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是怎麼死的?

聰明就像一個運算能力太強的機器,把一切事物的美好的表面揭開,把內在拆散分解,直指人性中的惡:貪婪、仇恨、色慾,瘋狂等等,卻很少感覺到愛,感受到溫暖,因為愛和溫暖在表層就已經被撕碎了。

 

 

在電影《少年班》中,五位天才少年被選中攻克世界級數學難題。

但這些資優青年卻接連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障礙,乖僻自負、敏感孤傲......令人大跌眼鏡。少年班最終解散,分道揚鑣。

 

為什麼太聰明的人容易不快樂呢? 

 

1

太聰明,所以不幸福?

 

叔本華在《論天才》里曾經說過,天才比一般的人更加敏感與狂熱,他們靠著敏銳的觸覺在生活中領悟著常人所沒有的感觸,並把它們抽取表現出來。

法國人把他們稱之為資優者。

 

他們有著超出標準的智力和強大的理解、分析和記憶能力。發達與強大的智力總是讓人們潛意識把他們與出類拔萃聯繫到一起。

 

但是,據目前的臨床觀察反映,往往這種備受矚目的具有特殊人格的人群,生存狀況卻不都盡如人意。

 

尤其對於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情感困難的高智商少年,則會經常出現心理代償失調等情緒問題。

我們大家熟知的名人,牛頓一生脾氣暴躁且終身未娶;提出相對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患有嚴重的孤獨症;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因抑鬱症於1961年開槍自殺。

 

居高的自殺率和雙向障礙,天才的世界就像天堂與地獄間的戰場。

 

「太聰明=不幸福」,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嗎?

 

下面,我就這個悖論來解釋一下——即高智商與心理脆弱之間的關係。

首先我們必須認知到,一個完整的人格是智力面與情感面的結合。

 

對於聰明人而言,儘管智力因素佔據最主要的位置,但卻是其情感運作方式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特殊的人格特點。

 

我見過很多的大神,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共性:敏感。

 

這種高度的易感性,持續不斷的吸收著一切懸浮在空中的情感因子。造就了他們敏銳的洞察力與創造力。

例如民國才女張愛玲,她總愛不厭其煩的用大量筆墨去勾勒一縷嫵媚晃動的煙,一圈女人頸際的蕾絲花邊。

 

對於越小的事物反應卻強烈,這種高度敏感的特質用於作品與研究中,在智力面上能夠迸發驚人的表現。

 

可是在情感面,這種強烈的感知能力卻讓他們的心理非常脆弱與糟糕。

 

一來,對於世界和他人的過度敏銳讓內心過度痛苦,即使是非常小的細節,也會無限擴大。這樣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是痛苦卻可以接受的,對這些資優的聰明人而言,將被轉化為情緒炸彈,變得更加激烈與極端。

另一方面,極端也是聰明人身上共有的特質。

 

他們有著證明自己是對的的強烈願望,如果事物是這種方式,那麼絕不能是別的方式。一切事物非黑即白,沒有灰色。任何情感都不能避開這條不可改變的法則。

 

一帆風順時他們能乘勝追擊,可一旦事與願違,心理防線坍塌便陷入萬念俱灰的情緒墳墓。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科學家、文學家的性格如此飽受爭議,甚至做出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

 

 

2

更注重自我的天才

總是不願意隨波濁流

 

相比於常人,他們不原意把精力花在處理人際關係上。

 

比起花費在人際關係上的精力,他們有更多的作品和事業去完成,不想浪費時間在維持一種看似和睦的社會環境。

我們大多數人都選擇隨波逐流,為了過好平凡的一生而奉勸自己和周圍人好好相處,遵守人類社會的生存規則。

 

天才往往被指責情商低,亦或是更多是不屑於這種迎合。

 

他們討厭那些漫無目的的交談,因為這種毫無意義的社交極大地消耗他們的精力。

 

嚴謹與高效的行事效率讓他們更關注事情的本身,他們是唯物主義的捍衛者,傾向於客觀的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更何況,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對牛彈琴的心情。

 

平庸的人內心又足夠脆弱,於是總覺得自己受傷害。

 

而天才這種不夠圓滑的處事態度自然遭受外界的指責,畢竟這還是一個人情社會。也許他們也有過嘗試像普通人一樣融入集體,卻發現逆著內心和本性更加痛苦。

私以為聰明的人總是能準確地認知自身,看透事態發展,意念總是不受主流束縛。但是脫離主流的事情又總是為人所懷疑,又反而被現實所束縛。

 

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哲學家自殺,也許都是因為想的太深奧而又找不到答案。

 

聰明讓人更靈敏,卻也更容易感受到危險。感受到風吹,卻也更難感覺到幸福。

 

感受更深,想得更多。走得更穩,卻也體會更多的痛苦。

 

看到更多的惡,於是也就更加疲憊。

 

3

聰明與痛苦

總是如影隨形

 

聰明就像一個運算能力太強的機器,把一切事物的美好的表面揭開,把內在拆散分解,直指人性中的惡:貪婪、仇恨、色慾,瘋狂等等,卻很少感覺到愛,感受到溫暖,因為愛和溫暖在表層就已經被撕碎了。

托爾斯泰在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疾病的折磨使他不僅放棄了個人的家庭生活,同時也放棄了文學創作,將精力投入到哲學與宗教的研究,並宣稱「藝術不僅是沒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這一點與香港作詞人林夕頗為相似。從歌詞側重於自我解剖到後來的探究禪理,萬境歸空成為這群聰明人大多的歸宿。

 

任何一種人格都未必是優點或缺點,只是一種特點。

 

這種特殊極端的人群,如果沒有正確的看待自己,很容易產生精神創傷,對自己和世界有著錯誤的觀念,而讓生活陷入波折與混亂。

 

只有當這些資質優異的人群意識到自己人格中智力與情感的特殊性,馴服它們跳出內心的桎梏便能利用它們成為自己的寶貴財富,

 

對於資優人群來說,為何不能將這種智慧轉化為培養為建設性自我的資源呢?

 

4

如何善用你的聰明

也許就是從楊修到賈詡的過程

 

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高度的敏感,捕捉細微末節里的情緒。他們可以藉助這種第六感進行自我調節,從而更好的應對各種情境。

當聰明人預知到可能發生的場景,例如愛人的離去,恐懼的發生.....

 

如果他們提前將自己的身體與思想對其進行適應,在事件來臨之前就已實現同步,便可大大減弱這種強烈情緒。

 

畢竟對於這些悲觀的天才,蘇芩的一段話可謂是最好的詮釋:

 

起初,我們揣著糊塗裝明白;

 

後來,我們揣著明白裝糊塗。

 

並非我們願意活得不明不白,只是好多事情,一用力就會拆穿。

 

一拆穿,就會失去。

智者如海,既可洶湧吞沒潮汐,亦可安逸寧靜。

 

只要,你是那個擺渡人。

 

來源:

http://sharelike.fbs.one/

#maizisho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