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么,用一個夾子就可以把貓咪定住噢!!

圖片來源見水印

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秘密,只要用一個活頁夾夾住貓脖子後面的皮,貓咪就像被點了穴一樣不能動了!夾子一拿掉,貓咪馬上像被解了穴一樣活蹦亂跳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種現象被稱之為 「clipnosis」 ,由 「clip」(夾子)和「hypnosis」(催眠) 兩個詞合成而來。有些人猜測貓脖子後面的肉是死的,怎樣捏都不疼,所以老貓都是叼小貓這個位置;有些人猜測貓脖子後面是」神經通道」,一捏就阻斷了,所以貓咪會像被點穴一樣(其實,這些猜測基本都不正確)。

圖片來源:www.researchgate.net

這麼有趣、奇特又廣為人知的」myth」當然不會逃過科學家的眼睛,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臨床獸醫學的教授Tony Buffington帶領的小組就研究了出現在貓咪身上的這個現象。當然,除了好奇以外,也是為了探索使用這個方法穩定貓咪進行醫療診斷的可行性。 實驗邀請了31隻1到5歲不等,不同性別的貓咪參與,而上圖這種2英寸的活頁夾就是」點穴」的神器。 被夾住后脖的貓咪會停止活動,拱起背脊,收起尾巴到兩腿中間 (就像下圖這樣)。

圖片來源:www.researchgate.net

經過對貓咪各項生理指標的測試,Buffington和同事們發現,貓咪這種行為並不是由害怕或者疼痛引起的. 貓咪的瞳孔並沒有放大,心跳速度也沒有加快,呼吸速度也正常——受到驚嚇的動物一般會產生的生理反應貓咪都沒有出現。Buffington小組得出的結論是, 貓咪出現這種行為與」方便貓麻麻移動小貓有關」。

圖片來源:kotello.ru

顯然,這個簡單的解釋不能令愛好科學(Geek)的同學滿意。 

正經科普時間 

其實Buffington文章中使用了一個更為貼切的片語描述貓咪這種行為: 「捏掐誘導的行為抑制現象」(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 。這個片語只是單純描述現象,並不暗示任何現象背後的原因。然而Buffington小組認為這與」母貓運輸小貓」有關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實上,幼年動物在被媽媽叼起后呈現」被點穴」狀態的現象在很多物種中都存在 ,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狗、荷蘭豬等。(如果對這個現象感興趣,可以google scholar 「dorsal immobility」)雖然這個現象在很多物種中都被發現,但是背後的生理原因卻幾乎沒有人真正詳細的解答過。

人家就是比較大一點的貓而已嘛,,圖片來源:senthil.photoshelter.com

終於在2013年,一群日本的神經生物家研究了」動物在被母親叼起」時一系列生理反應后發現,相似的」鎮靜效果」不僅在小鼠中存在,在人類嬰兒中同樣存在。 「鎮靜效果」中最典型且在人類和小鼠間相似的三個生理反應是:停止哭泣(cessation of crying),順從(passivity)以及心跳減速(decreased heart rate)。

圖片來源:www.blogher.com

這個研究意義重大,重大的點在於,「物種間生理反應的一致性」可以讓科學家們通過小鼠(而不是人類嬰兒)來研究現象背後的原因,而且研究結果不僅解釋了本文試圖回答的」一個夾子凍住一隻貓」的問題,還回答了與我們人類更為相關的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嬰兒哭泣時抱起晃動可以讓嬰兒安靜下來」。

圖片來源:redpandanetwork.org

實驗中,他們麻醉了幼鼠后脖子上動作感受的神經(somatosensory neurons),這之後由」被叼起」而產生的」鎮靜效果」就減弱了。同時,手術移除大腦的一部分以干擾小腦皮質的傳入信號也會延長母鼠使幼鼠鎮定下來的時間。如果不能感知脖子後方被叼住,幼鼠就不會蜷起身來;如果小腦不能接受到信號,幼鼠就不會出現順從,而心跳的減弱和身體姿勢上的改變則是由副交感神經以及小腦的傳出神經來直接實現。這一系列的生理反應使得幼鼠安靜、順從、蜷起身體,方便母鼠將它們帶到安全的地方。

圖片來源:www.sciencemag.org

所以,並不是」貓咪脖子後面肉是死的」,相反,是 脖子後方的感受神經使得小貓獲得」我被叼起來了」的信號 ;而隨後出現的與」被點穴」類似的生理反應並不是因為」神經通道被阻斷」,而是因為 來自大腦(bo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autonomic system)的信號引導他們出現方便」麻麻轉移自己」的生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