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四小時睡15分鐘,一天不到2小時,「達芬奇睡眠法」可行嗎?

最近,可仁在網上看到一種名為「達芬奇睡眠法」的睡眠方法。

相傳,達芬奇每4小時睡15-20左右,這樣一天下來最多睡2小時,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專家分析「達芬奇睡眠法」其實是一種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時間分割開來。

可惜的是,可仁並未找到關於「達芬奇睡眠法」的權威解釋,也沒有其他可靠的證據表明達芬奇在長期、規律地使用這樣的睡眠方法。

不過,確實有人嘗試了這種方法。

少數的真實實驗

第一個有記載的,長時間實施了「達芬奇睡眠法」的人叫巴克米斯特 •富勒,他是一名工程師和設計師。

巴克米斯特 •富勒

他在1943年的《時代》雜誌上發表了自己長達2年的「達芬奇睡眠法」計劃。在2年時間裡,他每隔6小時打盹30分鐘,也就是說他每天只睡2小時。

只可惜,後來因為他的商業夥伴的極力阻攔,他的計劃不得不終止,畢竟他的作息時間和其他人實在太不合拍了。

其次更多人熟知的多相睡眠實驗者就是著名博客作者——史蒂夫•帕沃利亞。

史蒂夫•帕沃利亞

他曾經堅持多相睡眠2個多月,每天累計只睡3小時,並且在博客上發表自己的睡眠日誌。

他說自己開始時很難適應,但到了後半段時間,他的身體慢慢地適應了這種睡眠周期,他說自己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狀態。

不過到實驗快結束的時候,他試圖減少自己打盹的次數,想讓睡眠時間變得更短,卻因常常聽不見鬧鐘而直接就睡了6個小時。

來自科學界的意見

波蘭記憶和睡眠專家伍茲奈克認為多相睡眠的方法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

腦電波和其他生理指標的研究顯示,我們的生物節律是雙相而不是多相的,這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總是傾向於一個整塊的睡眠時間。

而試圖利用多次短暫的打盹來減少睡眠總量的做法,會讓睡眠不同階段的時間都縮減,擾亂生物節律,最終可能會造成類似睡眠剝奪和睡眠節律紊亂症的負面效果,例如身體和心理的機能減退,焦慮和緊張感增強,免疫功能降低等等。

打盹,只是睡眠剝奪的補充

在有些情況下,當我們無法保證一次完整的8小時睡眠時,有規律的短暫打盹或許可以彌補我們缺失的睡眠。

研究睡眠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奧

•斯坦皮博士,通過研究發現在連續工作、無法實現正常完整睡眠的狀態下,周期性的打盹能讓人們彌補由於睡眠剝奪帶來的認知功能下降。

但他並不提倡將多相睡眠當做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如果想要通過多相睡眠來增加工作時間,睡眠的質量和數量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長期下去只會產生類似睡眠剝奪的癥狀,也根本無法提高創造力。

來自軍方的研究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多相睡眠的方式引起了軍方的高度重視,因為戰時突髮狀況多,如果能運用多相睡眠來保持充沛的精力將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法。

根據美國軍方關於克服疲勞的研究報告,要採取多相睡眠,每個人每次打盹的時間應當保持在至少45分鐘,多於2小時則更好。總的來說,如果單次打盹的時間較短,則打盹的頻率應當增加,總體要保證每天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也同樣對打盹進行了研究,因為航天員常常由於緊張而無法保證8小時的充足睡眠。

賓夕法尼亞醫學院的教授進行了這項對睡眠時程的研究,控制「錨睡眠」也就是基礎睡眠時間在4-8小時,而打盹的時間在0-2.5小時不等。他發現,長時間的打盹更有利於認知功能的發揮。被試的基本的警覺性和工作記憶任務上的表現都因為打盹而有所提高。

不過,白天的打盹對工作有益,但晚上如果打盹而不是正常的睡眠則會引起睡眠后遲鈍這樣一種睡眼惺忪的狀態。

這些研究都顯示,為了應對一些特殊情況,合理安排多相睡眠的時間和方式或許可行,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總睡眠時間縮短到僅僅2個小時。

結論:謠言粉碎。

雖然多相式睡眠看起來可能在一些人身上奏效,但由於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堅持下來,所以確鑿的科學研究也很難進行。

不過,依據其他對睡眠的研究,專家建議大家最好還是在晚10點到早7點的黃金睡眠時間中睡夠8-9個小時。

如果實在遇到緊急的情況,或許可以嘗試使用打盹的方式讓身體得到片刻輕鬆。

不過這種方法只能是對基本睡眠的一種補充,如果將其作為主要的睡眠模式,則很可能由於干擾生物節律而產生負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