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斗米養恩,擔米養仇」,為什麼給人幫助反而招人恨?

農村俗話「斗米養恩,擔米養仇」也就是我們平時知道的「升米恩,斗米仇」這個成語(也有人認為成語原話就是「斗米養恩,擔米養仇」)。它來自於一個民間故事,也是在講述一個人生道理。解釋一下也就是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但如果經常幫助他或者給他的幫助又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會認為這些幫助都是應該做的,如果再停止了幫助,反而會讓他忌恨。

 

這個故事講得是兩個相處的不錯的鄰居,一個窮,一個富有,窮的這家連溫飽都難以解決,富有的鄰居看不下去就幫他,給他一升米解決了燃眉之急餓,窮人很感激!可是慢慢的等到窮人度過了難關后,又開始想既然能給我一升米,那能不能再給我多一些不僅能用來吃,還能解決明年的種子問題呢?結果富人體恤他真的又多給了他一斗,這次不但沒有得到窮人的感謝,反而讓窮人家「心懷怨恨」,原因是,這一斗米雖然能解決吃的問題,但不足以作為種子,你(富人)這麼有錢為什麼就不能多給我些呢?就開始詆毀富人「為富不仁」等壞話,結果很明了,原本關係不錯的鄰里就此鬧掰,幾乎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些人在困難時,你給他些許幫助,他會心懷感恩。對於一些有良知的人來說,這種恩情也許他還會記一輩子;但對於一些貪心的人,你給的幫助就像是往大海里投石一樣,遠遠不夠,一旦不再幫助或者他認為幫助過少的時候,他可能會像「餓虎」反咬你一口,真真是「斗米養恩,擔米養仇」啊!

 

不僅在朋友之間相處時要注意「幫助得當」外,教育孩子時也是一樣的,過度的、一味的滿足孩子的各種慾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這不是在養孩子,更有可能是在「養仇人」,現在時不時還能看到因為家長沒有給他買想要的玩具、衣物、食品等,未滿足孩子的願望,和大人撒潑打滾甚至打罵父母的情況。這不也是「斗米養恩,擔米養仇」的引申意義所在嗎?

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與人為善,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度」,往往「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