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營養過分反而會生病

15394362611814.jpg

 

我們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不過營養愈好,愈會吃出毛病。美國報導有一種實驗,一組老鼠給予過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給予正常定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經常挨餓。結果營養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營養的,活得比第一組長些,但是後來多半生癌,只有餓飯的這一組活得最長。所以出家同學守過午不食的戒,原來還可以長壽。而《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也以減食為生病時的湯藥。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以我看來,這一代人更可憐,困在物質享受、求名求利之中,要健康、要衛生,這個是維他命、這個維你命、這個維我命,這個不營養、那個營養……哎呀!我們那時哪裡曉得這樣!大家說水要乾淨,我就笑,我們那個地方水就髒得很,河裡頭上面洗馬桶,下面在洗米呢!我還是這樣長大的。我就從來沒有太講究衛生,吃飯蒼蠅到處飛,趕一趕就是了。嘴裡骨頭吐在地下,下面狗啊貓啊一起吃的,我說我從來沒有覺得什麼不好啊。你到普通老百姓去的菜市場里看看,有些賣肉賣魚很忙碌的老闆們的小孩子,在那個陰溝上面爬來爬去玩得很開心,一臉黑黑臟髒的,但是他們長得非常健康啊!倒是大家太講究了,反而很多病。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后語》

15394362622518.jpg

我經常發現你們飲食不知量,所以多病,修行人吃多了不好,對修行不利。飲食知量很難,今天自己修持的工夫到什麼程度,自己要注意到,譬如打坐腿容易發麻是腸胃不清之故,血液也不幹凈,所以發麻,百病皆是從飲食來。《百丈叢林清規》二十條,其中一條是「疾病以減食為湯藥」。你們沒有減食,菜好吃就拚命吃,吃得多多的,一大碗、一大碗裝下去,那是給身上的寄生蟲吃了。所以飲食要知量,也是修行第一步。

 

「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盪,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

 

你們不是要學佛嗎?學佛就要根據佛學、依佛的教誡去做才對吧?吃飯要有學問。怎麼叫「食知量」?什麼年齡該吃多少?什麼樣的身體該吃多少?乃至於營養的配合問題。營養不要過分,現在的人都是營養過分,反而吃出病來。有一些老前輩來跟我說:奇怪,大陸不是沒得吃嗎?我們的父母在大陸的,都長壽啊,我的老媽媽已經九十幾了。我說活得那麼長是因為吃得少呀!文明社會多數是吃死的,營養過分。我在貴州西南邊界的時候,那山中沒有什麼好吃的,辣椒沾鹽是好菜,哪裡看得到肉啊?豆腐就是非常難得的上品菜。但是那裡的人活得很長壽,子孫滿堂。西藏、四川西南部吃糌粑,吃苦蕎麥、青稞,等於我們吃飯,一個個身體都蠻好的。

 

什麼是「食知量」?修行第一步要守根門,六根不放逸,吃東西要有頭腦,要以正思維心來選擇飲食,不是指營養好的。眾生沒有成佛以前,每個人體質不同,病不同,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食於所食」,吃我應該吃的食物,第一個「食」是動詞,後面的「食」是名詞。「不為倡盪」,吃東西不是為了表示闊氣。你看我吃東西多講究,我做的菜多講究呀!那是指飲食的豐富,也是犯細的戒。「不為憍逸」,不是擺個架子,像我們現在的伙食,比一些廟上都好,如果對人說:我們伙食比你們好吧!這就是犯憍慢心、放逸心,這就不對。「不為飾好」,不為裝飾、好看,或出風頭。「不為端嚴」,也不是為了吃得讓身體發光,臉色發紅。不是為這些而吃,是吃我們應該吃的。「為身安住,為暫支持」,身體四大本來是假的,可是我們未修成以前,還要住在這個肉體中,所以要補充照顧它,慢一點死,慢一點倒下去。

 

機器靠能源,肉身靠飲食,戒律要我們飲食時要有一個觀念,做吃藥觀,像吃藥一樣,使這個身體暫時活著,是為了免除饑渴而飲食,保留住身體性命才能修梵行。為了斷一切煩惱,為了修清凈的梵行,使煩惱「當不更生」,不再生煩惱了,保身體無病,得安穩快樂,而不去犯罪,也不犯戒,起心動念都要清凈,這才是「於食知量」。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