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飯店只有米飯配醬油,卻不僅高朋滿座還有人站在門口吃?

自從踏上京族三島,我就總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漁家門前,都寫著「魚露」二字。當時並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只覺得新奇,覺得這兩個字美極了,美得如此詩意,讓我想起江南「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想到早春時節,朝陽下晶瑩的雨露。

 

後來才知道,魚露是京族人獨創的一種日常調味品。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魚醬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由於是土法加工,其味鮮美異常,又為京族三島特有,故看似普通的魚露,實則一瓶難求。因為正宗的京族魚露,需要一定時間來釀製,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賣。

嶺南的百越民族,京族人是後來者。他們的祖先在越南,大約從明代開始,到十九世紀末,陸續從越南移居到東興市的京族三島:萬尾島、巫頭島、山心島。京族三島隸屬於東興江平鎮管轄。他們從此定居,開始耕海牧漁的生活,創造出獨特的京族海洋文化,特別在民間的飲食方面,無論是捕魚、製作、烹飪、進食、儲藏等,都有些非常新奇和另類的方式。

魚露製作是其中一種,很多人非但沒嘗過,更未曾聽說過。

 

我走遍京族三島,發現京族人對於魚露有他們自己的叫法——「年汁」。我一直不解其意。當地人告訴我,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大抵與越南北部居民的語言相似。年汁是京族語,意為「魚汁」。魚汁和魚露相比,當然魚露更詩意。魚露是外來語,京族人並不保守,對有益的有生命的外來文化,並不拒絕,欣然地接受了「魚露」這個詩意的名字。不過他們同時保留著「年汁」這一叫法。

京族三島的空氣中瀰漫著海腥味,這種味道,正來自那些漁民晾曬的魚乾。漁民趕海歸來,有時會收穫一些小魚小蝦,這就是做魚露的主要材料,他們將其洗凈,晾乾備用。所以,很多人初來京族三島,看到很多晾在竹匾里的白花花的小海魚,開始並不習慣這種魚腥味,但走著走著,就會覺得自己彷彿一條正在海里游的魚,身邊全是大小海魚,不知不覺中,魚腥味漸漸變成了來自廚房的裊裊炊煙,經久不散。

 

如果你覺得如此經營飯店——只一碗米飯待客——理所當然門庭冷落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家飯店非但高朋滿座,門口站著、蹲著的食客更是不計其數。每人手裡捧著一碗飯,三下五除二,吃得津津有味。其奧妙,就在於米飯里的拌料——魚露。

這家飯店的名字就叫「魚露拌飯」。大排檔快餐,經濟實惠,簡單美味。這家飯店的老闆娘有個獨特的名字,叫阮三娘,釀得一手好魚露,拌之以米飯,無須佐菜,就已鮮美無比,回味無窮。其魚露概不外賣,客者苦求不應。若魚露用完,則掛牌停業,等新的魚露釀成,再開張,絕不因為生意紅火而降低對魚露的品質要求。

如此獨特的經營方式,來自主人對自家魚露的珍愛與自信,更多的是對於魚露品質的那份堅持。

 

京族三島釀魚露的家庭很多,但各家都有獨特的秘方與製法,魚露的鮮美程度也就有了差異。何以阮三娘家的魚露如此鮮美?我冒昧打聽其中緣由。阮三娘告訴我,其實釀製的程序都差不多,重要的是要用心,隨時觀察海洋的潮汐、陰天雨天晴天的潮濕與冷熱變化等等,這些都能影響魚露的鮮味程度。

我聽了一怔,沒想到普通的魚醬油還有如此的講究。阮三娘說,魚露的加工過程並不複雜,有點像內地臘月天腌鹹魚。但是,京族人不叫腌,而叫「釀」。這是不同工藝的兩種方法。腌,要加入香料,要透氣,要翻曬。釀魚露就簡單多了:置一缸於桌上,缸底部鋪稻草,上面放入晾乾的小魚小蝦,層間加鹽,最後用石塊壓頂,密封缸口。此外,缸底要鑿孔,方便釀好后流汁,釀時則用洞塞堵上。

為什麼在底層要鋪幾層稻草?阮三娘說,主要起過濾作用,用其他材料易爛。釀製魚露的時間長短,主要看缸內材料有多少。時間短的幾周,長的需等上一年。魚露釀好后,即可取汁,拔出缸底的洞塞,魚露就流淌出來。

釀好的魚露,色澤清澈,略顯橙紅,如瑪瑙,有鮮香味。一百斤魚,可釀三十斤左右的頭汁,此為上品魚露。然後還可往缸中注入鹽開水,繼續釀製過濾,分成二等、三等品級。

阮三娘告訴我,北方人餐桌上一般都擺放醬油、醋等調料,京族人擺放的就是魚露。京族漁民視魚露為仙味,常用來拌飯吃。若兒童食欲不振,則以魚露拌粥拌飯吃,很快就能恢復食慾。

 

我看到阮三娘一直忙裡忙外,十分精明能幹,遠勝男子。在嶺南直至越南地區,女性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吃苦耐勞,尤擅於庖廚。大部分嶺南女性都會煲一手好湯,這與現代社會的一句俗語「留住男人的胃」頗為暗合。唐代文人房千里曾在嶺南為官,寫有《投荒錄》,上面記載說,古時候的嶺南人家,無論富貴貧賤,都不教女兒刺繡等女紅,專門教她們庖廚料理。擅長烹飪的女子,是當地最受歡迎的佳人,男子爭下聘禮求其婚嫁,女子父母亦引以為榮。

遠離京族三島的日子裡,時常想起阮三娘家的大排檔和她親手製作的魚露拌飯。如果有一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魚露的滋味,那麼「飄」字最為貼切。吃完那魚露拌飯,嘴裡的鮮香之味如海風飄過,漸飄漸遠,滋味卻留在舌尖上,經久不散,成為京族三島最鮮明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