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孩子能認識20個漢字,中文系爸爸的絕招值得推廣

 

電梯里,不知如何說到孩子的學習。同事A的兒子剛兩歲半,「小傢伙已經認識幾十個字了。」哇,眾人紛紛驚訝。「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我們家的不感興趣啊。」一位新手媽媽羨慕地問。

「圖形記憶啊!」同事A說。作為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他介紹說,自己會拿可反覆擦寫的磁性板,塗塗抹抹。就像畫畫一樣,把字寫在板子上,告訴孩子,這是「大」字。然後,爸爸會誇張地舉起雙手,在空氣中畫一個大大的弧線,幫助孩子更形象地理解,什麼是「大」。

讓孩子提早識字,有利於他們儘早展開閱讀。相關研究顯示,幼兒大腦在3歲時發育達到頂峰,到了7歲后變緩。幼兒的黃金閱讀能力發育其實在3~6歲。而好多幼兒園並不教授孩子學習,如果錯過識字,其實損失很大。

教育部語有一項關於漢字使用頻率的統計結果,如果孩子能認識900個高頻漢字,就可以閱讀90%以上的內容。讓孩子儘早識字,無疑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關鍵。

用「圖式」認字法又快又好

心理學上有一種學習方法叫「圖式」,最先是由哲學家康德提出來。心理學家們卻沿用了他的學習方法。圖式,顧名思義,就是幫助孩子在大腦中對知識建立起網路,串起來的知識點越多,學得越快。

打個比方,當我們教授孩子認識「上」字,就要幫助他們尋找大腦中的知識儲備。「你看,杯子在桌子上。」同時,可以畫一條直線表示桌子,並指著水平直線上畫一個點,告訴孩子,這就是上。學習「下」字,同理。中國的造字法很有趣,也遵循象形、指事、會意等方法。這樣學習漢字,一切都水到渠成,又快又好。

人的大腦每天會接受各種訊息,但是當新知識存儲於大腦後,往往容易步入遺忘曲線。就好像大腦里真的有一個記憶橡皮擦一樣,如果這些新知識不被反覆利用,最終就會遺忘。這也是為什麼要建立圖式鏈接,讓新知識和舊知識發生關聯的意義所在。

用內隱學習原理加速記憶

心理學上有一個內隱學習原理,指的是當人們看到一個東西時,大腦里會留下一點痕迹。如果反覆看,痕迹反覆加深,最後就變得熟悉了。

如何利用內隱學習原理教孩子識字呢?一位心理學專業的爸爸是這樣做的。當孩子3歲以後,他開始在讀書的時候運用指讀識字法。每次讀繪本,手就指著讀到的內容的字,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無一例外。

孩子的注意力便從聽覺轉移到爸爸的指尖,不由自主地跟隨著指頭的移動認識漢字。其實,這裡面也蘊藏著心理學小知識,叫注意力分配原則。

內隱學習原理貴在堅持。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立竿見影的效果,千萬不要灰心。日積月累,某一天孩子展示出來的變化,會讓父母感到驚喜。

識字對智商的促進作用

教育專家認為,學習漢字有助於提高智商。當識記漢字時,幼兒的大腦受到字形和字音的雙重刺激,大腦神經活躍度更強,神經元迅速生長,神經元的大量增加使得大腦皮層厚度增加,兒童的智力自然更高。這個過程也是觀察力、記憶力的訓練。尤其是還能提高思維能力。識字過程中,孩子必然會對字形進行分析和歸類,這種分析和歸類過程就是思維邏輯訓練的過程。

歷史上,文人大家早早就開啟了智力啟蒙之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 4 歲便開始識字,一年後能認識3000 多漢字。著名詩人、作家冰心也是4歲識字,7歲能讀全本《三國演義》。早期識字為他們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