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2泰銖硬幣從瀋陽發往泰國

 

瀋陽造幣有限公司生產的泰國2泰銖硬幣(5月29日攝)。5月29日,由瀋陽造幣有限公司承製的泰國2泰銖硬幣從瀋陽發往泰國。2017年8月,瀋陽造幣有限公司成功中標2.2億枚2泰銖全制硬幣項目。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5月29日,瀋陽造幣有限公司舉行泰國2泰銖硬幣發車儀式。當日,由瀋陽造幣有限公司承製的泰國2泰銖硬幣從瀋陽發往泰國。2017年8月,瀋陽造幣有限公司成功中標2.2億枚2泰銖全制硬幣項目。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泰國簡介: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 Ratcha-anachak Thai),通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 Prathet Thai),舊稱暹羅暹邏(泰語:สยามSayam),是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曼谷。泰國國土東臨寮國和柬埔寨,南接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靠緬甸和安達曼海,東南亞國家聯盟創始國之一。

泰國的正式全稱為「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皇家轉寫:Ratcha Anachak Thai /râːt.tɕʰā ʔāːnāːtɕàk tʰāj/ 幫助·信息),其中「ราช」表示「國王」、「อาณาจักร」意為「領土」、而「ไทย」則代表「自由」之意。在過去,泰國一直以「暹羅」、「暹邏」(泰語:สยาม,皇家轉寫:Sayam)作為國名。在擺脫高棉人統治之後,暹羅人以「自由」一詞(讀音即為「泰」)作為主體民族泰族的名稱。鑾披汶·頌堪元帥在1939年6月23日至1945年9月8日期間,將暹羅改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皇家轉寫:Prathet Thai),取其「自由領土」之意,皆因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周邊的各個大小王國均相繼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歐亞列強的殖民地,使得泰國成為唯一僅存的獨立國家。1945年9月8日,泰國復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王國」。

泰國的舊稱「暹羅」根據《明史》所載,係為「暹羅斛」之簡稱,「暹」(泰語:สยาม,皇家轉寫:Sayam)或指古國素萬那普,「羅斛」指另一古國羅渦。兩國於十四世紀併合為大城王國,因而被中國古籍以組合詞「暹羅斛」或「暹羅」代指之。「暹」一詞的來源眾說紛紜,一說來自於梵語詞彙「श्याम」(Śyāma),意為「暗色」[8];或來自於巴利文的「suvaṇṇabhūmi」,意為「黃金之地」;也有說法稱來自於孟語辭彙「ရာမည」(rhmañña),意為「外地人」。中文古籍的稱呼「暹」被葡萄牙傳教士轉寫為Siam,成為西方通用的稱呼。「暹」在蒙固國王統治時期定為正式國號[9],也被近代中文以「暹羅」對應之。

 

(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