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曾跟中國一樣強盛,跟中國叫同一「名字」,結局卻相反

我們知道,清朝是以13副盔甲起兵的,當時的八旗子弟個個都是精銳力量,意氣風發,但在清朝入關后,經過一段時間安逸生活,他們腐敗墮落了,尤其是清朝中後期,八旗弟子比稻草人強不了多少。

當時西方國家新思想崛起,讓西方國家煥發出生機,西方一躍超過東方,在西方的炮火沒有轟炸開清政府的壁壘時,清政府沒想到,以中國的強大,會墮落到連個日本都不如。

當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皇帝一味讓前線拚命打,卻不知道自己早已落伍,根本經不起戰爭的消耗,也就是在此時,「東亞病夫」的名號傳遍世界。

「病夫」本是倫敦報紙提出的概念,說的是中國洋務運動失敗,根源在於官僚制度的腐朽,如果能改變官場腐敗的習氣,官場惡劣的風氣,「勢雖汲汲,猶未晚也!」

西方人還是對中國抱有很大幻想,實際上那時的清政府已經窮途末路,只等外敵的輕輕一擊。

「東亞病夫」是西方對中國抱有幻想的辭彙,被梁啟超用來鼓勵國民振作,所以引申出其他意思,導致大家誤會至今。

日本也別有用心的「借用」,後來外國報紙上說——「日本,亞洲之病夫也。」

後來又出現一個詞「西亞病夫」,這個可確實是貶義詞,用來形容沒落的土耳其的。有人說中國是被土耳其連累的,因為先有「西亞病夫」,再有「東亞病夫」,現在想想格外有趣,國際總為這些文人創造的詞語爭執不休,其實有些詞根本就是這些文人自創的,為了吸引人眼球而創立的。

我們知道「東亞病夫」的來源,那麼「西亞病夫」是怎麼回事?

奧斯曼土耳其橫跨三大洲,曾經是最富裕的國家,當時奧斯曼控制著世界的貿易,整個世界都是它說了算,當時奧斯曼帝國跟大清帝國一樣沾沾自喜,以為是全世界的中心,後來也是敗落於國內的腐敗和內亂,當中國主權喪失時,奧斯曼帝國也不復從前的威風。

奧斯曼帝國長期被西方列強欺凌,土地不斷減少,國家也在分崩離析,幸虧國內還有比較強勢的力量,才讓這個國家沒完全瓦解。其實奧斯曼跟中國的關係還可以,只是它不敢幫中國說話,它看見其他大國就哆嗦,國家弱,就沒有什麼話語權。

奧斯曼帝國的輝煌就這麼過去了,頂峰時期它的領土有八百多萬,後來喪失了將近百分之九十的領土,比中國的命運悲慘。

不過,導致奧斯曼帝國覆滅的原因沒中國那麼簡單,中國是敗於腐敗和內亂,奧斯曼除了趙哥問題,還有成分複雜的問題。它本來就是侵略國家,靠軍事力量對外擴張的,也就是說,對於勉強待在奧斯曼帝國版圖上的國家而言,它們對奧斯曼帝國是充滿恨意的,它的統治必然不穩定。

奧斯曼國內沒有有效制度維護勝利果實,也沒有統一文化形成思想凝聚力,所以國內一直很難控制。

土耳其人喜歡打仗,但不喜歡黨炮火,對於他們而言,即使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去,也不懂得如何治國,如果宣揚文化,如何計算得失。

當時奧斯曼帝國跟中國一樣被世界隔離了,歐洲國家沒將它一掌拍死,給它留著一口氣,之所以讓奧斯曼處於垂死狀態,是因為西方需要一個混亂的奧斯曼帝國。

所以西方稱它為「西亞病夫」,是帶有蔑視的意思,跟「東亞病夫」還不一樣。不過,一個國家孱弱,就會被人說三道四,中國也不例外。

不管怎麼,這些外號對一個國家都是一種恥辱,一個國家之所以會被起外號,是因為他們缺乏對我們的尊重,也傳達著一種蔑視。

世界在前進,我們依然要自強,只有努力崛起,才能讓人忘記失敗的恥辱,只有自強不息,才能讓我們的子子孫孫得到做人的尊嚴。

對於一個人而言,衣食飽足不是真正的幸福,還要贏得讚譽,感受到生存的價值;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更是如此,要讓我們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會以我們的母國而驕傲,也許這種被尊重的感覺,才是我們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