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真實自由的那些摩托老片兒

提起《飛車黨》這部影片,不管你是車迷還是影迷,大概都會感覺如雷貫耳,鮮有人不知。大多數認識馬龍·白蘭度的影迷可能是在《慾望號街車》或者《教父》中接觸到他,但其桀驁不馴、頑劣偏執的反叛形象卻在《飛車黨》中演繹的淋漓盡致,馬龍·白蘭度的水手帽、皮夾克和重機車的壞小子形象也成為當時眾多青年的模仿樣本。

《飛車黨》是第一部表述沒提過非法機車團伙的電影,被譽為「摩托公路片始祖」,演繹了一個二戰後無所事事、年輕易怒的機車團伙,在小鎮中尋釁滋事隨即發生的一系列鬥爭。由於精準的刻畫了其時美國青年的乖戾和好鬥的形象,《飛車黨》被認為「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同時白蘭度的機車、電吉他和嬉皮風一起被刻上了反叛的烙印。

由於影片描述的內容太過反逆,即使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白蘭度,也被保守的審判團Pass掉,哈雷公司也因為劇情的原因拒絕贊助車輛道具,迫使劇組不得不放棄這一充滿美式風格的重機車,為白蘭度挑選了英國凱旋6T作為座駕,上映后橫掃全球的票房銷量使得哈雷白白喪失了一次宣傳機會。

《飛車黨》在戰後的和平年代定義了一個教科書般「壞小子」的形象,但那股放蕩不羈的性格和追逐自由的心性,卻伴隨著摩托這一偉大機械,繼續影響著每一代年輕人。

極速酷客   

2002.07

縱觀汽車影壇,《速度與激情》、《極品飛車》等街頭飆車主題電影數不勝數,甚至連給小朋友的《賽車總動員》也出了不止一部,但認真刻畫兩輪賽車的電影卻相形見絀。而《極速酷客》則是其中很精彩的一個。

《極速酷客》又譯為《極速飛車》,上映於2002年。作為和《速度與激情》同時代的飆車題材影片,成功的把摩托的賽車畫面展現的引人入勝。在其中一場公路飆車中,劇組找來了一千多輛摩托車和數百個熱情的騎士前來助陣,讓這一宏大場面沒有添加任何CG特效,所有的車輛都是貨真價實的機車,觀眾也都在場竭力歡呼,特技演員們也趁機露了一手真本事。

影片中最值得說道的是,劇組找來了一台Y2K終極戰車前來助陣。這台使用勞斯萊斯Allison 5O-C18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陸地飛行器曾肩負著「地表最快、最昂貴摩托車」的稱號,手筆之大,令人稱嘆。

另外一個少有人知道的是,《極速酷客》的製片人尼爾·莫瑞茲也是《速度與激情》和《極限特工》等動作電影的製片人,由此也不難理解《極速酷客》的成功由來。

摩托日記   

2004.09

《摩托日記》講述了兩個耐不住平凡的年輕人:醫學研究生格瓦拉和生物化學家阿爾伯托,拋棄生活,駕駛一台諾頓500,從阿根廷開始了為期八個月的拉丁美洲穿越之旅。

他們從起初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激情,逐漸經歷了愛情、苦難、貧瘠等各種人情世故的遭遇,在智利遭遇了被地主剝削的流浪者,在秘魯碰見麻風病人的隔離區……這一切讓兩個「先進社會」來的年輕人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看法徹底轉變,種種親身經歷讓兩人逐漸看穿了人與社會所具有豐富而複雜的"本質"及根源。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變,參考了阿根廷醫學研究生切·格瓦拉在1951年與好友阿爾伯托騎摩托在南美洲的旅途。影片根據原型格瓦拉醫生的日記,並且攝製組用了兩年的時間重走了當年兩人的旅行之路,還拜訪了仍然在世的80多歲高齡的阿爾伯托。

《摩托日記》不像上次提到的幾部影片那樣,以摩托為主角,充滿了刺激的飛車鏡頭。本質上《摩托日記》是一部紀實的自傳影片,但通過摩托進行的一場偉大的旅程,記載了一個年輕人對人生看法的轉變,也讓包括賤賤在內的眾多觀眾,跟隨著格瓦拉的車輪,體會到摩托帶給我們的自由,與真實。

荒野大飆客   

2007.03

《荒野大飆客》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和描寫西部牛仔的「鏢客三部曲「之一《荒野大鏢客》混淆。

影片介紹了四個處在中年危機的老友,面對各自窘迫的生活,決定組隊開啟一場不計後果的冒險之旅。四個兄弟穿好皮衣,紮上頭巾,開始了一次穿越新墨西哥州的哈雷旅行。

一路上,「野豬」車隊狀況百出,但在一次次的遇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四個老男人逐漸找回了久違的樂趣和自我…..

或許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原因,賤賤對於中年危機的生活窘態並不能感同身受的融入劇情,但追尋自我和發現樂趣,正是摩托帶給我們每一位騎士的禮物不是么?!

羅馬假日   

1953.08

最後要說的這部影片,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摩托戲份,但其對摩托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前幾部加起來都無法企及的,那就是不朽女神奧黛麗·赫本的經典之作:《羅馬假日》

為什麼說它沒有摩托戲份,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部敘述摩托的電影,一輛Vespa作為女神的座駕,連配角都算不上,甚至堪堪叫做「龍套」,但卻正式這個龍套角色,讓比亞喬將Vespa這個品牌徹底打響,眾多不是摩友的觀眾雖然叫不上其名字,但只要看到這個造型,就會脫口而出「這是赫本騎過的車」。

 

強行將這部描述愛情的文藝影片併入到摩托主題,賤賤也是糾結了很久。但Vespa骨子裡的浪漫色彩卻讓賤賤條件反射似的將這兩者關聯起來。如果說電影對摩托的影響的話,恐怕也莫過於此了吧~

聊了這麼多,其實在觀影的過程中最讓我們動情的,不是刺激的飛車鏡頭,不是誇張的場面,而是劇中人物和摩托之間千絲萬縷的交流與情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電影中得到的體會是不同的,但對摩托的那份熱愛,確是每一個摩友觀影時最純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