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了一道題,考生聽完題目扭頭就走,皇帝大喜:狀元就你了

導讀:自從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后,歷代王朝都將它作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方式,也成為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門路,無數莘莘學子埋頭苦讀,只為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畢竟朝廷所能提供的崗位有限,而每一次參加考試的考生太多,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能夠考中進士已經是祖墳冒青煙。若能蟾宮折桂,摘取狀元之頭銜,定當前途無量。

滿清入主中原后,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也延承了前朝的科舉制度。康熙去世后,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雖然關於其繼位的方式及手段有很大的爭議,但這並不影響他作出的貢獻。雍正僅在位13年,與他父親康熙的60年相比,非常的短暫。

在這短短的13年中,雍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整頓財政,嚴懲貪官污吏,使得國庫充盈,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雍正幾乎沒有離開過皇宮,更沒有效仿父親下江南觀光,一生勤於政事,最終也累死在皇帝的崗位上,駕崩時年僅57歲。

乾隆繼位后,因父親已經為他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很輕鬆地就開創了所謂的「盛世」。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乾隆自稱為「十全老人」,並把很多時間用在吟詩作對上,一生寫下了4萬多首詩詞,但從其數量上來看,幾乎抵擋上全唐詩)(5萬餘首)的總和,其質量究竟如何,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

客觀來說,在歷代的皇帝中,乾隆算得上才華橫溢(雖然寫詩不咋地),尤其是在對聯上的造詣,估計是皇帝中最突出的一個。在一次科舉考試中,有兩位考生的成績都非常出色,主考官對他們都讚不絕口,甚至將其與紀大學士相比較。在最後一輪的面試當中,乾隆帝作為主考官,親自出題考問,這也是決定出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時刻。

那兩位比較優秀的考生,在殿試中的表現仍然不分伯仲,一時間令乾隆也非常為難,不知道該選哪位為狀元。雖然文無第一,但畢竟按照科舉考試的規則,狀元只能有一個,不可能出現並列的情況。正當乾隆犯難的時候,寵臣和珅小聲說道:「萬歲爺,對聯是您的絕活。奴才認為,你可以出一個上聯,讓這兩位才子給出下聯,您再選出答案最佳的那位,然後決定狀元究竟該給何人。」

和珅不虧是乾隆身邊的紅人,一語就讓皇帝茅塞頓開。乾隆想了幾分鐘,就把那兩位考生叫了過來,然後給出了「煙鎖池塘柳」的上聯,讓他們思考並對出下聯。乾隆的話剛落音,其中一個考生扭頭就走,簡直不是一般的任性,就連和珅都為他捏把汗,認為皇帝一定會大怒,並嚴懲這位任性的考生。

然而,乾隆之後的做法,令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乾隆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對那位頭也不回就離開的考生說道:「朕非常欣賞你,此次狀元就你了。」另外一位正在努力想答案的考生,則是一臉懵逼,甚至感覺皇帝肯定是吃錯藥了,或者是腦袋糊塗了。為何乾隆要這麼做呢?

原來,雖然乍一看「煙鎖池塘柳」是個很簡單的上聯,但這五個字分別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幾乎就是個「絕對」,沒人能夠給出絕配的下聯。乾隆認為,這個扭頭就走的考生,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對不出,就果斷放棄了。而另一位考生,居然還在那裡傻傻地思考,就顯得太過愚鈍,有些自不量力。所以,任性的考生成為了當科狀元。

後來,乾隆又將該上聯說給紀曉嵐聽,讓他試著對出下聯。縱然才氣逼人的紀大才子,足足思考了半個月,最終也放棄了,並盛讚萬歲爺之才華,讓乾隆高興地合不攏嘴。若讓你針對「煙鎖池塘柳」,給出一個下聯的話,你的答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