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清明節?佛教信徒應該怎樣過清明節呢?

清明節將近,中國的傳統習俗最重要的是祭奠已故親人。清明節與佛教並無直接聯繫,但一個「孝」字將兩者緊密相連,面對亡故親人、歷代祖先,佛教自有相應法門,既讓在世之人寄託哀思、表達孝道,又讓已故親人獲得最大福報。

清明節的傳統看法

清明節的習俗大約始於周代,是一個充滿祥和愜意氣氛的節日,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時的清明節,是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最宜掃墓祭祖、春遊踏青;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活動,增添情趣。二零零六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是專為追思和祭拜亡者而設的傳統節日;落實了中國哲學家及聖人孔子於西元六世紀所提倡的孝道。清明節是落在冬至以後初春的第106天。人們會在當天前往祖先和亡者的墳墓或骨灰塔祭拜和打掃,同時以亡者的名字做供養。

孔子與佛陀雖分別住在中國和印度,但兩者卻生存於同一個時代。孝道是兩者為促進社會和諧,共同提倡的教義。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的融入華人社會體系,以致每個華人了知自己在清明節所應盡的義務,每年過清明節的傳統不曾間斷。清明節雖始於對亡者的祭拜和供養,生者也在亡者的墳前提出請求和感激亡者對生者所給予的祝福與保佑。

佛教與清明

依佛教的說法,亡者因過去活著的時候種下的種種惡因緣,以致他們往生惡趣。那些因執著於財產和子女的亡者,因此轉生為不幸的眾生。他們可能回到家中流連在門后,製造陰森的氣氛。清明祭祖之時,佛弟子當以誦超度類的經文為主,透過為他們做功德,他們可以轉生善趣。佛教建議活著的親友做功德迴向給亡者,可以幫他們減少痛苦。其實,《善生經》中有提到子女的義務就是時常做功德迴向給已故的父母。因此,任何族群的佛教徒都可以在清明節追思懷念已故的祖先,並以亡者的名字做供養來幫助亡者。在《TirokuddaSutta》中也提到生者心中的感激會促使他們以亡者的名字來做供養。

「他給予我,並為我工作。他是我的親人、朋友和親密的人——因為如此想,生者為亡者做供養。」

「那些慈悲的,因此,必然記得已故的親戚,並且以亡者的名字做供養。透過全心全意的功德迴向,亡者將對做功德的活著的親屬感恩,並且祝福他們。」

「那些已故者因為被記得和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感恩之心,心中將積極的對活著的親屬產生祝福。」

佛教徒在清明節可做

一、到置放祖先靈位的墳墓、骨灰塔等聖地做打掃和供養。

二、到寺廟為往生者做供養,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三、為亡者受戒(八或十戒),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四、拜訪老人院、殘障或智障者收容所、孤兒院,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五、為亡者做任何功德,並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六、念經持咒,為先人做功德迴向。

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

清明是修行人最好的節日

對於修行人而言,死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情,是人生真正的轉折點,來生的何去何從全部從死亡開始變得明了,如果說清明是對亡者的一種祭奠,更是對無常的一種表達,人生中最為痛苦的無非是陰陽兩隔的離別之苦,通過清明應該認知有漏法皆苦的自性,通過清明應該提起壽命無常,人必有一死,且死期不定的知見,對於修行人而言,最有實意的就是修行。佛教里沒有清明這個節日,因此佛教經卷中也沒有關於「在清明節如何如法祭奠過世親人」的記載。

對於佛教弟子而言,如果講到要「祭奠超度亡者」,那麼每一天都可以當做清明來過。因為我們只要把每天所作修行功課的功德迴向給亡者就可以了。至於是否掃墓、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這些風俗習慣更多的是出於自己情感的需求,讓自己心裡「過得去」,跟亡者的關係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