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急性子媽媽」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每個小孩總有令父母頭疼的時候,尤其是一個急性子媽媽遇到一個慢性子孩子。

梅梅是個急性子的媽媽,全職媽媽,因為兒子玩遊戲,摔過二個手機,把兒子狠狠給打了頓,打完就後悔了,怕給孩子心理造成創傷,來到心理諮詢中心。

「現在看到很多新聞孩子動不動就跳樓,自從打過孩子以後,我天天提心弔膽地失眠,睡不好覺,生怕他也會做出類似的事。」

「那你是不是老是對孩子生氣?」

「是的,比如我看到孩子進屋不穿鞋子,和他說了很多次,他都不聽,我就來氣,地板這麼冷,感冒怎麼辦?」

很多父母都這樣吧,因為擔心孩子,生孩子的氣。但孩子的心理可能是:「腳已經走得很痛了,或者純粹是為了好玩」

 

大人們是可以管理自己情緒的,人的大腦里有一個區域叫額葉,其作用是讓人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辨別積極和消極行為,同時還管理情緒。

額葉一般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子們有時候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

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教他們轉變一下表達方式,大膽清晰有禮貌地表達自己。

又比如:家長可以給男孩們準備一個沙包或者充氣玩具,把好鬥的心理發泄出來,女孩子可以教她們記日記,或者把心裡的感受在紙上畫出來。

在幫助孩子管理情緒時,其實大人也在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當代社會,很多人都認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通過閱讀、培訓等多種方式試著掌控自己的情緒,轉變認知是最最關鍵的,否則,就是強行壓抑自己。

例如下面的情景,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里遇到吧。

比如說你剛加完班,天空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自己熬夜的方案沒通過被老闆批評了一頓,下班又被同事陰陽怪氣的擠兌了,踩著點平時一等就來的公交車,等了半天才等到,好不容易擠上公交車,還沒有站穩,突然有個人踩到你的腳,也沒有人說聲對不起。

夠氣的吧?是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反應會沖著踩腳的人大發一頓脾氣,如果遇上脾氣暴躁的男性,沒準會大幹一場。

當你想開口大罵時,突然看到踩你腳的是個盲人時?此刻,你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是否還會像剛才一樣氣憤不已?

 

或許,你在感嘆,幸好自己有雙明亮的眼睛可以看看這個世界,此刻,或者你又想起了自己可愛的孩子……

或許可惡的老闆,討厭的同事,也沒有那麼讓你不舒服了。

我們需要反省的是:

是什麼讓情緒產生?

涉及到什麼人什麼事?

是哪句話或是事情中的哪個關鍵因素讓自己產生了不良情緒?

當時自己的反應是否適宜?

引發了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不適宜,具體是哪些地方?

如果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怎麼應對?

除了對單個事件進行分析外,也可以對一系列和情緒相關的事件進行縱向分析:

是哪些事情、哪些人容易引發自己的情緒?

生活本身無所謂好與壞,它是中性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力量選擇一種方式去解讀自己的生活,這種方式極大地影響著生活經歷的性質,對情緒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情緒風格包括六個維度,它反映了現代神龍科學的研究成果,這六個維度分別是:

1、情緒調整能力:你從逆境中恢復得快還是慢?

2、生活態度:對你而言,積極的情緒可以持續多久?

3、社交直覺:你是否善於從身邊的人那裡獲得社交信號?

4、自我覺察能力:你對身體的否敏感,從而易於覺察到自己的情緒?

5、情境敏感性:你是否善於根據所處的情境調整自己的情緒反應?

6、專註力:你的注意力是比較容易集中還是容易分散?

 

和情緒維度相對應的五大個性特質: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親和力、神經質。

1、開放性個性的人有敏銳的社交直覺和較強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2、責任心強的人社交直覺發達,注意力容易集中,對所處的情境較為敏感。

3、外向的人能夠從逆境中很快恢復,因而在情緒調整能力的坐標軸上處於「迅速恢復」的一端,他們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度。

4、具有親和力的人非常善於適應所處的情境,情緒調整能力強,生活態度趨於積極。

5、神經質個性的人從逆境中恢復則需要較長的時間,生活態度陰鬱、消極,對情境不敏感,不善於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轉變心境最簡單的二個操作方法

建議家長多回想自己的童年

做一個孩子不容易,做一個青少年就更難了,我們有空可以寫一寫,回憶一下自己孩童時代的模樣,問問自己「那時候我在想什麼?我在擔心什麼?最害怕什麼?」

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過得艱難,將心比心,如今的孩子過得也肯定不容易,孩子所經歷的感受、受承受的壓力都是真實且有意義的,不管源頭是什麼。

了解自己的底線

父母之所以發脾氣,真正的原因往往是他們自己,而非孩子,很多父母發火的當時,孩子並沒有真的犯什麼大錯。

我們身上都存有上一代人留下來的不覺醒的因素,不覺醒是無法遏制也不可能被消滅,無論我們擁有多麼高的覺悟,不覺醒自有它的活動節律。

 

它會不知不覺地滲透著我們的習慣、思想、情緒以及儀錶之中,只有以孩子為鏡,從他們身上見證自己的不覺醒,我們才有能力去調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