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省份的邊界是不規則的曲線?是根據什麼定的?

在中國這個喜歡講政治的國度,如果省界劃分沒有政治的參與,那就是不正確的。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中國省界的劃分,有深深的政治烙印。

從九州說起,中國上古時期,根據中華民族所知的範圍,將天下分為九州,九州在今天的地圖反映類似於井字格,比較標準。由於上古時期距離今天的時間太過遙遠,所以很多細節無從考證,所以九州劃界的參考性也就大大降低。

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已經開始了對周邊國家的兼并,在兼并了周邊國家的土地后,楚國並沒有扶植傀儡政權,而是直接設置縣級行政單位進行管理,作為楚國的直接國土。其後崛起的秦國更是這樣,在秦國吞併巴蜀后,設置郡縣進行管理,這是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前身。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全國設置36個郡,郡縣制由此正式登上歷史舞台。郡縣制和今天的行省制度很不相同,他是以城池作為中心,向四周的影響力逐漸衰減,在郡和郡的邊界基本是真空狀態,這是諸侯國的進化版本。

到了東漢,出現了州一級的行政單位,這是郡縣制的升級版本,州的出現,使得各行政區連成一片成為可能。

隋唐時期,地方最高行政級別是「道」,宋朝則是「路」,這都是類似於州的形式。

概括起來,自秦朝到宋朝,地方行政劃分依據的基本是山川河流,在同一個地理單元內,地方政令更容易暢行無阻。但是也容易讓地方割據愈演愈烈。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

因為元朝疆域空前廣闊,而且蒙古族是一個北方南下的民族,如何統治南方這些鞭長莫及的地區就成了蒙古統治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思來想去,為了避免地方割據的再次重演,蒙古人將中國大地無規則地進行了劃分,設置的依據不再是山川河流,而恰恰是避開了山川河流,讓每個省份都橫跨多個地理單元,例如湖廣行省包括了今天的湖南和廣西大部,江西行省包括了今天的江西和廣東大部。

明朝雖然設置了布政使司,但是對於地區的劃分基本繼承了元朝的形式,而明朝的地方劃分基本和今天已經非常相似,漢地十八省已經基本定型,為清朝直接使用。

而在明朝有變化的,當屬北方的邊境,因為明朝基本以長城為國境線,因此長城的走向也成為了行省的走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期,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劃分和今天的內蒙古和蒙古國的分界線基本相同,和中原省份相比,內蒙古北部的邊境線則平展了很多,這是因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之間沒有較大的山川河流,二者的劃分基本就是游牧邊界,加上蒙古高原地形平整,因此分界線也非常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