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來的祛濕秘方,用過的都說好,為家人收藏起來

夏季天氣炎熱時候就很容易得濕疹、長痤瘡、面部出油。那麼告別了高溫潮濕的夏季,自己的濕疹、口腔潰瘍、面部出油終於要好起來了?真的是這樣嗎?

中醫:秋冬濕熱不降反升

事實上,雖然這些癥狀與高溫的夏季有著緊密的關係,但更重要的因素還是體內濕熱過重導致的。秋冬因為天氣寒冷,很多人在秋冬期間都會進補,進補不當也會導致濕氣過重。

 

我們可以對著鏡子自檢,以下幾點都是體內濕熱的表現:

 

口中黏膩,舌苔厚膩、紅而胖達,口乾口苦不愛喝水,四肢乏力,睏倦思睡,小便渾濁,大便黏膩不暢,面部油脂分泌過旺,面部眼皮腫脹,感覺不清爽,體態較豐滿,面色淡黃或發暗,沒有食慾。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因為濕熱在體內排不出去,所以就會找各種發泄的出口,因此就會有多樣的外部癥狀表現。濕熱如果一直得不到祛除,久而久之可能會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痛風和一些併發症。

 

濕熱交織更需調理

濕和熱是兩種不同的邪氣,交織在一起要比單獨一種的調理更複雜。所謂「濕熱相煎,如油裹面」,是說濕與熱結合在一起就如同油入面,會纏綿不休。試想一下,把油和面和到一起再分開是何等困難!

 

濕熱體質不宜進補太過

愛吃辛辣、肥膩,喜歡飲酒;經常熬夜、失眠;心情不好、抑鬱或脾氣不好;長期服藥。以上這些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濕熱太過。

尤其到了秋冬季,天氣轉冷,到了進補的時節,但並非所有的體質都適合進補。例如濕熱體質的人,滋補不當,滋補過度就相當於火上澆油,本來體內已經夠熱了,脾胃運化不開,只會更加重濕熱癥狀。

 

祛濕除熱應該這樣調理

濕熱體質的人,需要從調理自己的生活習慣入手。少吃辛辣、甜食、冷飲等,像牛羊肉這類的高熱量食物也不宜多吃;平時還要放鬆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

食療方面,中醫認為:濕熱困脾,累及肺腎。因此想要達到祛濕效果,還需兼顧這幾點:利水滲濕 + 健脾 + 強腎

利水滲濕是基礎,將多餘的濕氣排出體外。但濕氣重的人普遍脾臟功能不好,單獨食用一些祛濕食物,偏寒涼,易傷脾胃。而脾運化水濕,所以祛濕同時也要健脾。脾臟好了,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變強,濕氣也就容易排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光健脾還不夠,脾胃與腎相互依存,腎好了,脾才會更好,所以要兼顧補腎。

 

同時兼顧滲水利濕、健脾和強腎,老祖中用1個食療方子搞定

 

馬齒莧薏仁茶——馬齒莧、薏仁、芡實、赤小豆、淡竹葉、槐米、綠茶7種

做法:取新鮮馬齒莧3克,剁碎備用,薏仁3克炒熟,加上其他食材各2克,搗碎后入鍋加清水煮1個小時,趁溫熱時候飲用,上班族沒時間還是建議買一樣配方的茶包用開水沖泡后喝。

作用:馬齒莧入心、大腸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治痢的作用,臨床用於濕熱或熱毒引起的痢疾、熱毒瘡瘍;薏仁歸脾、腎、肺經,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排膿消癰,.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濕溫等症;赤小豆歸心、小腸經,利水消腫,利濕退黃,消腫排膿;芡實入脾、腎經,益腎固精,健脾止瀉,袪濕止帶;槐米止血涼血;淡竹葉入心、小腸經,清熱除煩,利尿;綠茶有助於利尿解乏,茶葉中的咖啡鹼可刺激腎臟,促使尿液迅速排出體外。

從以上各種食物的作用可以看出,這些成分既能健脾祛濕,又通腎經,固腎強腎,面面俱到,是一個祛濕的絕妙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