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父親的心聲:「年輕時為孩子傾盡所有,自己年老時才知想得太美」

我們每個人都有變老的那一天,都會有行動不便的時候當你老了,還能依靠誰?依靠子女,他們自己很忙,負擔很大,依靠鄰居,城市裡的鄰居,等於陌生人,依靠老鄉,農村裡留下來的,都是老人,依靠社會,那你等著吧,猴年馬月再說,當你老了,只能靠自己,很現實,很實在。一個老父親的悲涼:「為兒子傾盡所有,自己老了,才知想得太美。」

這個世界上,並無永恆。所有的事,都有自己的變數,倘若你把一件事或者一種感情寄予太高的厚望,結果也總是不能那麼如意。

關於親情,我們常見的說法是,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堅不可摧的情感,因為血脈相連,一句生生不息,這意味著傳承和希望。

但如果愛的箭頭過於向下,向上的愛發生偏移,那些連自己都忘了愛的人,愛最終該作何回報呢?這是一道解答題,所以答案能夠有很多種。

72歲的鄭老漢說想去女兒家,遭到了拒絕,這是他沒想到的事情。他常常說起賺錢帶大孩子的艱辛,他手上皸裂的創口就是證明,為了三個孩子,他吃了不少苦。

他的老伴早逝,臨終前唯一的願望就是他能好好帶大三個孩子。所以他後來一直沒有再婚,一是不想給孩子找個後媽,二是因著這三個孩子拖累,也沒人願意再嫁過來。

但是,那些吃過的苦,他自己記得,三個孩子卻好像不記得了。儘管他一遍遍的提起來,還是遭到了大兒子的質疑:「爸,那個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村裡的人都挺苦的,也不是只有咱們一家過苦日子。」

他張張嘴,想反駁一些什麼,比如他就一個人,又當爹來又當媽,還要更加辛苦些,但看得孩子們的心都不在這件事情上。

他說得多了,好像三個孩子也就習以為常了,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所以他乾脆也就不說了。

鄭老漢原本從來不曾擔心自己的以後,老話說得好:養兒為防老。他想得自己兩個兒子,老來怎麼也該是衣食無憂才對。

他設想過老了以後的生活,他說,大兒子家住一年,小兒子家住一年,中間可以再抽抽空,去二女兒家住幾天,如此也就安排清楚了。

但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引得兒子和女兒之間對養老這件事涇渭分明,他的女兒不願意接納他。因為女兒說,有兩個哥哥在,怎麼也輪不到她來養。

鄭老漢在帶大這三個孩子的過程中,是有重男輕女思想的,他從來都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無論如何,都是別家的人,所以一直對兩個兒子比較重視。

其實,也不過就是一些小事上的偏頗,比如家裡如果有好吃的,不多,鄭老漢會讓兩個兒子吃,兒子吃不完的然後才有女兒的份。

他的女兒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說:「爸爸,你偏心,哥哥和弟弟你都偏,就是不偏我。」

鄭老漢聽完,只覺得這個女兒些許有趣,還挺聰明,不解釋,還問:「那爸爸是怎麼偏心的呢?」他的女兒還真就能說出好些東西來,聽得他哈哈大笑。

他原本以為這是稚子之言,不可當真,哪知這些話,他的小女兒一說就說了大半輩子。她道:「爸,你一直都偏哥哥和弟弟,還記得我四歲的時候……」

鄭老漢聽罷,會打住:「你就把不好的都記住了,怎麼就沒記住爸爸的好呢?」他的女兒訕訕,不再說話,待得一會兒繼續道:「反正你從來也沒指望我,現在才想指望,我心裡不安逸。」

所以,他去女兒家遭到了拒絕。

如果一個父親有一份愛,他全部給了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長大以後必定也懂得其中孝道: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天經地義。

但是,如果一個父親的一份愛,分給了兩個兒子,愛的天秤該如何平衡呢?因為倘若平衡不好,該有的孝道反倒會衍生出新的怨言。

鄭老漢年輕的時候,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想的是:都是自己的兒子,誰有困難就幫誰,哪還能分得如此之清。所以,他也沒想到,兩個兒子都因此對他有不滿。

饒是鄭老漢對這兩個兒子,倒是真的一點私心都沒有。

他的大兒子年輕的時候,不太聽話,花錢也沒有節制,花得比賺得多,差點都和妻子鬧到了離婚的地步。鄭老漢自是看不下去,經常接濟大兒子家。

每逢大兒子回來,都是住在他家,吃在他家,走的時候還要拿錢。鄭老漢當然不心疼,他只是一遍遍告訴兒子,要爭氣點,不要把家弄散了。

後來,大兒子也還真就改了,和妻子好好過起了日子,也肯腳踏實地賺錢了。沒過多長時間,小兒子又因為做生意虧了錢,鄭老漢心裡那個急,所以小兒子找他開口,他沒有猶豫就把錢借了。

這錢與其說是借,倒不如說是給,欠父親的錢,他的兒子也沒想著還。

                                   

   

       

           

       

   

哪知到了最後,鄭老漢年紀漸漸大了的時候,兩個兒子竟然因為那些陳年往事發生了糾葛,大兒子說爸爸偏心弟弟,小兒子說爸爸偏心哥哥。

因著這種不平衡,他們都覺得自己吃了虧,也都覺得應該對方給爸爸養老。惟有鄭老漢作為一個老父親,覺得悲涼:年輕時為兒子傾盡所有,自己老了,才知想得太美。

他年輕時賺的那些錢,幾乎全部補貼在了兩個兒子身上,所以如今的他是沒什麼存款的。

他本來想的,應該見到的場景,是兩個兒子都爭著為他養老才是。畢竟在他心裡,手心手背都是肉,他為兩個兒子付出這麼多,他們也應該感受得到才是。

在父母眼裡,永遠有這樣的思維:我最愛我的孩子。那麼,我的孩子即使不把我排在第一位,對我的愛應該也不會太少才是。

但是,事實告訴鄭老漢,不是的。當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之後,他們不會很感激,反倒會在從中挑刺,也只能看到這份愛中不好和不公平的一面。

作為子女,他們總是認為,如果同樣都是孩子,父母做得有失偏頗,一碗水沒有端平,那自己就是被對不起的那一方,甚至有的因此產生怨言,為以後的「不養老」埋下禍端。

但實際上,關於愛這回事,父母和子女之間永遠都算不清,如果真去計較所謂的公平,實在很難,因為這種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

在不公平中去尋找公平,這本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