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誤了多少孩子的一生!多數家長還在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特別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該如何給予孩子真正的自信,避免孩子的自卑?



避免孩子自卑的關鍵

在於不和別人比



15164629051496.jpg



在我們的習慣中,凡事都要和人比,「比」的情結已經深入人心。對待孩子的學習,決定一個學生的成功與否,已經不是考試分數的高低或努力程度,而是他在同學中的名次排列。



我們再來看看父母通常是怎樣詢問孩子的考試成績。往往第一句話會問:今天考試得了多少分呀?孩子回答后,接著問:班裡有沒有同學得100分呢?回答有的話,再繼續問:有幾個呢?假如回答沒有得滿分的,問題就變成:有沒有比你分數高的同學呢?你是第幾名呀?



這種做法會使成績較低的學生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父母的理由也很充分,不比,怎麼知道你和同學的差距,不知道差距,怎麼能進步?



 ■ 孩子們對「比」怎樣看待



一名同學在給父母的信中說:



你們總是對我不滿足,動不動就說,看你們班的某某,8點就睡了,成績還總是年級第一,你呢?11點才睡,成績才考120多名……爸爸媽媽,孩兒也知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個理,可人和人不一樣,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您找個和我成績差不多的同學比,這樣我才會有上進心,和太好的比,純屬好高騖遠。我這些話總想對你們說,可是說了,我都能想出你們會說什麼,你們準會說我找理由為自己開脫,你們會說,人家能做到,你為什麼不能!?

 

他的話道出了無數孩子的心聲。但他即使被「比」得苦不堪言,卻也認為「比」能激發上進心,只是希望父母「找個和我成績差不多的同學比」。可見,「比」在孩子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



15164629057824.jpg



■ 和別人比,是教育的誤區

 

「比」,不是成功的激勵



有一位被家鄉的人稱之為「才子」的學生,當年是以縣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后又被分配在部委機關工作。這應該是一個成功的典型,而他也被父母和鄉親們視為驕傲。但他感到成功了嗎?有一天,他的妻子和同事聊天說,那位「才子」在家裡總打自己的腦袋,一邊打,一邊說,你怎麼這麼失敗!同事不解,驚訝地說:「他還失敗?」他妻子說,和他同年分到機關的那個人提升了,他沒有升。



噢,原來他比的對象又變了,已經不是小時候的夥伴,大學的同學了。可是,照這樣比下去,又有誰是成功者呢?



當然,不可否認,既是比,就一定能比出在某一階段或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但是失敗的也一定是大多數。如果以大部分的失敗來烘托少數人一時的成功,這種「比」又怎麼能說是一種成功的激勵呢?



「比」,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



用「比」來激勵孩子,會使孩子心胸狹窄、目光短淺。被「比」激發的不是上進,而是和人較勁。



上進是縱向的,是個人的、線上的比較。每往前走一點,每有一點長進,都可以讓人對自己滿意,它的動力不是想法設法超過別人,而是努力地實現自己,是一種自發的內動力。



和人較勁是橫向的比較,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這種比較之下,永遠都不會快樂。也許還有人說,不比就沒有動力。我們來看看,「比」的動力是什麼呢?「比」的動力是「超過他人」。不如別人時,我們要「趕」;並駕齊驅時,我們要「超」,超過了之後呢?是否意味著動力枯竭呢?況且,你又怎麼能超過所有,獨霸第一呢?



每個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特徵,在一條道上的比,對於許多孩子來說,並非經過努力就能成功。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和別人「比」扼殺的是自我的特徵,其直接後果是使人們不再關注生命本體,而關注生命之外的東西,生命的創造性就這樣被消耗掉了。而且,在它的驅使下,孩子們的發展是朝著一個相同目標發展,體現的是求同,而非多角度、多層次的發展,失去的是生命的色彩。



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情況,讓孩子和別人比,是教育的誤區。那樣,不但家長會很累,孩子也會很累,而且還孩子養成模仿他人的習慣。還不如就事論事,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找原因,在此基礎上尋找改進措施。





請給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和空間,不要干涉、侵入太多。最重要的是,也給自己一點學習的時間,充實完善自己,和善堅定的引導,既不懲罰也不嬌慣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