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用」英文,而不是「學」英文

身為家長的我們都期望自己的小孩能在小時候就奠定深厚的外語基礎,有這麼一位家長對孩子的英語教育就非常的全面以及深入,或許大家在試用其他方法之餘,亦可試用這麼用心家長的教育方式,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1) 讓孩子「用」英文,而不是「學」英文

我們遵循的原則很簡單,就是讓小孩「用」英文而不是「學」英文。我們把溝通式教學的理論(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在生活中具體實現。很多人也一定嘗試過用類似的方法,譬如在日常生活的餐桌上或其他活動時使用英文。然而常常結果並不理想,原因是全家人都會覺得情況太彆扭了。在中文的環境中使用英文來表達日常生活的情況,一定是不自然的。大家意識形態上都離不開「學」或「練習」英文的陰影。小朋友的母語(「普通話」或「閩南語」、「粵語」等)愈好,這種方法愈行不通,最後多數案例都以「放棄」收場。就算勉強持續的案例,孩子的英文也都停留在某個程度,無法向上提升。我們深知這種方法效果不佳,最主要的因素是「小朋友」本身「使用」英文的意願不高,而意願不高則是因為「使用」英文的環境和內容大都是大人選的,小孩「使用」英語時,其實只是把母語「翻譯」成英語。這對小孩當然是一種「腦力」的負擔,相對的降低其使用的動機和意願。

(2) 利用孩子(非大人眼中的「有用」而不好玩)覺得好玩的題材

我們因此非常大膽的假設,小孩如果能夠建立自發性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來使用英文,上述的問題可能不會發生。然而,對小孩而言,最能使他們產生自發性內在動機的事物一定跟「玩」有關。換言之,只要小朋友覺得某事或某物不好玩,自然不會產生接觸該事或該物的動機。反之,若小朋友發覺某事物好玩,則想擋也擋不住。大人此時扮演的角色,就是先過濾市面上千百種的多媒體材料和玩具,把較合適的收集起來,讓小朋友選擇其最愛。大人選擇的原則其實很簡單:多選擇「語言」與「動作」均衡的材料,而不要偏向其中某一種。小朋友在這多樣的環境中,自然會理出一條他們自己覺得最有趣味的路。比如說,我的小孩喜歡恐龍,我就買很多與恐龍有關的錄像帶和光碟,讓他自己去「探索」。因為對恐龍的強烈興趣,使得他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厭其煩地「摸索」英文的內容。試想,假如他對恐龍沒有強烈的興趣,他早就放棄了。一旦孩子不感興趣,大人再逼迫,似乎產生的作用也不大。

簡而言之,我們的基本原則就是讓孩子們在他們自己最感興趣的世界里「使用」這個領域中的英文。我們只扮演「欣賞者」和「推動者」的角色,且不時對他們善於使用英語而加以讚揚,他們自然會樂此不疲。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盡量避免自己教孩子說英文,讓他們從影片或光碟片中學習,因為我們說的英文仍有腔調,而他們自己習得的卻是道地的英文了。現在筆者的小孩已經會糾正母親的英文發音。也因為我們日常生活都使用中文,且在正規教育和中文環境中成長學習,孩子的中文仍舊是絕對的優勢語言,但他們的英文,在「玩」的世界中,則頗有與中文平行發展的趨勢。

三、不同階段的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1) 一歲半到三歲期間:

母親選擇以音樂為主的錄像帶, 如:

(1)Gymboree(健寶園的律動影帶)和Barney and Friends(小博士邦妮)。

(2) 迪斯尼的卡通電影錄像帶,如Jungle Book(森林王子),Peter Pan(小飛俠)等。

(3) 以色彩豐富的圖片為主的書籍。

材料選擇與使用方法:

家裡所有非英文的玩具、錄像帶或兒童書籍都暫時收起來,不讓小孩接觸,讓英文成為小孩唯一的「玩」的取材來源。

(1) 每天讓小孩看1-2小時,每次不超過一個影片的長度(約一小時)。

(2) 其他時間讓孩子翻閱英文圖書。

(3) 在孩子玩的時候放錄音帶,讓他重複聽他在影片中聽過的語言和音樂(Disney及其他非常容易取得這類材料的影片)。

(4) 準備與影片有關的玩具、人物或角色,讓孩子可以在不看影片時,重複模擬影片中的各種情景。

(5) 我們除了配合小孩的世界之外,不太介入小孩的發展和學習。

我們只是不斷地提供小孩想要的材料;我們亦於此時訓練小孩的「求」與我們的「供」之間產生平衡的「家庭」、「社會」的各種「規範」。例如讓小孩了解「貴」不一定好,沒用的東西不要一直買;別人有,自己不一定要有等各項認知。

(2) 三歲到七歲:

孩子已有明顯的偏好,我們依其偏好,斟酌之後選擇他們喜歡的影片或光碟。如The Land Before Time 系列的影片,Winnie the Pooh(小熊維尼),Batman(蝙蝠俠),Wee Sing Series 之歌唱影帶及其相關書籍。這段時間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我們特別防範中文玩具或影片的入侵,因為我們知道中文一旦入侵,小孩立刻會用中文取代英語,則前功盡棄矣!小孩對語言的使用與大人相同,哪個語言容易,就使用哪個語言。會去使用不熟練的語言,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非用」不可。一旦這個條件不存在,小孩就會認為「英文」已非必要,不學亦可,則動機已不復存在。我們隨時提醒自己:孩子使用英文,並非要學這個語言,而只是想透過這個語言達到「玩」的目的。

材料選擇與使用方法:

(1) 仍規定每天影片+光碟的時間,最多不得超過2小時。

(2) 讓孩子在「限度」下選擇其最愛的英文影片、光碟和其相關的書籍、玩具等。

(3) 讓老二也加入行列。但因老二還太年幼,無法一起玩,老大隻好自己玩。孩子自會用自言自語(Monologue)的方式達到「使用」語言的目的。

(4) 我們也開始在孩子家裡的「英文世界」之外的其他地方介紹其本土文化的玩具和其他非英文的事物,但一回家,則一切又回到「英文的世界」。

(3) 七歲到現在:

由於受同齡玩伴的影響,開始有暴力行為出現,因此在影片的選擇上,則由父母把關,只選擇增加其知識性的錄像帶或光碟。其他滿足同伴壓力或好奇之電動玩具或影片,則只能到同學家、親戚家(如外公)才能玩。由於造訪同學和親戚並非常有的事,故 (1) 不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2) 讓他們更珍惜在別人家的一小段時間,因而學得很多、很快,卻又可免於沈溺其中,可謂一舉數得。而於此時,孩子早已習慣使用英文的生活方式,他們已經很習慣碰到英文的東西就用英文解決;碰到中文的東西,就用中文解決。我們已在這個時候開始讓孩子練習打字,逐漸把「英文」從「玩的世界」轉入真實的世界。也就在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會讀像Dracula(吸血鬼),Phantom of the Opera(歌聲魅影),Matilda(小魔女)之類充滿傳奇性的故事書。這種發展在我看來非常正常,也絕不會影響其正常的課業,而英文則每天不斷地進步,完全不需大人操心了。

材料選擇與使用方法:

(1) 更廣面購買全套的英文書籍及百科光碟,讓孩子有空時,不但可查詢上課用的資料,更可一探各種新知。

(2) 大人由引導變成與孩子討論或鼓勵孩子用英文發表意見,並不斷肯定其英文能力的正麵價值與意義,並且隨時提醒他「英文」不那麼容易,使用英文的習慣不可一日鬆懈。

(3) 多讓孩子把各種玩具混合而建立他們心中的「創意世界」,例如孩子會把Superman(超人),Batman & Robin(蝙蝠俠與羅賓)和Power Rangers(金剛戰士)放在一起變成Superfriends(超人朋友)來打擊各種魔鬼或壞蛋,如Mr. Freeze(急凍人),Godzilla(酷斯拉)等,此時其語言已經可靈活運用,自然而流利,與操英語母語的孩子不相上下。大人可安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