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教就是家長做好自己!父母們都認真看看吧!!

最好的家教就是家長做好自己!

 

1550803055554.jpg

  近期,一篇「我的媽媽只有8歲」的文章傳遍微信朋友圈。當媽媽的那個人,她年齡可能不小,但作為「媽媽」的年齡,卻是從生了小孩后開始計算的。在如何做父母這個方面,大家都是一邊做、一邊學的。我們家也一樣。

  家長不要苛求孩子事事爭先

  兒子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我們在縣城工作。由於兩人都要工作,兒子從2歲多就被送到單位的託兒所。整個學齡前,兒子就只學會了一首兒歌「小白兔」。

  果然,如大家擔心的那樣,兒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小學入學后,由於「底子薄弱」,兒子一度落後於同學。小傢伙也愛面子,回到家就哭。幸虧他媽媽是小學老師,知道如何安撫、指導和激勵他。慢慢地,兒子適應了小學的節奏,學業也就不再是什麼大問題了。

  初中二年級,一天孩子媽媽參加家長會回來,詢問兒子是否需要有經驗的老師來給他補一下作文,因為他的作文相對於其他科目,比較弱一些。兒子表示不必了,他自己好好寫就行了。

  我拿過孩子的作文本,連續看了幾篇,大都是記敘文,覺得文筆還算流暢,敘事中夾帶著一些跟他年齡階段完全一致的認識和感想,並無什麼彆扭之處。

  我就勸她媽媽「不要著急,孩子閱讀量不小,而且閱讀面很寬,寫作方面應該不會有大問題。」果然,到了初三階段,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不少,常常被老師選作範文。

  不知不覺間,孩子上了高中,在我的學校。有一次,他的歷史老師來找我:「王老師,您看看您兒子給我寫的歷史作業!」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我幫她教育兒子,要他認真學好她教的歷史學科。

  我接過作業本一看,還好,只是字跡比較潦草。我跟歷史老師說:「你就知足吧!他一個自學數理化三科競賽的孩子,還記得給你寫歷史作業,就已經不錯啦!」我也不知道這話對年輕老師是否造成了傷害,反正我那時的確是那樣想的。有所為,必有所不為,孩子同時學那麼多學科,不可能科科追求優秀。

  家長是孩子各方面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師者,模範也。作為農村出身的父母,我們對於自己的工作機會珍惜有加,不敢大意造次。我們從來沒有覺得工作多,認為那都是正常的生活。我們也從來沒有覺得「把時間都用在了別人孩子身上,虧欠了自己家的孩子」。在家裡,我們家長做好自己的事情,孩子也就努力做好他該做的事情。

  那麼,兒子在家時都做些什麼呢?主要是閱讀。說來慚愧,在指導孩子閱讀方面,我倆似乎並沒有做過具體規劃,孩子也是幾乎拿到什麼就讀什麼。除了適合他年齡段的科普、文學和外語類,我們訂閱的《讀者》、《青年文摘》他也看,甚至《家庭》、《知音》、《故事會》也看。總之,兒子就是開卷有益,無拘無束地閱讀。

  家長熱愛生活,孩子也就不會厭惡學習;家長喜歡自己的工作,孩子就也喜歡他的工作——學習;家長堅持不斷地學習、進取,孩子自然就懂得學習是他的生活內容。做不好,內心裡就會過意不去。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這些辭彙所描述的,也許就是這樣的情景。

  果斷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我們老家有一句老話「吃飯穿衣亮家當」,這句話的意思是家庭經濟狀況決定了家庭的消費水平。我們一直認為,自己處於什麼樣的家庭經濟狀況,必須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並切身體驗。

 

  孩子小學時期的一個暑假,我們幾家人一起去青島海邊遊玩。景點小攤上有賣寵物小海龜的,很貴,兒子看到了,想買一隻玩,就跟他媽媽提出要求,結果被他媽媽一口回絕了。

  於是,兒子哭鬧起來,賴著不走了。有朋友就出面勸解,「要不我來出錢給孩子買一隻吧!」愛人堅決地不準買,並且告訴兒子,「你不走,你自己能夠找到回家的路就好。」隨後,愛人招呼大家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孩子看哭鬧並不奏效,也就無奈地跟在隊伍後邊離開了。

  我們家不是不給孩子買玩具,但不會是他想要什麼就都去買。我們要讓兒子明白什麼要求是正當的,可以得到滿足的;什麼要求是過分的,不能得到滿足的。

  有一句流行的話,「最好的家教,就是家長先做好自己」。其他的事情,順其自然就好。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家對孩子教育的真實寫照。

  作者:王篤年(北京市十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