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知識 登山杖高效使用指南

 

  登山杖擴展了人的行走邊界。

  要讓登山杖充分發揮作用,必須要合理地使用它們。

  剛開始參與戶外的山友,往往是雙腿走天下,而膝關節經歷過磨礪的山友,則深刻明白手拄雙杖,「四腳行走」的意義。

 

  用不用杖,看個人理解和需求。

  事實上,登山杖是可稱得上是最為實用的戶外裝備之一。對很多山友而言,沒有登山杖的徒步根本難以想象。

  為什麼需要登山杖?

  登山途中,往往地形崎嶇,身上也會揹負不輕的物資裝備,這對腿部和膝關節是額外的壓力,登山杖最大的作用就是緩解這種壓力,同時它也具備支撐,探測等其它功能。

  分擔腿部壓力——登山杖讓強健的手部肌肉參與到行山過程中,分擔不堪重負的腿部肌肉和膝關節的壓力,是對全身肌肉的高效利用。

  

  「如果有效使用登山杖,那麼每個步伐在手臂用力後可以減少 7~11公斤的壓力……並且能在下坡時減少膝蓋 22 %的衝擊力,也能減少腿部肌肉 21 %的負擔」(引用來源:《臺灣山嶽雜誌》)。

  

  重裝徒步,有杖無杖,天壤之別。

  保持穩定——登山杖作為人體雙腳之外的兩個支點可以顯著地增加在較滑路面的抓地力,比如在傾斜的岩石路面。

  

  下坡時使用雙杖,可以讓你永遠保持至少三點觸地的狀態,大大增加身體的穩定性(引用來源:《揹包客手冊》)。

  

 

  有了穩定,速度就可以安全地提起來。

  除了核心的行走輔助功能,登山杖還可作為探針,估量河流深度、探測前方路面是否牢靠等。它亦可作為護具,幫山友們撥開路旁帶刺的植物或者煩人的蜘蛛網。當你需要休息時,它能支撐你的揹包或身體,也能為你支起帳篷。

  登山杖的價值毋庸置疑,認識它們的構造有助於更好利用。

  登山杖的構造

  經過多年發展,登山杖的構造算不上簡單,但其本質上就是一根升級版長棍。這個長棍拓展了握把、腕帶、杖尖等部件,而為了長度調節,它採用幾段可伸縮的支桿,並用壓力鎖將它們連接。

  握把——即使用者手握住的部位。把手以軟木為佳,橡膠或泡棉次之,塑料又次。

  腕帶——登山杖上用來套住手腕的帶子,對很多登山杖來說,防脫功能是其次,主要是用來承力,下文會詳細談到。

  支桿——登山杖的核心部分,即握把以下到杖尖以上的支桿,一般採用鋁合金或碳纖維材質。

 

  鎖——用來調整並固定登山杖長度的裝置,有內外鎖之分。

  杖尖——位於登山杖末端的杖尖,是登山杖接觸地面的部位,一般採用堅硬的鎢鋼材質。

  杖尖保護套——套住登山杖杖尖的套子,通常採用塑料或橡膠材質,除了保護杖尖以外,還有三大用處:

  防止運載登山杖時杖尖對其他物品或人的刮擦

  防止杖尖對人文景觀或歷史遺蹟的破壞

  在某些地形提供比金屬杖尖更好的抓地性能

  杖尖保護套有其存在價值。

  

  杖託——一些登山杖在靠近杖尖處安裝的塑膠碗狀物,一般分為阻泥籃或雪託兩種,後者更大,它們使登山杖在軟質地面(沙、泥、雪)能夠提供更多支撐,也防止登山杖因插入過深而導致難以拔出或折斷的情況。

  現代登山杖結構不算簡單,要如何高效使用它們也是講究的,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在登山杖的使用過程中,長度調節、揮杖動作、以及一些安全細節都將影響登山杖功能的發揮。其中長度是使用者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

 

  登山杖的最佳長度

  大部分現代登山杖是可調的,這樣的設計除了適應使用者的身高臂長,更是為了應對山野間的各種地形。

  平地90°原則——在平地上來說,使用者應雙臂自然下垂,然後將前臂擡起與上臂成90°,手握的登山杖正好觸及地面,這就是登山杖的最佳長度。

  最佳長度因人而異。

  在這樣的長度下,所使用的登山杖能夠達到最佳受力,且運用時能保持最小幅度的揮動,從而省力。

  上坡收短——當處於爬升途中,如果坡度越陡,登山杖應該被縮得越短。這樣的話,使用者雙肩才不會因肩部擡得過高而感到疲憊。

  上坡時大小臂亦呈90°為佳。

  下坡拉長——當處於下坡時,登山杖通常應該由平地最佳長度伸長至5-10cm,這樣你可以先出杖穩定,再邁腿,且無需過度彎曲膝關節。

 

  先下杖,再下腿,隨時三點接觸,穩定高效。

  橫切一短一長——當使用者要在斜坡上橫切過去時,在身體兩側,地形高的一邊應將登山杖縮短,地形低的一邊應將其伸長,即手持一高一低的登山杖。以此來保障橫切的穩定性。

  橫切山脈時,主要承重還是在較短的杖上。

  合理調節登山杖的長度有助於行走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登山杖的腕帶也同樣重要,它將手與杖更輕柔地結合在一起。

  腕帶:用於承力

  很多山友認為,腕帶的存在只是單純防掉,事實上腕帶意不僅在此。登山杖腕帶之所以做得寬厚舒適,而不只是一根細帶,其目的在於承力。而要發揮它的承力功能,我們需要正確地穿戴。

  腕帶穿戴——使用者應將手從腕帶的下方穿過,然後腕帶與登山杖結合的頂端握在手中,抓住登山杖的把手,這樣腕帶就能託舉你的手部。

 

  此外,腕帶的鬆緊是可調的,其程度取決於腕帶能否正好承受住使用者手的重量,既不太鬆而無處著力,也不太緊而難以取下。

  腕帶承力——正確穿戴之後,腕帶能起到託舉手部的作用,即使你輕輕地握住登山杖把手,也能讓登山杖的支撐力通過腕帶輕柔地傳遞到全身。

  在登山杖不停地與地面硬碰硬的接觸中,通過柔軟的腕帶承力,能很好地放鬆並放保護腕部。

  腕帶,與硬杖的軟連接。

  正確地穿上腕帶之後的下一步,就是揮杖輔助行走。部分山友在長時間揮杖後會感到手腕痠痛,或者說覺得登山杖並沒有達到助力行走的效果。

  的確,對剛步入山野的朋友來說,用「四條腿」行走並不是一種日常的動作,因此要做到高效地使用雙杖,還需要留意它們的揮杖方式。

  高效揮杖

  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登山杖用法,但在不同情況採用不同揮杖方式能提高效率。

  平路腳杖反向——最自然的登山杖使用方式,如四腳動物一般行走,杖與手交錯前進。

  平常走路時也是腳手反向,這樣使用登山杖能最快地找到行走節奏,也方便地調節速度。

  

 

  平常行走時手怎麼揮,登山杖就怎麼出。

  

  握把微向前傾——在平地行走時,雙杖握把朝前,能減少每次揮杖的手臂擺幅,同時向前高效地推進身體。如此也能減少手腕的發力。

  

 

  杖幾乎拖著地走,同時發揮推進作用。

  陡路雙杖齊出——當使用者在陡峭的斜坡上爬升或下行時,同時將一對登山杖落地,為身體增加兩個支點,這樣更利於穩定身軀。

  雙杖齊出,通過困難地形。下坡手勢也有變化。

  最佳長度、腕帶承力、高效揮杖,你已經最大發揮了登山杖的行走輔助功能。但這並未結束,安全地使用登山杖才能為此事畫上完美句號。

  

  安全使用

  登山杖既非木棒也不是鋼棍,它的杖尖剛硬尖銳,但杖身由幾節支桿連接在一起,並不抗拉。因此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需要我們在使用中注意。

  

  注意杖尖——後方有隊友跟行時,勿將登山杖向後翹起,尖銳的杖尖可能會傷害你的隊友。在手臂勞累,或需要使用手部抓握其它物體(如爬陡峭的碎石坡)時最需注意。

  管好杖尖,守住友情。

  如果不使用登山杖,及時收納,避免因疏忽造成的不快與傷害。

  切勿拉人——山友們總會在障礙地形拉一把後面的同伴,但切記不要用登山杖去拉人。

  因為登山杖各節之間的鎖緊力可能小於拉同伴時產生的拉力,尤其是長時間使用過的登山杖,支桿之間的鎖力業已下降。用登山杖拖拽負重的隊友,可能會面對支桿互相崩離的結果。

  登山杖的鎖定系統可承受的拉力很有限。

  寫在最後

  縱情山野之中,登山杖可以成為山友們的第二雙腿。高效使用雙杖,將大大提升你的行山體驗與效率:

  平地上,握住登山杖,杖尖觸地,大小臂呈90°時,是登山杖的最佳長度。

  上坡縮短雙杖,下坡伸長雙杖,橫切長短搭配。

  下方穿入腕帶,使用腕帶承力,即省力又防震。

  握把前傾,交錯揮杖,人杖合一。上下坡,雙杖齊出,穩中求進。

  杖尖鋒銳,勿對友人,杖桿非穩,勿要拉人。

  

 

  山野縱走,登山杖,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