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三百年不倒的小國,成吉思汗至死未征服,遺言:投降後屠城!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到成吉思汗,很多人對其驍勇善戰的形象都不陌生,他甚至成了「戰無不勝」的代名詞,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幾乎沒有征服不了的敵人。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一個小國令成吉思汗頭疼不已——和蒙古大軍交戰22年,該國絲毫沒有落於下風,成吉思汗自己為此也身受重傷。直到成吉思汗死去,蒙古政權也沒能將其消滅。由於太過惱怒,成吉思汗留下遺詔:「秘不發喪,等待夏主獻城投降后,將興慶府屠城!」

▲成吉思汗陵遠眺

這個國家就是西夏。北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稱帝,國號為「大夏」,因黨項人崇尚白色,因此又被稱作「大白高國」。宋朝人因其在西方,故謂之「西夏」。西夏的領土不是很大,而且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沙漠,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此外,西夏還位於宋、遼、金三國之中,周邊形勢非常險惡。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歷經10代皇帝,建立政權長達347年之久(從拓跋思恭建立夏州政權算起)。要知道,當時遼朝人口接近800萬,金朝人口超過5000萬,宋朝更是超過一億,而西夏全盛時期人口也不過300萬。

▲李元昊稱帝蠟像

這就不由得令人生出疑問——身為彈丸小國的西夏,究竟是憑藉什麼存活下來的呢?據《舊唐書•黨項羌傳》記載,黨項人「民俗勇悍,其民習於用兵,善忍饑渴,能受辛苦,樂斗死而恥病終......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和,必蓬頭垢面,跣足蔬食,要斬仇人而後復常。此中國(宋朝)之民所不能為也。」在這樣的民族性格下,西夏人崇拜英雄、崇尚武力,很小時候就開始學習騎射和武術。

此外,由於人口過少,西夏實行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平時放牧、戰時打仗。據《隆平集·西夏傳》記載:「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胄而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物資匱乏,西夏朝廷從不給士兵發放糧餉,全部由後者自行籌集。這一艱苦條件逼迫士兵對外搶掠財物,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狼一樣的狠勁,北宋邊民為此苦不堪言。

▲西夏全盛時期疆域

在驍勇善戰的西夏士兵之中,最著名的還要數重甲騎兵「鐵鷂子」,與金國的「鐵浮屠」不相上下。而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西夏男人非常彪悍,女人們也絲毫不遜色——西夏軍營中有大量女兵,其比例之高在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西夏的女兵部隊俗稱「麻魁」,和數次和北宋軍隊交戰,還有過獲勝的記錄。

▲西夏人服飾示意圖

為了鼓舞人心,西夏的皇太后也親自披甲上陣——這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北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派五路大軍征討西夏,宋軍一度直逼西夏國都。在此危難之際,梁太后率西夏軍在六盤山永樂城與宋軍展開激戰,大獲全勝。有意思的是,後來還出現過第二位梁太后,同樣曾領兵奔赴前線。這樣的事,漢族政權實在做不出來,所以宋朝人才會輕蔑地笑話西夏人是「西賊」。

▲元世祖忽必烈像

然而即使西夏人再怎麼英勇,在蒙古大軍的消耗戰下,也實在有支撐不住的那一天。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西夏末帝李睍(xiàn)因城中彈盡糧絕、軍民大面積生病,又遭受強烈地震,只得開城投降,乞求蒙古大軍切勿傷及無辜。然而蒙古大軍入城后並未履行諾言,而是按照成吉思汗遺言大肆屠戮,並將皇宮、殿堂、廟宇等焚燒殆盡,此後還嚴令禁止普通百姓講黨項語、穿黨項服,否則一律格殺勿論。就這樣,一度璀璨的西夏文明就此消亡。為徹底羞辱西夏,忽必烈組織撰寫史書時,特意不為西夏編史,僅在《金史》中有所提及。

參考文獻:

《金史•西夏傳》《舊唐書•黨項羌傳》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