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8萬億現金、富可敵國的蘋果,為什麼不像BAT那樣大規模收購?

很多朋友可能對1.8萬億現金沒有一個概念。咱們先換算成熟悉的萬元,就是180,000,000萬元,每天花100萬,可以花4931年。是的,4931.51年,接近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之久……

在現金為王的時代,任何一次併購都需要謹慎再謹慎,特別是大規模收購,蘋果深知其中道理。

15232152571205.jpg

從蘋果過往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蘋果向來是一家做硬體的公司,iMac、iPod、iPhone,從電腦到手機,再到藍牙音箱、耳機,都是硬體,並且更加智能化。蘋果是基於產品的精簡提升,並不熱衷於併購。1996年,喬布斯重新接手蘋果,將公司正在開發的產品由40種削減到4種。才成功打造了蘋果文化的品牌形象;設計,科技,創造力和高端的時尚文化,成為全球業界,消費者關注的熱點。

有這麼多錢,買一些小公司不成問題啊,但為啥蘋果不像BAT一樣收小弟建工會呢?

15232152577755.jpg

這就是中外企業的思路不同,國外企業一般是專註一個領域做到極致,靠增加邊際利潤賺錢,(白話文:我這個產品就是NB、還很貴,你買不買?)蘋果BOM拆解的原材料成本不到售價的5成,毛利就是5成,有多少企業能做到?純利也基本到了20幾個點,在傳統企業裡面這個數簡直不要太殘暴,但是蘋果就是只做電子產品,做到極致(真正具有長期核心競爭力——有別於其它企業又優於其它企業)。國外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Netflix只做視頻做到極致,Facebook做社交做到極致,亞馬遜做電商做到極致,再牛跨界的也只是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玩車和火箭兩個製造業)。他們的思路都是產品做到極致,以謀求高毛利,因為本國人口和市場有限,要推廣全球市場,不斷做大市場,獲得更高收益。

15232152589219.jpg

企業的經久不衰,更多基於自身的領域生態深耕,盲目擴張往往把企業推向懸崖。例如樂視,樂視打造視頻產業、內容產業和智能終端的「平台+內容+終端+應用」完整生態系統。在自身的生態系統里玩得風生水起。賈躍亭卻要在美國投資的法拉第未來公司(FF),導致樂視資金鏈斷裂,負債纍纍。

所以中國的很多企業不是倒在小的時候,恰恰相反,是在有了足夠的資金以後,盲目擴張,大量投資,導致資金鏈過長,最後失敗。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盲目的擴張只能是災難。蘋果很清楚這一點。

15232152597809.jpg

並且蘋果併購往往是為了獲取技術和人才,例如,蘋果曾在 2014 年以 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Beats,但只佔併購支出總額的40%。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蘋果收購是為了直接推高公司營收或利潤,相反,這些收購旨在改善蘋果產品質量。所以蘋果只是把併購當作一種學習工具,用以獲取人才和技術團隊。

反觀BAT,中國市場還在成長期,機會比較多,廣泛投資,有時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隨著中國市場慢慢進入成熟階段,以後,中國企業很可能會像美國企業一樣,更專註於少數領域而不會喜歡廣泛撒網的。阿里和騰訊的成功,也是建立在無數失敗的投資上的,如果成功的投資不能帶來驚人的回報,那麼大家盲目擴張的衝動應該會小很多。

15232152595767.jpg

與其問蘋果為什麼不廣泛投資,建立一個網際網路帝國。

倒不如問:為什麼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這麼熱衷於所謂的布局?

還有人說,不大量收購是因為蘋果目前還沒有發現比他們更賺錢的公司?你覺得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