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鳳燎原這麼好的IP,為什麼沒有火起來成為主流呢?

前段時間工作挺忙的,很久沒有追《火鳳燎原》了,因為這個連載了太久了,然後幾乎是一個月一更,當然也可以理解作者慢工出細活。這部作品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三國題材的漫畫,因為其中作者對於三國的理解,有自己的角度,也有儘量貼合現實的設想。對於三國讀者來講,可以說是打開了新的視野。今天有空重溫了前面的內容,於是想提筆為這部作品談談自己的感想。

 

作者別出心裁,以司馬懿的一個夢開篇,道出了主角司馬懿權傾天下之後與趙雲同歸於燼的結局,晚年的司馬懿面目猙獰,實際上在書中卻是以翩翩佳公子的形象現身,權術機詐毀人不倦,作者暗示的多少還有司馬懿內心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愧疚,但從最近的連載來看,司馬公子風神更勝當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他最後形銷骨立的慘狀。

實際上我挺喜歡作者開篇黃粱一夢的設定,同時道出了命運的無常感,和司馬懿的慾望與野心。司馬懿嗜睡的天性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吟的那首詩相映成趣,《三國演義》里的詩雖然通俗,但也有幾首不錯的,比如這首,「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說回到主角司馬懿,這個夢對他而言,無非是提醒了他,凡人終有一死,身當亂世,識時務者應該趁勢而起,莫要辜負了自己的一身才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火鳳燎原》題中之義,「火鳳」喻指永恆的活火滌盪一切,不死鳥浴火重生,暗示歷史枯榮循環,人世生生不息,而在亂世之中禮崩樂壞,傳統的價值觀被戰火付之一炬,在這樣的時代,個人應該以何種觀念求存自立?在我看來,不同角色之間觀念的碰撞是這部漫畫的最大亮點,遠較動作以及戰爭場面出彩,這也是《火鳳》在我心中與眾不同的一大原因。

漫畫中司馬懿出身的河內司馬家被設定為富可敵國的商業帝國,類似於羅斯柴爾德家族,司馬懿的理念也相當超前,近似於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凡事力圖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價值。司馬懿在讀者中人氣不算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實用主義的價值觀,但我對他倒沒有特別反感,即便是司馬懿間接害死女主角小孟時我也覺得他的選擇是合乎情理的。

 

司馬懿是三國歷史最後的贏家,他的品性也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陳某對這位主角的刻畫,蘊含了他對「中國人」劣根性的批判,說起左右逢源的實用主義,不肯放棄一點利益的貪婪心理,中國人不遜於世界上任何國家,有時候我看馬基雅維利,甚至覺得他對於勇敢,強力等羅馬道德的信奉,和中國歷史上的才俊比起來,實在可以算得上一位志誠君子了。

 

漫畫中另一位與司馬懿交相輝映的翻案人物就是呂布,可以說沒有呂布就沒有《火鳳燎原》的成功,如果說司馬懿代表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慾望與野心,呂布則更接近雄渾的「生命意志」。

 

32卷中的呂布之死是火鳳最動人的章節,而32卷也成為了火鳳中最精彩的一卷,我一直說,要是火鳳畫到32卷就結束該多好。32卷刻畫了濮陽之戰後幾位重要人物的死亡,小孟之死表現了亂世之中小人物無所憑依,所戀的唯有人與人之間的一絲真情,即便因此被害得慘死也無怨尤,陳宮之死寫出了一代舊人的逝去,陳宮不是沒有看出呂布的秉性,但寧願用生命來踐行「迂腐的忠義」,「『難道我還不如呂布』,『一樣糟糕罷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呂布之敗是天譴」,老頭死前還毒舌一把,把曹操和自己老闆呂布都罵了一遍。張遼之降與陳宮之死彼此輝映,「死」的是傳統的忠義節烈,「活」的是個人對於自由和功名的渴望,劉備勸降張遼:「如果就這麼死了,你心甘嗎?」

 

話雖然淺白,但解開了張遼心中的死結。張遼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人物,年輕時崇拜強力,遇見戰神呂布自然一見傾心,等到了解呂布的卑鄙之後,寧願一死來洗刷年輕時的過失。劉備的話拋開了陳腐的道德說教,指向了張遼意氣飛揚,渴望建功立業的本心。「在《火鳳》當中,大義並不是唯一的,個人應該忠於的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迂腐的聖賢之說。因此呂布死前的卑躬屈膝反而顯得如此大義凜然,張遼的屈服歸降反而顯得如此英雄氣魄。何為忠,何為義,不應該由聖人來決定,只要忠於自我,在陳某筆下,就是真正的忠義之士」(《等待火鳳終燎原的一刻 ——火鳳燎原十周年漫談》)。

 

至於呂布之死的震撼,我實在覺得無法表達,大家可以找漫畫自己看。呂布臨終前怒吼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還有小孟萬箭穿心時彷彿看到了趙雲,於是默念:「日會蝕,月會缺,別怪二公子啊」,這是我在火鳳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兩句台詞。

火鳳另外一個出色的設定就是「水鏡八奇」,是水鏡門下的八位弟子,分別是袁方,荀彧,賈詡,郭嘉,周瑜,龐統,諸葛亮,(老八至今未現身)……這幾位各為其主,彼此理念也大相逕庭,他們之間計謀的鬥法和理念的碰撞是火鳳的一大看點。不久之前,漫畫中郭嘉身死遼東,在火鳳吧出現了「百里貼吧送奉孝」的盛況,馬伯庸馬親王曾經說過在《三國演義》眾謀士中,他最喜歡郭嘉,因為荀彧更多從政,諸葛多智而近妖,周瑜龐統有人格缺陷,唯有郭嘉代表一種純凈的智慧。在火鳳中郭嘉則相信大亂大治,不破不立的「天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郭嘉就是希望出現一位如此的「聖人」,掃蕩一切,建立秩序與權威,換成白話就是「中國人就是欠管」,「中國四億人,不鬥怎麼行」,如此歪理,造就了千年不變的蒙昧人心。歷史的希望在於人心的啟蒙,而非簡單的治亂循環,而現今中土才俊最不乏鼓吹此種論調者。王弼看出此種帝王術的殘暴,於是注老子時寫道:「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弱肉強食絕不是生命的常態,物相併存,參差多態才是天地之道。「天地不仁」,「仁」是作「相關」解,聖人既生而為人,人有心也,其不仁也,或由麻木,而多出殘賊,以凶暴為樂,談何師法天地。中國的道家玄言最易為文人用來自解阿世,為帝王術粉飾,錢鍾書先生說的好:「無言」而可以重言、寓言、卮言、荒唐之言矣;「無身」而可以脂韋滑稽、與世推移、全軀保命、長生久視矣;「無為」而可以無不為、無所不為矣;黃老清靜,見之施行而為申韓溪刻矣。陳某雖然沒有錢先生的國學功底,但一樣看出「聖人之言」的虛妄,貫穿漫畫中借古諷今的批判意識,正是火鳳最可貴的鋒芒所在。

《火鳳燎原》連載到現在,雖然存著「老八」的包袱沒抖,而且還有赤壁這樣群星薈萃的大場面壓軸,但在一直關注火鳳的讀者之間,交流之後發現彼此都有同樣忐忑鬱結的感覺,生怕作者力不從心毀了這部少有的佳作,與其畫到燈枯油盡,倒不如找個合適的時機收束全盤為佳。原因是從官渡之戰開始,作者已經露出疲態,雖然畫工日益精細,但觀念的匱乏顯而易見,讀者們都不希望《火鳳》變成三國演義插圖版。就我而言,還是希望赤壁之戰能夠激盪起作者的鬥志,奉上《火鳳》的最高潮,萬千讀者都在拭目以待,畢竟一旦接觸《火鳳》的世界,其中的人物,字句和畫面就一定會深刻腦中,不是那麼容易說放就放的。

 

這部作品對於每個歷史的戰役,以及每個人物在當中的刻畫,都是有作者獨立於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自己見解,以至於我們不會像膜拜大神一樣,或者像看抗日神劇一樣,令人感覺沒有真實感。這部作品,給我的印象,總結起來還是真實的殘酷,殘酷的真實,沒有非黑即白,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是複雜命運的抉擇。

 

最後說一句,火鳳燎原這麼好的IP,為什麼沒有火起來成為主流呢?我想就是因為太好,何必需要主流的苟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