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歲以前,父母最該給孩子定下的六個規矩!長大可就晚了

相信很多家長朋友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父母要求守一些這樣的老規矩:吃飯時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

遞剪刀要手攥剪刀尖,把刀柄讓給對方;不許斜著眼看人;……正是這些老規矩,喚醒了我們內在的自覺,並且伴隨我們一生。

每個孩子人生的前幾年,猶如白紙,在他們形成一些「壞習慣」之前,定下規矩更能幫助孩子守住行為的界限。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 3歲以後,父母就可以給他們定點規矩了。

規矩一:餐桌上規矩不能少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細心的人會發現,餐館中有的孩子,食物亂丟,杯盤弄得亂響;有的孩子不熟練但卻能專注地吃著面前的食物。兩個孩子背後的家庭教育,高下立判。

禮儀教養不是高高在上,它藏在飯桌這樣的細節之處,在家吃飯要守規矩,出門做客也是一樣。比如:

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吃菜的時候不翻撿盤中食物;夾了一塊食物就不能再更換了;吃飯的時候不許玩手機……這些在飯桌上不經意的動作,透露的是孩子的風度和修養。

規矩二:先來後到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家裡,大人一般都會讓著孩子,但是孩子上學之後,幼稚園的老師一般都遵循先來後到原則。

父母總是讓孩子優先,孩子很容易見到喜歡玩的東西,無視規則,上來就搶,很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受傷。

不妨多帶著孩子去體驗生活中的排隊場景,餐廳排隊吃飯、電影院排隊等待入場,讓孩子明白在排隊時耐心等待的意義:「世界不是圍著你一個人轉,你也需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先來後到是文明,也是規則。

規矩三:分內的事情自己解決 

立這個規矩之前,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放手。大多數家庭中,喂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等包辦行為幾乎是家常便飯。

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事情孩子能夠自己做決定,有些事情也可以大膽嘗試,比如讓寶寶練習自己洗漱、穿衣、吃飯、收玩具……這些小事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責任感。

有的家長覺得讓孩子做,浪費時間,又做不好,避免麻煩就都代勞了,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經過不斷練習,才能越做越好,允許孩子做得不好,孩子才有機會做得更好。

 

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把屬於孩子自己的責任還給他,這樣,即使哪天父母放手,孩子也不至於手足無措。

規矩四:規律作息 

很多人都習慣晚睡,父母熬夜,孩子也跟著一起。早睡早起似乎已經成了大人和孩子最難的自律。

從小給孩子定好有規律的生活,比如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睡覺,幾點運動,這些小事,說起來容易,堅持下來很難。

但健康的飲食起居,是孩子身體健康和精神抖擻的基礎,同時,父母能夠節省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其他的工作和家務。生活規律,睡眠健康,一家人才能不辜負每天的時光。

規矩五:玩手機、看電視要有度 

孩子迷戀手機在現代家庭中十分常見,隨處可見一個2、3歲的小孩,熟練的滑動開鎖、輸入密碼、找到自己喜歡的APP。

資訊化的時代,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非要把孩子跟電子產品完全隔離開來,很難實現。

孩子玩電子產品,堵則潰,疏則通,父母要做的事,是幫助孩子把握玩手機的度。和孩子約法三章,什麼時候可以玩、什麼時候不行、每次玩的時間是多久。

如果孩子違反規定應該受到什麼懲罰、做好了又有什麼獎勵,賞罰一定要分明,執行一定要堅定。只要定好規矩,父母大可不必擔心孩子沉迷手機。

規矩六:公共場合不可以打擾別人 

孩子自由活潑,在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上能力有限,他們常常不分場合地大聲喧嘩。曾經在高鐵上遇見一個4、5歲的小姑娘開心地大叫,

媽媽告訴她:「你忘了媽媽說過什麼嗎?你這樣打擾了車上的叔叔阿姨,在公共場合下要小聲點,這樣別的叔叔阿姨會覺得寶寶很有禮貌哦!」在媽媽的溝通下,孩子漸漸放低了聲音。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不代表父母的不作為,需要父母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理解和遵守社交禮儀和規則。

沒有人喜歡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熊孩子,立好這個規矩,別讓孩子成為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