的菜地割韭菜。

 

緊接著,就發生了文章開頭那個場景:張靈甫趁吳海蘭在割韭菜的時候,從背後開了一槍,吳海蘭掙扎幾下后便去世了。

 

一個堂堂的軍官,難道僅僅憑著幾句流言,就相信妻子和別的男人有染,進而憤怒殺妻?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初,吳海蘭剛嫁給張靈甫時,是隨軍走的,可吳海蘭的一個親戚是共產黨,經常來刺探情報。

 

吳海蘭年紀小,沒心眼,很快就被這個親戚拿走了不少文件,偏偏她又藏不住事,不經意間又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

 

張靈甫深知,這件事如果被告上去,自己可是百口莫辯,於是趁著吳海蘭懷孕趕緊將他送回老家大東村,以免犯下大錯。

 

吳海蘭回老家后,見丈夫遲遲不來看望,便以為丈夫冷淡自己,再加上她從小在城裡長大,哪裡受得了鄉下的生活,三天兩頭就往西安城跑,打麻將、看電影,也接觸了不少男人,那天外出,張靈甫正是聽了一些流言,才和吳海蘭吵架。

 

第二天回村途中,馬車在北門外津河邊停了下來,張靈甫讓吳海蘭和自己一起下車,去祭拜生母滕葉,吳海蘭前夜剛和丈夫吵了架,又耍起了脾氣,硬是不肯下車,幾件事相加,徹底惹惱了張靈甫,這才痛下殺手。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張靈甫娶吳海蘭是為滿足第二層次的安全感需求,他需要一個上得廳堂的妻子來撐門面,可吳海蘭先是疑似通共,后又疑似出軌,還不願去祭拜張靈甫生母,這徹底破壞他的安全感,最終釀成了悲劇。

 

此外,兩人的矛盾之所以這麼大,還因為他們均不擅於溝通,當初吳海蘭泄露機密文件時,張靈甫就應該把事情的要害說給妻子聽,而不是什麼都不說直接把她送回老家。

 

吳海蘭回老家后,以為自己被冷落,她非但沒有主動和丈夫溝通,反而「破罐子破摔」,放縱自己去城裡尋開心,導致夫妻間的矛盾更深。

 

3、殺妻后坐牢一年被大赦,出獄后娶29歲富家千金又釀悲劇

 

吳海蘭去世后,其父吳正有來張家討說法,此時,張靈甫早已回到部隊,父親張鴻恩愧疚不已,拿出200塊銀元給吳正有,可吳正有卻不願收,併到處喊冤:"軍界包庇張靈甫! "

 

那時宋美齡正在開展「女權運動」,在有心人的引薦下,吳正有將一紙訴狀呈交西安市婦聯,最終驚動了宋美齡,南京方面只得勒令張靈甫儘快自首。

 

1936年春,張靈甫被判了10年,進了"南京模範監獄」,在那裡,他寫信給吳正有夫婦懺愧,還寫了申述書,試圖證明自己無罪。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國家正值用人之際,南京模範監獄奉命下達大赦令,就這樣,張靈甫只在監獄待了一年就出來了。

 

出獄后,張靈甫深知眼下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是重返部隊,二是再娶一房妻妾。

 

雖然吳海蘭的教訓歷歷在目,但張靈甫對婚姻的需求仍停留在安全感需求上,因此,他在選擇妻子時,還是更看中對方的家庭、出生以及文化程度。

 

舅舅曾勸他:「妻子有才是非多,筆頭子厲害的女子,嘴頭子也都厲害,且大都出身大戶人家,你一個農家子弟招架起來難著呢!」

 

可張靈甫偏不信邪,就要娶個大戶人家的小姐,他一邊忙前忙后聯絡舊友,希望謀得一官半職,一邊物色合適的妻子人選。

 

經昔日老師介紹,張靈甫得知西安的大戶高家正在為九姑娘高艷玉尋找夫婿,九姑娘雖然28歲了,但是品貌端正,口才也是一流。

張靈甫和高艷玉

張靈甫覺得這是上天給的機會,他一個剛出獄的農家子弟,如果有高家千金的幫助,說不定能在事業上「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隨即,張靈甫就寫了一封3000多字的求婚信,將自己的出生、性格、履歷寫得明明白白,高家老夫人和九姑娘看到信后,對張靈甫很是滿意,便約他來高家見面。

 

張靈甫身高1米8有餘,長相帥氣,談吐文雅,高家人無可挑剔,唯獨「殺妻進過監獄」這一點讓人不放心,可高老太太又不好問得太直接,只旁敲側擊道:「艷玉是金枝玉葉,嫁給你本就是屈尊,你以前的兩段婚姻最好處理清楚。」

 

張靈甫聽出了高老太太的言外之意,連忙保證絕無遺留問題,這段婚姻就此敲定。

 

兩人結婚後,高艷玉的家庭背景、才華談吐,給了張靈甫極大的幫助,使得他的事業再次回春,1937年10月底,張靈甫被任命為國民黨第74軍第305團上校團長,8年抗戰期間,張靈甫從師長到軍長,最後成了74軍中將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

 

可隨著張靈甫的官越做越大,兩人的婚姻也出現了問題。

 

1943年,74軍移駐長沙市郊,家屬們隨軍住在一個村落,這時,高艷玉已經有一個5歲的女兒和一個2歲的兒子。

 

高艷玉喜愛文學,這天夜裡,她躺在被窩裡點著蠟燭看小說,看著看著竟睡了過去,沒想到蠟燭點著了床單,還點著了裹在兒子身上的毛毯,雖然兒子哇哇哇地哭鬧,可高艷玉白日里看孩子太累,竟然睡死過去,完全沒有聽到孩子的呼喊。

 

不久后,高艷玉被嗆醒,聽見女兒在床上哇哇大哭,連忙抱著女兒往門外跑,當她回頭把兒子抱出來時,發現兒子已經沒了呼吸。

 

張靈甫得知這一消息后,立馬趕回家,看到兒子后,他怒吼道:「你為什麼要看小說?睡前為什麼不把蠟燭熄滅? 為什麼?」

中年高艷玉和女兒

張靈甫一邊吼,一邊抓著高艷玉的肩膀瘋狂搖晃,以至於身上的配槍掉在了地上,看著那槍,他有一瞬間想要用槍解決了高艷玉,可他想起當年殺吳海蘭蹲監獄的經歷,又想到高艷玉這些年跟著自己南征北戰的辛苦,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一年後,高艷玉又生下一個兒子,兩人的關係有所緩和,可兩年後,因隨軍條件太過艱苦,小兒子拉肚不止,高艷玉因上次失去兒子,精神壓力特別大,竟然嚇得求神拜佛,以至錯失了治療機會,最後孩子脫水致死。

 

兩次痛失愛子,張靈甫徹夜難眠,他想不通,自己苦苦娶到的大家閨秀,雖然在事業上給了自己很大的支持,生活能力為何如此低下,連養孩子都不會,1945年末,張靈甫正式向高艷玉提出離婚。

 

在這次婚姻中,一開始張靈甫仍然在追求第二層次中的安全感,高艷玉憑著良好的身家,出眾的口才,很好地幫助了張靈甫,讓他在事業上快速騰飛,獲得了更多的安全感。

 

當安全感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張靈甫又開始追求第三層次的愛和歸屬感,他希望有一個知冷知熱的妻子,也希望孩子們有一個周全的母親,可高艷玉實在不是賢妻良母的料,甚至還間接害了兩個孩子,這讓張靈甫的需求不被滿足,以至於婚姻破裂。

 

4、42歲娶18歲王玉齡,2年後戰死妻子守寡70餘年

 

1945年的一天,張靈甫和同事張處長在長沙一個理髮店對17歲的王玉齡一見鍾情,當時王玉齡正陪伯母來理髮,突然感覺到一對炙熱的目光,原來是張靈甫透過鏡子看著自己。

 

兩個軍官大步流星地離去后,王玉齡向伯母抱怨道:「莫名其妙!進了屋就從鏡子里看我,沒禮貌!」

 

伯母打趣道: 「大小姐天生麗質,人家多看幾眼很正常!

王玉齡

王王齡嘴上憤憤不平,心裡卻起了漣漪。第二天,張處長帶著夫人還有張靈甫來王府做客,宴席上,張靈甫故意感慨:「在下從戎多年,轉戰南北,漂泊不定,今天就像到了家裡一樣。」

 

王家二老也聽出了張靈甫的言外之意,本不想把王玉齡嫁給張靈甫,一來對方是軍人,生活不安定,二來對方40歲了,大侄女一半還多,可礙於對方的身份,只能說讓兩人相處一下,最後讓王玉齡自己決定。

 

王家本以為玉齡萬不會對張靈甫動心,可張靈甫不僅生得偉岸俊朗,還文武雙全,很快就贏得了玉齡的芳心,兩人的婚事就此敲定。

 

1946年春,張靈甫和王玉齡到了南京,在南京一個飯店裡,18歲的王玉齡嫁給了42歲的張靈甫,婚禮非常隆重,這對新人身著白色禮服,眼裡全是愛意。

 

多年後,邢勤英的兒子張居禮回憶,當年父親和王玉齡結婚時,確實非常開心,還給母親寄了一張婚禮照。

張靈甫和王玉齡

雖然已經42歲,且經歷了4段婚姻,但張靈甫第一次體會到情愛的滋味,他經常對友人說「我討了個好老婆,比什麼財富都重要,我要討飯的話,我老婆可以給我拿碗」。

 

張靈甫將自己和妻子的感情比作《浮生六記》中的男女人公,希望夫妻兩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心心相印,不離不棄。

 

這天,張靈甫的一個朋友寫信勸告他,大意是王玉齡在南京天子腳下,經常奇裝異服,招搖過市,張靈甫應該要管一管。張靈甫回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王玉齡得知后,覺得丈夫不信任自己,便提出要離婚,向來強硬的張靈甫竟巴巴地跑回家道歉,一邊向王玉齡敬禮,一邊說:「你要是真的離開,我就寧願老死於山溝也不再娶。」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個對妻子又愛又敬的男人,和曾經屢次對枕邊人動殺機的張靈甫是同一個人嗎?

 

其實,還是回歸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個時期的張靈甫有權有勢,他對婚姻的追求早已脫離了前面兩個層次,變成追求第三個層次的愛和歸屬感了。王玉齡懂他,愛他,徹底滿足了他的這一需求,兩人的婚姻自然美滿。

 

1946年6月,內戰爆發,張靈甫和王玉齡的平靜生活就此被打破,8月初,張靈甫率部隊從南京投入華東戰場,

 

1947年5月11日,張靈甫帶領的整編74師被華東野戰軍9個主力縱隊圍困,在孟良崮焦急地等待增援,然而援軍最終沒來。5月16日,整編74師被全部殲滅,張靈甫殞命于山洞中。

 

兩個月前,王玉齡還挺著大肚子上前線看了張靈甫,她怎麼都想不到那一次竟是永別,丈夫去世時,王玉齡剛生下兒子僅11天。

王玉齡和兒子

因為害怕王玉齡受刺激,大家一直沒有告訴她,直到幾個月後,副參謀跪在王玉齡面前,呈上了張靈甫最後的遺言:

 

以一彈飲絕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部屬與人民,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齡吾妻,今永訣矣,靈甫絕筆。5月16日,孟良崮。

 

兩年後,國民黨戰敗,王玉齡帶著母親和幼子逃到台灣,靠著張靈甫的同袍接濟度日,王玉齡從小養尊處優,一下經歷這麼多事,真的難以接受,她曾試圖自殺,最後被搶救過來。

 

從鬼門關走過一遭后,王玉齡決定靠自己改變命運,她把兒子交給母親撫養,隻身去美國求學,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把母親和兒子都接去了美國。

老年王玉齡

17歲嫁給張靈甫,19歲守寡,王玉齡此後再也沒嫁人,她說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張靈甫最艱難的時候,她沒陪在身邊,也從來沒有對張靈甫說過一句「我愛你」。

 

王玉齡的一生是不幸的,她守了70多年寡,至今孑然一身。

 

但比起一輩子沒被愛過的邢勤英,19歲殞命的吳海蘭,痛失2個孩子、36歲被離婚的高艷玉來說,王玉齡又算是幸運的,她在對的時機碰到了張靈甫,得到了丈夫全心全意的愛和尊重。

 

寫在最後:

 

張靈甫前三段婚姻的失敗,一方面是因為他偏激的個性,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他對婚姻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此外,張靈甫從頭到尾都忽略了婚姻的本質。婚姻的本質是一場價值交換,當張靈甫想從幾任妻子身上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卻從沒想過自己能給妻子什麼。

 

他想從吳海蘭身上獲得安全感,卻把吳海蘭一人丟在老家,不聞不問,遇到問題從不主動溝通,很顯然,這也會讓吳海蘭很沒安全感,於是吳海蘭越來越作,越來越「不可理喻」。

 

他想從高艷玉身上獲得愛與歸屬,卻整天忙於公務,讓妻子一人獨自照顧幼子,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結果自然不會圓滿。

 

說到底,在之前的婚姻中,張靈甫還是只把妻子當成滿足自己的需求的工具,沒有把她們當成一個有血有肉有需求的人來看待。

 

知古可以鑒今,張靈甫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定要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需求后,再考慮婚姻,這樣我們的婚姻才會變得純粹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