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餉不便攜帶,那士兵發了軍餉會放哪?宋朝方法最聰明

軍餉是古代王朝招募軍隊後發給士兵的的俸祿。不過在唐朝以前,募兵制還不是主流,比如戰國時期實行的是寓兵於農的政策,士兵平時務農,戰時上戰場。秦漢時期則對戰國兵役制度進行了延續,比如漢朝就規定:23-56歲的男丁都要服役兩年。

 

直到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府兵制被摧毀,募兵制才慢慢成了主流。到宋朝時,士兵的主要組成已經變成花錢僱傭而來的職業兵。也就這些士兵不需要再勞動生產,服役期間只要安心待在軍營即可,朝廷會給他們發俸祿。

那麼募兵制全面推行以後,一個士兵每月可以領到多少錢呢?我們以宋朝為例。

據《宋史》記載:宋朝上等禁軍月俸1貫,中等七百文或五百文,下等士兵三百文到五百文不等。地方廂軍則依次遞減,最下等的雜役每月只能領到醬菜或鹽。

 

當然,除了按月領軍餉外,士兵的衣食都是軍營全包的,剛入伍時會先發一筆招募支給之費,大概有一萬錢,同時會發給你頭巾、絲麻鞋、布衫、系腰等。當然,打了勝仗之後還會有其他非固定收入。比如北宋末年時,各地士兵勤王汴梁抗金,宋朝就下令「諸路勤王兵還營日,令所在人賜錢三千。」

後世朝代,比如明朝,雖然初期實行的是衛所製和軍戶制,但由於士兵逃亡較多,所以中後期也改成了募兵制,通過給士兵發放軍餉的方式來讓他們成為職業軍人,專心打仗。

 

那麼每月發給士兵的軍餉,士兵們又是怎麼保管的呢?

總不能時時帶在身上吧,不僅累贅,關鍵是一旦陣亡或丟失豈不是便宜了別人?下面還是以宋朝為例,說說士兵們是怎麼保存軍餉的。

1、直接發到家屬手中。宋朝對於出戍在外的士兵,軍餉是分成兩半的,一半發到士兵手中,另一半則直接發給在營家屬。如宋真宗時規定:「軍士外戍,家屬在營者半之」。

 

2、寄回家中。士兵如果手中積攢的軍餉較多,可以通過返鄉士兵或者軍中郵傳系統將錢寄回家中(戰國時期,秦國就已經有了士兵與家裡通信的機制,如秦兵黑夫和驚兄弟倆就曾在楚國前線給家裡寫信要錢)。

3、存入錢莊。宋朝因為經濟發達,各地都有完善的金銀鋪、交引鋪、錢莊等機構,可以滿足士兵存錢的需要。

 

4、投資。沒錯,真的是投資。宋朝士兵手中如果有多餘的閒錢,也會投入市場牟利。比如趁戰亂時糧價上漲,「糴糧,月獲原利百千」,甚至還有的直接把軍衣拿去典當換錢。

錢還能怎麼用呢?可能你想不到,宋朝的士兵最聰明,他們會拿著軍餉去買「首級」領功,也有拿著敵人首級賣給上級的。如宋神宗時,就有一個叫王青的士兵「以所獲首級與副指揮使劉興易取金釵」。顯然,這比後世殺良冒功要聰明的多。

 

當然了,很多時候士兵的軍餉並不能做到按時按月發放,經常會出現拖欠積壓,那麼這些錢很多時候會直接寄到士兵家中,有時候也會在士兵返鄉回家時一併發放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