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結果確認:中國最北的早期人類「扎賚諾爾人」年代距今1萬餘年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周長慶、勿日汗、邵美琦)12日,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扎賚諾爾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公布對中國最北的早期人類——「扎賚諾爾人」頭骨的最新研究結果,確認其年代最遠的距今1萬餘年。

發布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吳小紅公布了扎賚諾爾區博物館所藏4個「扎賚諾爾人」頭骨的碳十四測試報告:經樹輪校正後年代,1號頭骨為10113年左右,其餘3個分別為7400年左右、1600年左右和1000年左右。她說,這表明近萬年以來,扎賚諾爾地區始終有人類繁衍生息。

圖為扎賚諾爾博物館內展覽的「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新華社記者 達日罕攝

中國多位考古權威專家認為,對「扎賚諾爾人」的這一研究結果對於解決國際考古界數十年來對其年代的爭論提供最新的權威證據,將推動扎賚諾爾史前考古學跨上新台階,也將為東北亞地區古人類遷徙之謎提供重要的考古學依據。

扎賚諾爾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縣級區、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西北角,鄰近俄羅斯和蒙古國,是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起源地。據中國史料記載,東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室韋、契丹等民族先後在此生活。

圖為扎賚諾爾博物館內展覽的「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新華社記者 達日罕攝

扎賚諾爾露天煤礦於1901年開採,從1933年在作業面發現第一個人類頭骨到1996年,相繼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類頭骨總數達22個,被考古界命名為「扎賚諾爾人」。同時,發現了與之共存的豐富的石器文化遺跡,引起國際考古學界和古人類學界的廣泛重視。

曾發現「北京猿人」頭骨的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後3次實地考察,與日本專家一起發現了第3個「扎賚諾爾人」頭骨,並在相關論文中多次提及「扎賚諾爾人」。

然而,由於「扎賚諾爾人」頭骨都是在採煤作業面發現,沒有經過正規考古發掘,而且至今已過去數十年,大部分頭骨不知所終,所以其年代問題一直難以解決,也沒有進行系統、科學的研究,成為國際考古學界一個廣受關注和爭議的「懸案」。

圖為扎賚諾爾博物館外景 。新華社記者 達日罕攝

2018年3月,扎賚諾爾區邀請吉林大學、北京大學的學者開展「扎賚諾爾人」的研究工作。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朱泓說:「『扎賚諾爾人』的年代問題,在考古界一直倍受爭議,也最受關注。究竟是舊石器晚期的古人類,還是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這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作為中國體質人類學的奠基人,朱泓認為,北京大學的碳十四測試報告確認「扎賚諾爾人」的年代在1萬年以上,這與著名的北京「山頂洞人」在時間上很接近。在東北亞地區緯度這麼高的地方出現晚期智人,並且有陶器出土,證明「扎賚諾爾人」的文明程度比「山頂洞人」更高,應該是新石器時期的人類。

在扎賚諾爾博物館內,目前有兩個較完整的「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展覽。新華社記者 達日罕攝

2018年6月24日,「扎賚諾爾國際論壇」在扎賚諾爾區召開,國內外4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他們表示,開展扎賚諾爾古人類和古文化的鑒定和論證,不僅為扎賚諾爾古文化傳承提供相對準確的依據,而且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探究發揮重要作用。

8日,在扎賚諾爾博物館內,講解員張曉莉正在給遊客講解「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新華社記者 達日罕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扎賚諾爾人」頭骨是中國境內緯度最高地區發現的早期人類頭骨。當時的「扎賚諾爾人」石器製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被稱為細石器製作技術,即把石塊打壓成細長的小刃片,鑲嵌在骨器中當刀刃。這是狩獵人用來切割、解剖獸類的工具,這一工藝技術應該是同一時期世界上最為先進發達的。

王巍說,他和同事負責國家社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源研究」,經過5年多努力,通過考古發掘、考古資料研究、人骨形態和古DNA分析等,初步得出結論:蒙古民族是從呼倫貝爾地區走出去的,並且與東胡民族、鮮卑民族有著非常密切的親緣關係。

扎賚諾爾博物館內展覽的「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新華社記者 達日罕攝

記者了解到,除了北京大學的碳十四測定已出結果外,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對多個「扎賚諾爾人」頭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也進展順利,研究結果將於幾個月後面世。

朱泓認為,應該積極尋找更多的「扎賚諾爾人」人骨,擴大檢測和研究樣本。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還計劃與內蒙古相關方面合作,推動對扎賚諾爾遺址的調查和試掘工作。他說:「希望得到新的考古資料,這將對『扎賚諾爾人』的最後定性有幫助。」

內蒙古扎賚諾爾區委書記高聞何表示,扎賚諾爾區博物館現藏4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扎賚諾爾人」頭骨,今後要加大對其它「不知所終」的「扎賚諾爾人」頭骨的尋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