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往外開的話,對方即使用撞車,也必須把門撞碎才能攻破?

下圖是古代的城門造型。

看出來了沒有,城門外面是弔橋、壕溝,還有鹿砦。

城門指城樓下的通道,是"城"的標誌,城門與城樓的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

為什麼古代城門要往裡開?

城門往裡開有軍事用途

打仗時,一般是敵人從城外向城內進攻,如果城門往外開,那麼城內士兵關門時,勢必要將城門往裡拉,這時候守軍士兵是沒有遮擋的,完全成為敵人的活箭靶;同時因為城門朝外開,離敵人的距離更近,也更容易被敵人所控制,這兩點對城內的守軍都是非常不利的。

相反,如果城門往裡開,守軍只需要將城門往外推,就可以關門,這時候城門就是一面大盾牌,可以有效的防護守城的士兵,從而減少損失。

城門往裡開可以更好的養護城門

古代的城門外面是壕溝護城河,前面還有弔橋,很多情況下弔橋並不能和地面完全持平,有的時候是高出地面的,如果城門往外開,勢必要和弔橋卡住,最後開不了門,這就非常之囧了。

其次,古代的城門大多數是木門,上面鉚上銅釘增強防禦性能,但只要是木門就怕長時間的日晒雨淋,城門往裡開,大多數時候木門是在城牆的門洞裡面,避免日晒雨淋,從而延長城門的使用壽命。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就大概可以知道,為什麼古代的城門要往裡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