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流民遭排擠無處容身,只好湊錢買一塊地,百年後此地富得流油

國破家亡是一件令人特別痛心的事,百年前中國「命懸一線」,四萬萬華夏兒女感同身受。

無獨有偶,100年前還有一個種族差點遭遇滅頂之災,雖然相較於中國要小,但苦難程度絲毫不弱於中國。他們就是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族群——猶太民族。

猶太人早期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在13世紀末期遭遇奧斯曼帝國的污衊和驅趕。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他們原本平靜安逸的生活被打破,從此踏上了四處流亡、逃難和遭遇屠殺的歷程。

逃亡中的猶太人輾轉去過歐洲不少國家,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塊能讓他們安定下來的地方。因為他們有著獨特信仰,並且還個個都是做生意的能手。所以,每到達一個地方,他們都會遭遇其它宗教勢力的排擠,同時還要承受著本地商民的抵制。

和平年代的排擠與抵制已經算是仁慈的了,最讓猶太人擔心的是戰爭。因為每一次爆發大規模戰爭,無論是世界性質的,還是歐洲性質的,在各地都會掀起屠殺猶太人的運動,屆時的猶太民族就陷入了亡族滅種的危險。

世界之大,卻沒有一塊能棲身的地方,這讓猶太人十分頭疼,他們迫切希望能建立一個國家來保護猶太族群。

1896年,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古代故鄉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政權,恢復猶太人原本的生活方式。

「復國運動」的消息傳播出去後,先後有四萬猶太人響應了這個號召,他們聚集在中東一個叫做雅法的城市,希望能在這裡起「星火燎原」之勢。

中國有句俗語,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意欲建國的猶太人在初期也面臨了同樣的困境:他們遭到了當地阿拉伯人的肆意壓榨和盤剝。不過,好在這群流亡了幾個世紀的猶太民族已經充滿了韌性,他們有著自己的解決之道,那就是拈手而來的「生意經」。

1909年,不堪忍受排擠,100名猶太人湊錢買下一塊4000平方米沙丘,並以此為基地,接納後續不斷湧入的其他猶太人。

「世界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實這句話換成城市也同樣適用。隨著人口的攀增和時間的推移,猶太人當初買的那塊巴掌大的不毛之地也在不斷的擴增和變化,它逐漸有了居民區,有了馬路,有了商店......城市的雛形,在這群辛勞的猶太人手中,在一點一點不斷地完善。

他們將它取名為「特拉維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為了爭取猶太人支持,率先承認了特拉維夫城市的合法地位,也算是間接默許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複國運動。

在一戰結束後,英國接管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他們將它分成了兩個部分:東邊(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西邊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為猶太人居住。猶太人居住的這個部分,後來成立了一個新國家,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以色列。

如今以色列人口超700萬,人均GDP超過2.5萬美元,世界排名第28位。在資源匱乏的中東地區能拿到這份成績,說其富得流油也並不過分(中東盛產石油,但以色列石油還要依靠進口)。軍事上以色列也同樣夠硬:面對周遭眾多阿拉伯國家的圍攻,不僅能保持國土完整,還能發展經濟,僅從這一點就足以說明。

據說二戰時期,日本曾打算將一批猶太人安置在我國東北境內。現在想想,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