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東南亞有統一成一個國家的時候嗎?

東南亞只是一個泛泛的區域,細分起來起碼要分成中南半島和馬來諸群島,中南半島遍布密林和山脈,而馬來諸群島即使在現代,交通亦不十分便利,更何況古代,這樣的地形,客觀上是不利於交通和管理的,要統一成一個帝國也有相當難度。

另一方面,古代東南亞按文化大致可分為中華文化圈的越南,印度文化圈的高棉、占婆、群島諸國,以及印度和中國文化混合的緬甸泰國(然而依舊以印度文化為主),這些國家裡,只有越南具有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能夠稱之為組織嚴密的國家。

至於其他國家,統治都相當鬆散,權力繫於統治者,一旦統治者權威喪失,屬下邦國便會紛紛離散,很難建立起強大而嚴密的帝國,關於東南亞的統治體系,可以參看「曼荼羅」的概念。

「美國學者O·W·沃爾特斯(O.W.Wolters)在對東南亞早期歷史及政治發展的文化背景進行考察和研究后,提出了「曼荼羅(Mandalas)理論」或稱「王圈(Circles

of

Kings)理論」。沃爾特斯認為:「曼荼羅政治結構的存在是東南亞早期歷史的一種普遍現象」,「東南亞早期的政治版圖是從史前時期定居人群的網狀組織發展而來的,並且在歷史記載中呈現一種部分重迭的曼荼羅或王圈的拼揍的狀況。在每一個曼荼羅內,有一個國王,具有神和宇宙的權威。他宣稱自己的權威凌駕於王國內名義上降服於他的盟友及封臣之上。」 

  「曼荼羅理論」在內涵上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在宗教方面,統治者分享神的權威,通過宗教儀式使自己神聖化,吸引追隨者;二是在政治方面,「曼荼羅」代表了在一個無固定邊界的地理區域內的一種特殊的、不穩定的政治狀況,「曼荼羅」內眾多權力中心靠私人依附關係而結成一張「政治效忠網」。在這種情形下,最高統治者的實際角色「不是獨裁者(專制者),而是可影響和能保持和平並能動員許多不同集團(邦國)的斡旋者」。因此,「曼荼羅」統治者的行政控制權常常僅限於他直接影響下的領土。這使得「曼荼羅」中央王權的政治影響很少能夠長期持續,常伴隨精神權威和政治權力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政治空間的不斷重組。

不過東南亞歷史上也不是沒產生過疆域廣大的強國,大致有以下這些:

扶南-中南半島最初的大國,形成於漢朝時期,疆域包括越南南部、泰國大部分和柬埔寨

高棉-範圍和扶南類似,略小,留下了著名的吳哥窟

素可泰-泰國早期的強盛王朝,範圍大約就是現在泰國

蒲甘-緬甸早期強盛王朝,範圍大約就是現金的緬甸

東吁王朝-緬甸歷史上達到的疆域最大的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包括緬甸、泰國、寮國,並且曾入侵雲南

貢榜王朝-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略小於東吁王朝莽應龍時期

大城王朝-泰國古代王朝,在納黎萱大帝統治時期一度佔領緬甸很多土地

室利佛逝-印尼古代王朝,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印尼以及馬來西亞

滿者伯夷-印尼古代王朝,勢力範圍和室利佛逝類似

非主流的:

越南歷代王朝-人口,統治力應該都強過其他東南半島國家,然而疆域並不大

波羅王朝、維查耶納伽爾-南印度王國,勢力範圍到達東南亞

南詔、大理-雖然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其實地理位置和文化都和東南亞類似

這些國家裡最有潛力的-我認為是緬甸和越南,如果越南沒有中國的壓力,估計有實力一統中南半島

還有外來國家想要佔領東南亞的

元朝-征服了蒲甘王朝,打越南,失敗,征爪哇,見證了滿者伯夷的興起,也失敗

英國-通過英緬戰爭征服了貢榜王朝,在馬來半島取得了一些據點

法國-將越南和柬埔寨拉入勢力範圍

荷蘭-磕磕碰碰的用了幾百年將勢力擴張到整個印尼的範圍,二戰後被獨立浪潮趕走

日本-太平洋戰爭前半年,幾乎佔領了大半個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