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降將非常多,為什麼就於禁的名聲最臭?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段歷史風雲之中,各路諸侯軍事割據,戰亂不斷,良將謀臣的湧現也比比皆是。隨著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做大做強,各路諸侯也紛紛被消滅,三國出現不少降將,比如關羽、張郃、張遼、馬超等人。降將非常多,而且有一些人非常有名氣,唯獨於禁的名聲最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關於於禁投降的問題,我們或許得從於禁生平說起。於禁,字文則,性格厚重,從曹操起兵的時候,就追隨,一直備受曹操器重。於禁是曹操除宗室之外,能夠獨立領兵的大將,常常獨自領兵作戰,而且基本作戰勇冠三軍,處於完勝狀態,比如破呂布二營,破高雅,斬劉辟、黃卲,斬橋蕤等四將,宛城遇襲後負責殿後,斬眭固,以二千兵馬守延津拒袁紹,甚至與樂進率少量兵馬,攻破袁紹幾十個據點,使得曹操在黃河北岸立穩了腳跟,為之後的曹袁對決打下了基礎;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階段打破僵局,平東海叛,降梅成等。

公元216年,於禁封左將軍,假節鉞。這是曹操麾下除夏侯惇之外,最高權限的武將,在曹操陣營屬於絕對的大咖。在公元219年之前,於禁遠勝張遼、樂進等人。然而,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成就了關羽的威震華夏之名,同時也改變了於禁的人生。

事情的經過,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圍困曹仁,將曹仁打的只能求援。曹操聽聞曹仁有事,只好派出麾下最重量級大將於禁統帥七軍救援,只是沒有想到,當時適逢秋季多雨季節,漢水暴漲,關羽巧妙的利用這個自然災害,來一場「水淹七軍」

,幾乎將於禁所部全部淹沒,導致於禁投降,曹仁副將龐德被殺,關羽頓時威震華夏,連曹操都動了遷都的心思。

於禁的投降讓這位著名的大將「晚節不保」,接連遭遇魏蜀吳三國方面的羞辱,甚至背負千古臭名,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名節效應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注重名節,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尤其是古人視名節如碧玉,倍加呵護之、珍視之、捍衛之。於禁作為曹魏忠將的典型代表,應該履行的是忠誠和信用,應該珍惜的是名譽和氣節。而這臨陣投降的事情,是絕對不是第一首選,最起碼應該做到寧死不屈或者捨身存節。有名節才有名望;有名望才有名氣。於禁連忠君的名節都不要,自然無法留下好的名氣。

第二:名人效應

於禁是三國時代的名將,統軍大將,一代梟雄曹操的心腹,連這樣的人物都投降了,製造的影響力,自然就不同凡響。而且連曹操都感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曹操作為執政者,雖然沒有過多的怒罵於禁,但是還是想不通自己這位30多年的老部下,怎麼在最後關頭降了,不是應該以死效忠嗎?而且龐德這位名將卻寧死也不降,形成極大的反差,讓於禁幾乎從神壇直接跌倒地下,在龐德的襯託之下,名氣能不臭嗎?

於禁到底為什麼降,無人得知,但是通過史料研究發現,關羽除了擒獲於禁之外,還擒獲於禁步騎三萬部下,或許這「步騎三萬」也許也是於禁投降的原因之一,在生命面前,即使在厚重的於禁,也不希望自己的部下全軍覆沒。除此之外,你覺得還有其他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