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廠商「拐走我們的荷包」的手段,看破手法就不會再中圈套!

1. 定價策略。

將定價訂得高一些是許多廠商都會使用的手法,通常廠商會先將較貴的產品先展出後,再由其次的產品殿後,讓他們看起來比較便宜一點,但是其實這看起來比較便宜的產品其實定價也略為偏高。這方法時常使用在餐廳裡,像是平平是同個品牌的礦泉水,人們反而會願意買餐廳裡價高2~3倍的水,而不是路邊販賣機裡的水。


大概就像這樣...

廠商打著每個月都付一樣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比較貴的車,消費者就會想,那幹嘛不買貴一點的車。但其實差別就在繳費的時間長短!以後還是要看仔細再下決定!


2.擬人化廣告。

想想有時候電腦壞掉的時候,你就會對它生氣,或是會幫自己的愛車取個小名,又或者是跟自己的寵物對話,彷彿牠們是人一樣,這樣的擬人化方式會讓人容易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像是有的公司就會打造自己的吉祥物,這樣不僅能讓消費者對他們的信任度大增,還能促進消費!


3. 廣告不實。

速食店中的漢堡總是跟現實裡的漢堡差很多,全部都是廣告不實害的阿!


4. 引誘消費。

大家都知道便宜與昂貴是相對性的,當飲料有50與70的選擇時,通常大家都會認為70元的很貴,但當飲料有了50、70、100的選擇時,人們的心態就會認為買70元的很合理。


5. 九牛一毛的降價。

消費者通常看到大大的降價標示就會衝上前拿個幾包,但是他們可能忽略了底下的小字,可能根本跟原價只差了1~2元的價錢,他們也覺得有省到。



6. 變相漲價。

價錢通常是很多人在消費時的考量,所以廠商就會利用這種心態,不更動價格卻將食品的體積縮小,變相漲價。


7. 購物車。

大賣場曾經統計,使用購物車逛大賣場的消費者通常會比使用購物袋的消費者還消費多40%的金額。此外,大賣場通常都會將食物區擺放在接近出口的地方,這樣消費者才會在走去必需品前,先逛到奢侈品,這樣才能達到引誘購買的目的,而有的大賣場會將動線設計成逆時針的方向,這樣還能激發消費者毫無計畫的購買欲望。


8. 格倫轉移現象。

世界上第一個大型封閉式賣場是由建築師格倫(VictorGruen)所設計,當時格倫首創了有著超高屋頂,又像迷宮一般的賣場,在他所設計的賣場中,不僅沒有時鐘,也沒有窗戶,這樣能讓消費者產生一種輕微恍惚又失去方向感的錯覺,更讓他們忘記一開始進來消費的目的,如此一來才會有所謂的衝動消費!


9. 擺架的哲學。

通常在超市中的架子上,最上面的會擺放一些較不知名的品牌,而黃金櫃位(也就是所謂的消費者能平視的地方)就會擺放最知名且廣告打最多的品牌,而底層則會擺放幾乎不為人知的品牌,或是兒童用品。而為了要租黃金櫃位,廠商當然是撒了大筆的金錢,而這些金錢當然要轉嫁在消費者身上。所以下次在買同樣的商品之前,先從架子的上到下好好比價一番再買吧!


原來廠商都是靠這種消費者心態在大賺我們的錢啊~~快把牠分享出去,下次買東西前仔細想清楚就不會平白無故地讓錢飛走啦~


來源:Bright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