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被找到,專家推開墓門,眼前景象令人髮指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包拯的葬處,有兩說:一說在河南鞏縣;一說在合肥大興集。特別是河南與安徽的人在一起談論包拯墓時,經常為此事,爭得面紅耳赤,結果都拿不出真憑實據,來說服對方,只好不了了之。真假包拯墓的問題,成了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吳興漢,從事田野考古已經有20多年,是安徽著名考古大家,屈指算來,經他之手的大小墓葬達186座,包括著名的蔡昭侯墓。1973年,吳興漢在合肥東郊勘探時,認定合鋼二廠旁的黃泥坎下就是包公墓。於是他下了三步棋,第一,做通包拯第33代孫包義旭的思想工作;第二,讓包拯33代孫加入到科學發掘包公墓;第三,圍上鐵絲網,組織專員日夜巡邏包公墓。

當石造的包公墓門被打開后,出現了一座面積約20平方米的石制地宮,眼前呈現出的景象卻令人髮指:當年的盜賊對墓葬進行了瘋狂的破壞,因多次被盜,遺骨不存了。令人驚奇的是,盜墓賊不是獲得墓中的文物,而是一種窮凶極惡的發泄。據史料記載,包公生前執法如山,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貪官污吏、地痞惡霸,他們對包公無不恨之入骨。

專家將散落在淤泥里的墓誌銘拼對起來,其中一塊書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等字樣;另一塊則寫著「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原來這是包公夫婦的墓誌,這出乎吳興漢等人的預料。據考古專家回憶,那次出土了瓷器、銀器、銅器等50餘件,收穫頗豐,最有價值的是兩塊墓誌,有數千字,提供了正史上沒有的珍貴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