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催越磨蹭,真相讓人心疼

早上送女兒上學回來的路上,看到一位媽媽不停地數落孩子:

「早上催了你多少遍?從7點開始叫你起床,你看看現在幾點了?8點了!」

「飯也沒吃上,你就餓著肚子吧!」

「現在已經遲到了,看老師怎麼罰你!」

我看向那個一直低頭不語的孩子,他看上去不過才3歲多一點。這麼大點的孩子,每天要準時起床,一定是件痛苦的事吧。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3歲之前的磨蹭,其實並不是真的磨蹭,他只是還做不到。

當我們要求孩子不要再磨蹭,甚至對孩子的磨蹭發飆時,你可曾想過是自己誤會了孩子?

研究表明:

2歲之前,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會回憶過去,也不會焦慮未來。

大約到了3歲左右,孩子對時間的先後才有了初步認識。但僅僅限於分清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大段的時間。這時你對孩子說「10分鐘后出門」,他是完全聽不懂的。

孩子大約在4歲以後能夠描述昨天、今天做了什麼事,但是具體到什麼時間也不是很清楚,這需要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

所以,在孩子還分不清時間的時候,去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裡一定要完成什麼事,這其實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

前幾天朋友來我家小住了幾天,早上,我叫女兒起床,叫了兩聲后就去準備早餐了。

過了好一會兒,朋友忍不住問我:「你這就不管她了?孩子能起來嗎?」結果剛說完,女兒就開門出來了,身上的衣服已經穿戴整齊。

朋友被驚到了,非要我教她方法,說自己兒子的起床問題全家都犯難。她說,有時甚至和老公猜拳去叫兒子起床,因為,這個任務實在太艱巨了。

其實,我哪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不過就是:不催促。

女兒小的時候,我也經歷過經常催,反覆催的階段。尤其是在起床、吃飯、睡覺這三件事上。

起床:常常是第一遍叫不起,第二遍動一動,第三遍哼哼唧唧終於不情願地起來了,眼睛卻眯著,就是不穿衣服。

吃飯:孩子吃個飯常常要40分鐘,甚至1個小時。中間一會兒看看這,一會玩玩那,總之一到吃飯時間,各種問題都來……

睡覺:每天睡覺前經常是再喝一口酸奶、再吃一塊兒水果、再去一次廁所、再講一個故事,沒有1個小時不夠磨蹭的。

我當時的反應基本是這樣一個狀態:

起床了!——快!

吃飯了!——快!

睡覺了!——快!

每天惡性循環。

然而,一次和女兒的對話,讓我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記得一次趕著開早會,想要把女兒早點送幼兒園。可出門前孩子偏偏要上廁所,結果等了10分鐘還不出來。

我於是大吼:「你磨蹭什麼呢?不知道媽媽著急嗎?」

女兒的回答是:「你不知道小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比大人慢嗎?」

因為孩子的這句話,我突然就不急了。

誰說不是呢?孩子本來就慢啊,急的人往往是我們啊。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跟不上我們是正常的,因為自己的急去責怪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徹底讓我改變想法的還是我無意中的一次小測試。一天突發奇想,就想看看:一整天不催女兒,她究竟會比平時晚多久。

結果:女兒早上上學比平時晚了8分鐘,吃飯比平時慢了5分鐘,晚上睡覺比平時晚了15分鐘。

我就想,這加起來不到半小時的自由,難道就不能直接還給孩子嗎?

後來,我用這半小時的自由換來的,是孩子越來越自律了。

催促孩子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孩子磨蹭的問題,往往是:越催孩子越磨蹭。

這是為什麼呢?

催促暗示孩子:你可以再磨蹭一會兒

有過經驗的媽媽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催促孩子時,只有當你真的瀕臨發火或是已經發火時,孩子才會行動。

因為,習慣於被催促的孩子,心裡都會有這樣一個三步曲:

第一遍促催時,大多數孩子是不會在乎的,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只是在打個預防針,反正還會再催的。

第二遍催促時,孩子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於是抓緊最後的時間再玩一會兒;

第三遍催促時,孩子知道媽媽真的要發火了,再不行動可能會被懲罰,於是才會開始行動。

催促孩子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在我沒發火之前,你還有時間再磨蹭一會兒。

經常被催促的孩子,易習慣於依賴

催促的另一層含義其實是:媽媽一定會在我身邊盯著我。

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吃飯時,你不看著孩子,他就不吃;寫作業時,你不在身邊,孩子就不做。

所有事情,你不在身邊嘮叨著,孩子就沒有行動的動力。

如果一些媽媽催孩子催不動,乾脆直接動手幫忙,那孩子內心就更有依靠了:反正上學不會晚、反正媽媽會幫我收拾。

孩子的磨蹭往往就是被這樣催出來了。

當孩子磨蹭時,先不要急著催他,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告訴孩子: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當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時,不要跟孩子說:「不許玩玩具。」你可以告訴孩子:「先吃飯,再玩玩具。」

因為,此時,孩子的興趣點不在吃飯上,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玩。

這個方法適用於孩子的很多拖延行為。比如,告訴孩子:先洗澡,再講故事;先寫作業,再玩。

這是一個慢慢引導的過程,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又可以暗中幫孩子規劃時間。

一次只下達一個指令

一次不要讓孩子做太多的事。比如,孩子在睡覺前,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孩子:「準備洗臉刷牙睡覺了。」

而應先對孩子說:「現在,我們來洗臉吧。」等孩子做完以後再對孩子說:「現在,我們來刷牙吧。」

再比如,出門前不要說:「把衣服穿好,準備出門了。」而是要一步一步告訴孩子:「先把外衣穿上」「可以把帽子戴上」「我們來穿襪子吧」。

穿衣服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個大指令。我們指的是所有的衣帽都穿戴好,孩子並不會分解那麼多的動作。

因為孩子的記憶力有限,太長的指令記不住。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你催了半天,孩子還在發獃,很可能就是孩子消化不了你的指令。

想起網上曾經很火的一首神曲《媽媽之歌》,整首歌的內容都是媽媽急切的催促:「快點、立刻、馬上,來不及了!」

當生活中的碎片被定格在小小的鏡頭前時,你有沒有發現,原來自己曾催促孩子做過這麼多的事。

而這些事似乎每一件都是圍繞著成人的節奏,又有哪一件是孩子自己的節奏呢?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們太著急。孩子的動作和步驟,又怎麼能跟得上成人呢?

磨蹭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只有在心裡認同孩子的磨蹭,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感受時間、感受規律,孩子才會真正的成長。

允許孩子慢慢長大,是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