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栽培與管理(臺灣資料)

松樹盆栽的栽培與管理(臺灣資料)

介質

松樹非常需要疏鬆的用土,一般的觀念,松樹的根要非常透氣,同時也有助於共生松菌的生長。盆底使用0.8 cm以上大小的(盆底用土比較不需要講究,主要排水、通氣就可以)培養期的苗木、半成品,希望快快長大的,用土一般在0.3~0.5cm左右,表土(0~1cm)則用0.2~0.3cm左右成品(不希望長勢太強)則用0.2~0.3cm左右的小小苗(一、兩年生)則使用2mm左右的當然松樹的適合介質,不是只有(硬質)赤玉土,一般書籍上所說的大多是砂質壤土,只要符合透氣、排水、保溼、保肥、 pH值中性~(微)弱酸的介質都是松樹的優良用土。如山砂、河砂、麥飯石...等等(百年不崩解,可以一直重覆使用),也是很好的做法(石子不太吸水,表面只附著一些水,整個盆土含水量減少,澆水頻率可以增加,也就是新舊氣體交換頻率增加,盆土一直保有新鮮的空氣)。

 

以黑松和五葉松相比,五葉松是比較偏好稍乾的環境,在五葉松的介質裡,可以多加些石頭進去(約10~30%)。這些石頭不一定要到園藝資材店才能買得到,如果介質已經是優良用土了,加進去的小石頭就不必太講究這些介質的特性,約黃豆~半顆花生米大,用來攪拌混凝土用的小石子。

 

生長適溫

 

植物生長溫度有三個點:最低溫、最適溫、最高溫。溫度太高太低,植物都會休眠。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觀點來看,當溫度太高太低,光合作用的速度會變慢。如果 光合作用的效益 = 呼吸作用的消秏 時的溫度,就是該植物的生長最高、最低溫度,超過這個範圍,植物生長停止,進入生長休眠。最適溫則是 光合作用的效益 - 呼吸作用的消秏 的最大值的溫度,(每個不同樹種、甚至是不同生長階段,這三個點都不同)。以經驗來推估:這三個點是0~5度,18~25度,32~35度C。這一篇文章覺相當值得閱讀:設施內作物之生長與生理ps:在生長適溫內,溫度昇高10度C,其他因數不變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加倍(一般化學反應大多如此)

盆栽澆水的原則,一般是乾了再澆,澆必透。如果放在戶外,冬天一般則是2~4天一次,春秋1~2天一次,夏天1天一~兩次當然這會和盆土性質、盆土高度、盆土量、枝葉量、溫度、日照、空氣溼度、風勢等等問題相關因為土壤使用排水性好和保溼性較差的盆器,原則是寧可溼不要乾(不是說松樹需要很多水份,而是要很多空氣。盆栽界有句俗話:澆水三年才出師,這句話在花果盆栽上,或許可以成立,這類植物有花芽分化、消苞、開花、授粉、掉果、花果大小色澤等等問題要注意,在松樹栽培上,掌控盆土的透氣、溼度等問題,可以用選擇、調配土壤輕鬆解決)。多澆了,水還是很快會排出去,不會有阻礙空氣流通、積水爛根的情形反而因為澆水,盆土內的空氣被強制排出,水流出後,又強制新鮮空氣進入盆土也就是澆水會加速空氣流通,排出二氧化碳、乙烯(植物老化的激素)等等不良的氣體居住在都市,水源都是自來水,一般的盆栽書籍都建議不要用自來水直接澆灌。

 

用個放在陽臺上、不加蓋的大水桶,先裝滿水,儘量不照到光線(照到陽光容易滋生澡類),用澆水器取水,再來澆樹(約一星期把水倒光、清洗桶子,免得滋生孑孓)。我想原因是自來水中含有殺菌的氯氣,先讓水接觸空氣,使氯氣揮發,儘量減少氯氣濃度,減低氯氣殺死土中益菌的能力。澆水時,來來回回,同時澆所有的樹,最後再一棵一棵大量澆水。使用的介質比較疏鬆,一開始澆了大量的水,介質還沒吸飽水,水已經流出去了。澆過一點水後,先澆其他的樹,再回來澆,讓介質有吸水的時間,澆水的總用水量、時間比較少。最後澆大量的水,是要水佔滿介質間的空隙(原來空氣佔據的空間),排出原有的氣體澆完水,最後再將貯水桶注滿水

補充:引用設施內作物之生長與生理

水分一般由土壤(或盆土)中供應,而為根部所吸收,供植物體利用。土壤中的水分依其存在狀態可分為吸著水、毛細管水和重力水三種。吸著水是指被土壤吸著、吸力極強,不能為植物所利用的無效水。重力水則為土壤中自由流動、不為土粒吸著的水,因重力影響而流至土壤下方,在排水良好的情況下可迅速流走,故植物也無法有效利用。因此植物能有效利用的只有存在土壤粒子孔隙間、抵抗重力而由毛細管現象作用所保存的毛細管水。

土壤溼度的分類:如果介質顆粒夠大,那麼重力水的進出,就會促進空氣的流通,這就是對松樹澆水寜溼勿乾的想法。所以適合的介質和適當的澆水,對松樹的生長,是絕對有幫助的。

 

 盆器材質與形狀

 材質

一般都認為以長勢而言,盆器的材質,優劣的順序是:1.(磚)瓦2.硃砂3.陶瓷4.塑膠。原因何在:透氣性是主要考量點。近來又常見用篩籃種植,而且在其他條件配合下,長得比用上述的材質種植的效果更好。同樣的也是因為通氣效果優於其他材質。但是篩籃有個缺點,就是易造成失水,所以改用塑膠盆,在塑膠盆的五個面,在不破壞盆器盛裝盆土能力的情況下,鑽了許多1.5mm的小孔(每平方公分粗估有4個),覺得剛好介於瓦盆與篩籃之間(這裡指的瓦盆不是翠X在大陸所生產的素燒盆,此盆用的感覺粉差),鑽2mm、3mm的洞透氣的效果會更好,但是考慮到有時會長期不在家,不敢用太大的洞,防止失水的現象(今年過年期間,回家7天,臨行前充份澆水,盆土上蓋著報紙,用角材壓在盆緣上,回來後盆土還有點溼,沒有到需要立刻澆水的情況,再撐7天也應該沒有問題)

 

形狀

盆器的形狀大約是圓形、四邊形(含多邊形),同體積下,四邊形的盆器,一定比圓形的表面積多

也就是透氣面積多,透氣效果較好,根伸展的面積(內部透氣的體積)也比較多,另外四邊形的盆器,還有一個好處,在置場面積有限的情形下,不會浪費盆與盆之間的空隙,加大用土量,所以、以同面積置場下比較,使用四邊形的盆器,會有較多的盆土;每單位盆土,四邊形的盆器透氣、根的伸展面積都比圓形的好。

盆器(盆土)的高度也同樣影響透氣、保水能力。盆土高保水能力好、透氣差,反之盆土低保水能力差透氣好,所以現在都用矩形的淺盆,20*30*10,30*40*14 CM這樣尺寸的塑膠盆(以PP製成。市面有一些用回收材質製成的圓形盆,因為原料複雜,塑膠的聚合反應可能不是很完全,容易有些沒有完全聚合的分子逸出,傷害植物,我不採用),鑽許多小孔(這個動作要花很多時間)之後再使用。

夏眠與避暑

上面曾提及生長最低溫、最高溫、最適溫的問題,在臺灣平地沒有最低溫的問題(或是時間很短暫)

比較大的問題是最高溫依我的推測最高溫在32~35度。這個溫度在臺灣平地的夏天,一定會長期發生,尤其是臺北盆地、南部,氣溫常高達35度以上,甚至直逼40度。樹擺在全日照下,到了中午,盆土甚至會燙人,溫度可能高達40~50度,當然這樣的溫度,對植物會有莫大傷害(蛋白質到了55度就開始凝固),也就是說松樹到了夏天會有夏眠(假休眠)的問題,溫度過高植物細胞甚至會死亡,造成傷害。如何打破夏眠,當然關鍵在於降溫,總不能吹冷氣吧

我想到的方法有四:1.盆土遮陽2.中午澆水3.通風4.午後遮陽。

1.盆土遮陽---減低因日曬而提高盆土的溫度,方法則是盆內雜草不予拔除,而且剪到松樹第一枝以下的高度,利用雜草減少盆土日照量。沒有雜草則用物體(或遮光網、木板.....)遮陽,木板和盆緣最好留一些空間,不要阻礙盆土上的空氣流動。現在鳳梨(屬於熱帶植物)的栽培,在夏天烈日酷曬下,農民常會給長成中的鳳梨果實上戴個白色帽子(在頂芽和果實間套上去,不知道什麼材質,中間有個圓洞,圓洞向外有個缺口),防止日曬造成高溫,使品質下降。

 

 

2.中午澆水---一般澆水的水溫低於氣溫,更遠低於盆溫,澆水立即降低盆土溫度(慢慢澆、澆到比平常還要多的水,從盆底流出來,用水把熱量帶走)。而盆土獲得充足、溫度較低的水份,有助於葉子利用蒸散作用,經由水份的汽化,大幅降低樹的溫度。

3.通風---置場通風,又有風的情況,蒸發的水氣體份子,容易逸散。從飽和蒸氣壓的理論來說:一定溫度下,空氣中所能含的氣體水份子會有最高濃度,再加入氣體水份,水會凝結成液態,水汽化的速度變慢。也就是說降低空氣中的溼度,有助於葉子的蒸散作用;最有效降低溼度的方法就是空氣的流動,從而帶進比較乾的空氣;另外空氣流動本身也有助於蒸散作用。所以置場要通風,葉子也不宜太密。

4.午後(12~...點)整棵遮陽(一定的比例)---松樹是陽性植物,喜歡全日照的環境。但是當溫度超過最適溫(推測資料是18~25度C),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總效能開始減少,這時再多的日照只是提高植物的溫度而已另一個問題---葉綠素行光合作用,在一定溫度、水份供給、二氧化碳濃度下,光合作用的速度會因光照量有所變化,光度越高,作用越快,但是光度超過一個資料後,光合作用的速度會有最大值,這時再增加光度並不會增加作用的速度。如果又處於高溫下,多出來的光線,只會升高植物溫度,更不適於植物生長。基本上松樹在臺灣夏天時,沒有遮蔽的午後陽光,已經超過這個資料。所以此時遮陽,無害於松樹,反而有益。ps在中部、台東夏天會有焚風出現(尤其是有颱風通過臺灣海峽時的台東,吹西南風),焚風的特性是溫度急速上升,空氣異常乾燥,植物會因而脫水,此時必須大量澆水、並給予葉水,如果先有氣象報告的資料,最好先把樹移入室內,避免受到傷害 。

 

頂芽優勢

 

     大多數的植物,在頂芽的部分常會分泌生長激素,促使養分優先往頂芽運送,這種現象稱為頂芽優勢頂芽也會分泌激素,使得側芽無法萌生或抑制側芽生長,在松樹上這個現象尤其明顯。為了松樹能平均生長,栽培重點往往需要打破頂芽優勢,方法有兩種---摘綠芽後另萌新芽和剪天枝再重立天枝兩種方法都是利用暫時少了頂芽,不再有太大的抑制作用,養分可以分送到側枝(芽),爭取一段生長的黃金時間,得以盡情生長茁壯。這樣的形容,好像有點獨厚側芽的感覺,實際上是的,因為松樹的頂芽優勢是很強的,樹勢強的松樹,不用太久的時間(大約是一季),不論是新生的頂芽,或是重立的天枝,頂芽優勢又會再恢復

  

松菌

 

1.松菌是外生菌,只存在土壤中,所以松樹換盆要摻舊土,不宜洗根。

2.松菌可能因為外界環境改變而死亡,導致根腐爛,如溫度太高、土壤過酸、通氣不良等等因素

3.松菌具有固氮、溶磷之類製造肥份、幫助松樹吸收肥份的能力,還能促進松樹的生理反應

另外,共生菌可分為兩類:絕對共生類、非絕對共生類,松菌屬絕對共生類,少了松菌,松樹就會死亡。

 

施肥

春肥(主要是長芽、長葉)

樹勢弱的可以早一點下肥,時間在芽動後,約2~3月。既然樹勢弱,就不能也不需要一次施用太多肥料.樹勢強的稍晚一點,時間在展葉後摘芽前,約3~5月,太早易造成徒長或節間過長。雖然節間太長可以用摘(或剪)芽的方式,把節間變短,但是長勢太強,直射陽光又不夠,新芽很可能會長到10~30cm以上才開始展葉,因為松樹只在有定芽(葉子基處)的地方才會長芽,這一段根本沒葉子可供逼芽,縮短節間,最後只有將整枝剪掉(或全數綠芽摘掉),重新再來。

秋肥(主要是枝幹長粗)

夏末秋初,約8~9月,天氣開始轉涼,松樹經過夏眠後又開始快速生長時。一般而言,秋肥是一定要下的,秋天肥份吸收得不夠,來年春天新芽生長會不好,影響整年的長勢.夏天溫度過高日照強、冬天溫度低日照弱,松樹生長趨緩(夏天生長的細胞,和春秋生長的一樣大,甚至更大,從年輪是看不出夏天生長緩慢的現象的),不需要(太多的)肥份,尤其在夏天全日照下,水份蒸發快速,盆土中如果殘留太多的肥份,可能因為水份蒸發,水中離子(肥份)濃度大幅升高,引起肥傷,即使沒有到達肥傷的程度,也會因為滲透壓的問題,使植物吸收水份的能力降低,減少松樹在氣溫高時,特別需要靠蒸散作用降溫的效果換盆後最好間隔1~2個月再施肥,如果錯過時機,就等下次,一次沒施肥沒什麼要緊(只拔盆沒拆土,在一週後可以配合春秋的下肥時機施肥,但不宜過量影響新根的伸展)

松樹盆栽的栽培與管理(臺灣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