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品在美國,沒想像的那麼吃香,這到底怎麼回事?

2017-12-28 17:42:06

有外媒做了一個試驗,在美國,能不能只用中國產品過一天。試驗是想看看,中國產品是不是已經「接管」美國了,當然,這只是個噱頭,試驗結果也證明,中國製造遠遠沒有那麼吃香。 

1. 吃的

一;水果、蔬菜和主食基本都是美國產。農產品貿易保護向來嚴格,中國產品要打進來就難上加難了。生鮮肉類、海鮮也基本都是美國、加拿大、歐洲產。

二;此前雙匯收購了美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超市很多豬肉、火腿、香腸來自這家公司的品牌,但產地還是在本地。牛肉、羊肉、雞肉產地也多如此,也有少量來自澳洲、歐洲的,譬如德國、義大利的肉類、火腿,香腸等。還有德國北歐的乳酪,麵食。

三;美國人超愛乳酪,超市有巨大的一個區域是各種各樣的乳酪,這基本就是歐洲和美國貨的天下。這一方面有食品安全和貿易保護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習慣,歐美人在吃的方面和東亞差距還是很大。

 

2. 服裝。中國人常自嘲跑到歐美,不小心就買了Made In China的服裝,這種情況在減少,很多服裝、鞋子、家紡用品來自越南、泰國、印尼、巴基斯坦等國家。倒是玩具、書包、文具有很多還是中國的。

 

3. 家用電器。電視、洗衣機、冰箱,空調,除了美國本地品牌,進口貨以日、韓為主。如三星、索尼、惠而浦、LG、通用等,中國主要的產品在這裡也能發現,如TCL、海爾等,但不是主流。偶而在沃爾瑪,看到中國人推著海爾的冰箱,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4. 汽車。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絕大部分美國人,沒有車的話,相當於沒有腿。所以,小汽車是最重要的一個市場。很遺憾,中國車在這裡相當於空白,路上跑的,基本上是一半美國車,一半日本車,銷量前十的品牌,都是美日系。不過,韓國車也多起來了,現代索納塔、起亞也有些人在開。

 

5. 電子產品。電腦,蘋果、戴爾、聯想(Thinkpad)、惠普、華碩、三星等,比較分散。手機,蘋果和三星佔據絕對優勢,見過有人用華為,但多數是華人,當然,手機、電腦絕大部裝配都是在中國,但主要零件都不是Made In China。

 

6. 服務業。電影院幾乎就沒見過美國之外的電影,偶爾有印度或者歐洲的。很少見過中國片,一些中國國內很火的片子,可能只在少數院線上映,像好萊塢大片這樣所有院線鋪開的很罕見。

 

7. 第三產業。曾經在一個波多黎各的同學手機上發現了微信,但是她的三星手機自帶的,沒用過。倒是一個教語言的老師裝了微信,因為她很多學生是華人。

 

8. 中國製造最給力的就是中國玻璃大王製造的玻璃,佔據國外市場60%的份額,名副其實的世界玻璃大王,不管哪個國家生產的汽車,大部分都用中國人生產的車窗。

 

總體看,中國產品多數還是低價值消費品,這些產品在美國真的是極其廉價,廉價到讓人覺得心疼。但即使是這一塊市場,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了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