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能說唱英文歌謠,會的單詞也不少,為什麼就是說不了英語?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兒童英語教育已經成為許多家長非常關注的話題。於是家長親自上陣教學、購買各類學習工具、報英語培訓班、高價聘請私教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可是有沒有發現,孩子從老師或學習工具上學會的英語歌謠,儘管說唱的有模有樣,歌謠中的詞彙量也不小,但到了實際對話時,孩子卻說不出來。我們今天來聊聊這個話題,文中不妥之處,歡迎交流探討。

先來看看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眾所周知,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Chomsky)的「LAD理論」認為少兒有一種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先天語言獲得機制」(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簡稱LAD)。兒童是通過這個機制直接獲取語言的,LAD 在0~6歲非常活躍,隨年齡增長逐漸弱化,12歲後其作用將日漸消失。另外,兒童三四歲時發音機制已開始定型,之後的語言學習容易有口音。再者,人類大腦中掌管語言學習的區域叫「布羅卡」區, 4-12歲時這個區域比較靈敏,此時被存儲的語言會被大腦吸收並能很快掌握和靈活運用。12歲之後,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這時開始學習的語言會被大腦存儲在記憶區,運用時就不再那麼靈活了。

說到這裡,諸多寶爸寶媽會慶幸自己動手早,沒有讓自己的寶貝錯失良機。事實上,讓寶貝早一些學習英語的確是對的。LAD理論說明,兒童學習語言具有先天的生理優勢,他們在語言學習上不但不會發生像成年人一樣的不同語言間的混淆,而且會自然的在所提供的語言條件下,迅速掌握一門或幾門語言。

其次,我們來看看兒童學習語言的記憶過程。成人學習語言存放在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域,形成的是對這種外語知識的記憶,其過程是:記憶——記憶區——知識。兒童習得語言時左右腦緊密配合的,也就是用右腦幫助左腦實現建立語言區。最初有人給兒童說話時,他們肯定是一頭霧水,就是用再多的語言解釋他們也是不懂。但他們有自己的辦法,他們通過觀察自己接觸的語言所處的場景,包括使用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刺激,猜測他們聽到的語言大概表達的含義,再與右腦的圖像建立「聯繫」。多次聽到這樣的語言,產生重複刺激後,就形成了對這一語音符號的「條件反射」,在大腦語言區的位置形成了腦神經的一個網路結構逐漸構造該語言的語言區,最終實現了用這種語言的語音符號思維的能力。所以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是: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

接著再說說如何讓孩子張口說英語。其實語言的學習需要注重後天語言環境的創設。兒童通過死記硬背能記住一些單詞和兒歌,但他們卻沒有辦法用這種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用這種語言和別人進行交流。他們幾乎都是通過機械性地重複記下了那麼多的「英語」,是按套路「出牌」的。即使學會了一些簡單地日常用語,但往往把背下來的那幾句說完後,就再也蹦不出來了。因此,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懂和學會,由於平時沒有實際使用,背下來的單詞和句子也會很快就忘掉。

總之,兒童學習英語,重在有真實交流的語境,要有人使用這種語言和他交流。懂英語的家長要堅持和孩子進行英語對話,沒有條件的家長可以給孩子創設條件,讓孩子能夠和外國家教、英語教師、外國小孩等進行交流和相處。當然也可以送孩子去培訓機構,不過一定得親自先去或者請英語專業的朋友一起去聽一兩節課,看看是否有純英語教學環境,老師的發音是否標準,只有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給孩子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孩子未來說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