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養兒防老」,只有閨女的家庭,家裡現在過得怎麼

農村裡有句老話: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又說:土灰築不了牆,女兒養不了娘。

曾經,農村最為推崇「養兒為防老」這個理念,總感覺女兒是嫁出的閨女潑出的水,到老了就會指望不上。

在農村,兒子多了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在村裡沒人敢欺負,正所謂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一個家庭如果有幾個壯小子,那麼在村裡即使很窮,卻也沒人敢惹你。

這在那個時候的農村真的很重要,而且家裡有兒子還有個最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傳宗接代。而那些只有閨女的家庭,就會受到歧視,甚至被稱為「絕戶」了,因為閨女始終都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生了孩子就會隨了夫姓,自己這門血脈到這裡算是斷了,所以,那時的農村人對此很是重視,感覺家裡沒兒子就永遠也抬不起頭了。

那麼,在重男輕女的農村真的只有養兒才能防老嗎?那些純女戶家庭的老人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六妹在農村生活幾十年,對只有閨女的農村家庭進行了一些觀察,六妹發現,農村純女戶老人的生活不論是從經濟狀況還是精神狀況來看,生活質量都挺好的。

首先,對純女戶的養老問題,國家有專項扶住政策和專項資金。

純女戶的老人在年滿60周歲以後,每人每年至少可以獲得國家專項扶住3000元左右,如果是低保戶,還可以享受每月400多的低保金補助,足以解決老人的溫飽問題。

其次,女兒有出息更捨得回報父母。

純女戶家庭把女兒看得和兒子一樣重要,捨得為女兒的教育投資,她們的孩子常常能夠通過學習跳出農門,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因為開始可能常常因為受到其他村民嘲笑有些鬱悶,正因為如此,強烈的自尊心驅使著他們把女兒教育成人。可是隨著女兒長大后,她看到女兒懂事愛學習,慢慢就想通了,覺得努力培養教育女兒,到老時一樣有依靠。

年紀大了之後,一些老人把「傳宗接代」的觀念也徹底放下了,在城裡,人們互不相識,也沒有人在背地裡笑話他們是「老絕戶」啦,女兒女婿下班就會陪他們聊聊天,外甥一放學,姥姥姥爺的叫的可甜,讓老人覺得貼心又暖心。

老人白天在老年活動中心看看報、打打牌、傍晚到小廣場跳跳廣場舞……日子過得不亦樂乎。

再次,純女戶家庭經濟壓力相對小一些。

純女戶家庭把女兒培養成人之後就基本完成了做父母的責任,無需考慮為孩子娶媳婦、買房子等方面的花費,經濟壓力較小,另一方面也能為自己養老儲蓄一筆資金。

雖然,女兒小的時候,農忙時勞力有些欠缺,可是後來,種地慢慢機械化了,土地也可以流轉了,表兄就再也沒有為勞力欠缺煩惱過了。

沒有了給兒子娶媳婦和到城裡給兒子買房的壓力,表兄現在幹活就是為自己老兩口存點養老錢,所以也不必那麼拚命了。

雖然大多數人還是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是六妹感覺只有閨女的農村家庭老人生活的還真是不比有兒子的家庭差,正是應了:

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這句話,要是有五六個女兒,那老人家還真是掉進「福窩裡」啦!

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越來越受到更多的尊重,婦女這半邊天在家裡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大了,所以,現在的農村人對生男生女已經看得越來越淡了,最起碼在很多地方的農村就是如此。

在農村,我們甚至看到了這種現象,那就是女兒越多的人家,老人越是享福,隨著兒媳的強勢崛起,靠兒子養老已經不指望了(當然,這不是全部,但有蔓延之勢),在我們村就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老唐今年都八十多歲了,兒子在城裡生活,嫌老唐不愛衛生,找了N個理由不讓老唐來城裡跟著自己生活,當然,這樣的態度大多都是他媳婦決定的。

老唐每當生病的時候,都是他五個女兒輪流伺候,兒子根本都不帶回來看一眼的,讓人心塞的是,在老唐的心目當中,依然疼愛他的兒子,這讓幾個女兒心裡更是難受,可照顧老父親的勁頭,依然沒有受到一絲影響。

相反,我的兒子有一個同學,也是農村家庭中的獨女,大學畢業后就回到了當初自己上學的縣上重點高中當老師,個子不高,但上學時就是個勤奮的人,工作后也是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如今也快可以用學校青年教師的「中流砥柱」來形容了。剛工作的幾年,父母還算年輕,一直在家裡種著幾畝地,農閑的時候才進城與女兒團聚,如今年齡大了,地承包出去,拿著手中的積蓄在離女兒家不遠的縣城置了業,一家人生活也是其樂融融。

日子要想過的好,人老有所依,不一定非要養兒子,女兒也是兒,誰說「養兒能防老,無兒真煩惱」?純屬謠傳,只是為自己「重男輕女」找的借口。只要能「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成才,如今,無論城鄉居民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養老保險問題也在不斷的提高,這種「養兒防老」的養老的狹隘觀念勢必被破除,養老方式也最終會由「以家庭為主」轉向「以社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