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

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一旦有人掏出大洋來,其他的人總會吹那麼一下子,其實這只是一種辨別真假的手段,如果是真的,那麼它就含量很純吹起來就會有聲音,如果是假的那就說明其中參雜了其他的金屬就不會有聲音。

民國時期的大洋分很多種,而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銀元,是流入中國的第一批外國銀元。最初是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港口貿易城市使用。到了清朝末年中國人也開始了仿鑄外國銀元。民國成立后公布「新國幣條例」,規定一圓銀幣為國幣,即本位幣,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后改為89%。

1912年蔡元培邀請魯迅到北京教育部工作,剛開始的月薪是60塊大洋,後來慢慢上漲,一個月有350多塊大洋。1911-1920年間,在上海1大洋可以買 30斤大米,或者1大洋可以買8斤豬肉。民國時期,1大洋為1圓,30斤裝的一袋的洋麵粉,是1.5大洋。一丈洋布,0.8到1.2元。小麥在當時比較便宜,1大洋可以買來100斤。一個月也花不了多少錢。

所以說當年大洋的價值還是挺高的,一個普通人家能收入幾塊錢就能填報一家人的肚子了,當時的教授也是高工資人群,那時候誰月收入有三五十大洋,日子可以過得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